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热点专题 > 习近平主席访欧
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接受《每日镜报》专访:“主线就是改革”
2014-03-25 02:13

  2014年3月24日,德国《每日镜报》刊登对驻德国大使史明德的专访。史大使就习近平主席即将访德、中德关系及中国改革发展等问题阐述了看法。专访全文如下:

  《每日镜报》:习近平主席此次访德有何期待?

  习主席希对中德关系做出长远规划,不断充实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质内涵。这是中国国家元首8年来首次对德进行正式国事访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两国高层政治互信关系牢固。默克尔总理8年内已6次访华,温家宝总理也曾6次访德,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当选后2个月就对欧洲进行了访问,德国是他访问的唯一欧盟国家。中德双方正共同制定未来5年至10年的行动计划。

  《每日镜报》:行动计划的重点是什么?

  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已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国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强环境保护,引进节能技术,改善垃圾处理和污水净化,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由现在的8%提升到15%。在这些领域里,德国都有优势。政治上,我们希与德国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加强合作,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如伊朗、叙利亚等问题上加强政策协调。

  《每日镜报》:中德将如何加强经济合作?是中国更多购买德国的技术设备,还是德国企业提高在华投资和生产?

  中德两国都是世界出口和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与 “德国制造”可以携手并进。中国正加强中西部地区开发,希望德国经济界积极参与。中国的另一大挑战是城镇化,每年新增城镇居民超过1000万人。德国在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建设方面有丰富经验。同时我们高兴地看到,去年德国对华投资的增长速度是欧洲的2倍。中国对德投资也大幅增长。中德投资不再是“单行道”。

  《每日镜报》:几乎在习主席国事访问的同时,北京与柏林友城关系迎来20周年。两市友城关系取得什么成果?

  北京和柏林作为两国首都,在经济、司法、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北京正面临新的挑战:环保、雾霾、城市管理、交通等。德国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的丰富经验值得北京借鉴。柏林市长沃沃莱特与北京市长王安顺将进行互访并确定两市今后新的合作重点。

  《每日镜报》:您在北京参加两会刚刚回柏林,今年两会有什么新变化?

  贯穿今年两会的主线就是改革。中国政府提出201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7.5%,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也必须保持在7%以上,才能实现GDP及人均收入到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中国政府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市场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将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在过去一年时间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超过400项。

  《每日镜报》:趋势是去中心化?

  我们将加强简政放权,中外企业将受到同等待遇,中国还将大力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

  《每日镜报》:根据经验,这样的改革难免会有阻力,中国改革派与传统派的力量对比如何?

  过去30多年里,我们通过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为此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包括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环境污染和腐败等。目前我们正努力开创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但很多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只有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中国的改革并不局限在经济领域,也包括政治领域的改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改革的每一步都会遇到阻力。

  《每日镜报》当前最受关注的国际热点问题是乌克兰问题。在安理会就克里米亚问题进行表决时,有13个国家对批评俄罗斯的决议草案投了赞成票,中国则投了弃权票。中方立场是什么?

  我们希望有关各方保持克制,努力缓和局势,而不是使局势进一步升级。有关冲突必须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我们主张建立国际接触机制,在法律和秩序框架下寻求政治解决。

  《每日镜报》:中国历来反对干涉别国内政,那么中国是否反对俄罗斯干涉乌克兰的内政呢?

  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外交政策一直坚持的重要原则,这一点不会改变。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