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使馆要闻
吴恳大使接受德国《商报》专访
2023-01-09 09:00

2023年1月9日,德国《商报》刊登吴恳大使就中德关系和互利合作、中国疫情和经济形势、台湾问题、乌克兰问题等接受该报外事主编西格蒙德(Thomas Sigmund)和记者何丹娜(Dana Heide)的联合专访。采访中文译文如下:

问:大使先生,贵国政府12月7日宣布结束清零政策,随后出现大规模感染潮,当前疫情形势如何?

中国政府全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近三年来,我们本着科学精准、因时因势原则,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功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疫情冲击。

问:那么目前情况如何?有视频显示医院人满为患。

确实有很多民众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症状,但重症比例很低,大多数人已经康复。根据各方科学判断,当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致病性大幅降低。中国疫情形势总体是可预判、可控的。

问:世卫组织表示,中国应公开最新感染及死亡病例数据。 为什么中国不再发布这些数据?

情况并非如此。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授权发布相关信息。另据不完全统计,新冠疫情报告以来中国已同世卫组织交流60余次,仅去年12月以来就有4次。中方还通过总部位于慕尼黑的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分享了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病毒基因数据。

问:德国在华企业面临大量员工生病的困难,这一问题能否很快得以缓解?

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中国正推进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加快恢复,将很快迎来平稳有序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挺过了最困难时刻,生产生活正逐步恢复正常。

问:尽管如此,仍有多国要求来自中国的旅客进行入境检测。结合近年经验,您难道不能理解这些入境限制措施吗?

坦率地说,我无法理解。指责他人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目前没有任何专家报告中国存在新的病毒变种,而采取类似措施应基于科学认知。中方坚决反对歧视性做法。

问:您批评这些国家采取歧视性做法,但中方仍要求赴华人员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这是否意味着,中方将很快取消这些最后的入境限制?

中方措施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日前,我们还公布了中外人员往来便利化措施,期待重新回归生产生活常态。

问:德国联邦政府正在加紧制定新的“中国战略”,以降低对华依赖。您认为这种做法合理吗?

从媒体报道和我同德国各界接触情况看,这份文件令中方不解…… 

问:为什么?

因为草案让人觉得这份文件是由意识形态主导,并非从中德共同利益出发。

问:那么文件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据我所知,文件大量内容渲染竞争对抗,这不符合双边关系的实际。其次,据说文件还强调对华合作将以价值观和人权等为前提,并将(对中德经贸投资合作)采取限制措施,这无疑会阻碍中德互利合作。第三,从文件草案看,德国将会与美国等“志同道合”盟友就对华政策加强协调,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德国政府将违背自身关于不寻求阵营对立的表态,放弃自身独立性,全面追随美国对中国进行打压遏制。这也让人嗅到了冷战思维的气息。

问:过去几个月来,许多中资企业对德国企业的收购案被德联邦政府叫停,原因是担心中国滥用并购手段。

这种动向令人非常担忧。近年来,德国一方面要求中国扩大开放,另一方面却对中国企业来德投资加强设限。从理念上来讲,这是自相矛盾的。以最近炒作的汉堡港为例,中方入股的是汉堡港最小的一个码头的少部分股权,所谓地缘政治目的之说十分可笑。此外,很多外资企业都参与中国港口码头的运营。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方愿同德国一道开创美好未来。

问:德外长将发展对华关系同人权、台湾等问题紧密关联,您如何回应关于“中国大规模侵犯人权”的批评?

当前,中国人权状况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我们在过去几十年取得巨大进步,并将“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中国宪法。

问:但大量文件、证言、媒体调查等“证据”显示“中国新疆存在大规模侵犯人权行为”。

涉疆问题是反暴恐、反分裂和去极端化问题,所谓“新疆侵犯人权”指责毫无事实依据,完全是个别反华机构和媒体一手炮制的谎言。

问:从政府文件和亲历者讲述的故事来看,当地企业还存在少数民族“强迫劳动”的情况。今年起,德国《供应链法》正式实施,该法将对供应链中存在强迫劳动的企业做出惩罚。

中方不会干涉德国的立法,但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只会扭曲市场经济原则,这也引发许多德国企业的担忧。中方明确反对有些国家借《供应链法》对别国内部事务说三道四,将继续关注德国《供应链法》生效后的影响,一如既往地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问:中方也可以允许独立调查,以便企业证明其供应链符合人权标准。

中方坚决反对借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此外,时任联合国人权高专也对新疆进行过访问。

问:我们再回到德国经济上来。许多人想吸取乌克兰危机和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的教训,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您理解这种观点吗?

中德密切的经济联系是市场规律和商业决策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缩影。当前德国涉华讨论中充斥着很多夸大和非理性成分,我希望双方可以基于建交50年来的成功经验,以理性、尊重和务实态度不断推动中德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问:但中国没有直接批评俄罗斯,在此背景下德国企业也确实(在对华经贸合作上)变得更加谨慎了。

我注意到德国涉华讨论受到乌克兰危机的消极影响,这是不公平的。中国不是危机当事方。主权国家根据问题本身是非曲直确定自身立场无可厚非。事实上,许多国家同中国持相同或相似立场。欧洲受乌克兰危机外溢影响最大,这种心理冲击是能理解的,但解决问题和发展国际关系需要理性思维。欧洲人不应一边要求中国劝和促谈,一边又对冲突的解决预设各种不现实的条件,跟着其他国家火上浇油。

问:您说欧洲火上浇油具体是指什么?

2022年2月25日,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通电话,支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此后不久,俄乌双方就开启了谈判进程,这是中方为和平解决冲突所做贡献。一些其他国家采取供武等做法,非但没有推动局势降温,反而使其升级。

问:德国也对乌克兰提供武器,您是不是也在批评德国此举推动战事升级?

我无意批评谁,当务之急应该是努力争取危机和平解决。

问:乌克兰危机以来,德国经济界亦担心台海冲突升级。台海形势将何去何从?

当前台海局势紧张的根源在于台湾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推行“倚美谋独”及美方加大“以台制华”,企图改变台湾问题现状,这才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

问:但中国大陆近年愈发频繁深入地进入台湾“防空识别区”,中国领导人公开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此,不少企业感到担忧,您想对他们说什么?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就是一个中国原则。实践证明,一中原则是台海稳定的定海神针。只要各方坚决恪守一中原则,就能维护好台海和平稳定。

问:今年可能有联邦政府阁员26年来首次访台,您对此有何评论?

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德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治基础,是历届德国政府均予以坚持的政治承诺。我奉劝德个别政客不要在台湾问题上玩火、不要试探中方红线。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