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科技创新 > 德国科技创新简报
德国科技创新简报 总第45期
2021-10-28 17:00

  本期主要内容

  科技创新战略、计划和举措

  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1 年全球创新指数--德国专利商标局局长分析优势和短板

  2.联盟党和自民党拟在下届德国政府中组建数字化部

  3.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获每年2200万欧元公共资助

  4.德国2021年大选“交通灯”三党组阁联盟发布联合执政试探性磋商结果公告

  5.德国2021年大选各政党关于气候变化的竞选纲领比较

  6.德教研部投入650 万欧元用于新冠长期后遗症研究

  7.德国联邦环境部提出应对自然破坏和物种灭绝的优先事项

  8.德国联邦政府推进光量子计算机发展

  9.德国政府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塑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研发前沿

  10.德国展示创新型甲醇动力源汽车

  11.循环经济和二氧化碳减排:德国钢厂矿渣回收项目有望带来双重效益

  12.宇宙碳源-计算机模拟显示双星大量产生碳元素

  行业和社会动态

  13.德国自主创业数量相较2003年减半

  14.德国马普学会新建两个海外研究中心

  15.迪拜世博会德国馆“太空周”启动

  16.“打造更好的世界:能源的未来”CAETS年会召开

  新冠疫情专栏

  17.德国建议孕中期孕妇接种mRNA新冠疫苗

  18.在欧洲哪些人还未接种疫苗

  19.对抗新冠最有希望的治疗药物

  20.新冠早期症状中新病征——晕厥

  21.新冠长期后遗症(Long Covid)影响因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1 年全球创新指数

--德国专利商标局局长分析优势和短板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全球创新指数”研究,德国创新体系在研发和专利申请方面很强,但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较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使用约 80 个指标评估了总共 132 个国家经济体的创新实力。从所有类别来看,德国在 2021 年全球创新指数的国家排名中排名第 10,排名比去年低了一位。与往年一样,瑞士位居第一,领先于瑞典和美国。英国排在第四位,领先于韩国,韩国从第 10 位跃升至第 5 位。荷兰、芬兰、新加坡和丹麦紧随其后。中国仍在继续崛起,现在排在第 12 位(2020 年为第 14 位)。

  德国专利商标局局长科妮莉亚·鲁德洛夫-谢弗对德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 年全球创新指数中的表现做出了两方面评价。“我们很高兴德国在专利申请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体现了德国企业的高水平创新实力,”“数据还表明,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对我们的经济极具吸引力。”研究表明,高水平的专利注册活动显然与大企业的研发工作直接相关,这些企业在国际上也很出色。她指出:“对新型产品和工艺流程的大量投资会带来回报——尤其是当它们作为知识产权受到保护时。”在“人力资本与研究”和“知识与技术产出”等其他指标类别中,德国分别位于第 3 位和第 9 位(2020 年:第 5 位和第 10 位),国家排名有所提高。

  相比之下,德国在某些指标中明显更弱,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类别中。德国在传统物流领域继续占据领先地位,并且在信息技术的获取方面也略有改善。然而,德国在国民数字参与和公共数字产品方面远远落后。在“电子参与”子类别中,德国今年排名第 57 位(2020 年:第 23 位),“政府在线服务”排名第 59 位(2020 年:第 17 位)。总体而言,该国在“基础设施”类别中排名下滑至第 21 位(去年仍排在第12位)。“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在德国社会中,数字化转型和推动数字化发展的紧迫性意识不够强。如果能多一点活力将使我们的创新格局变得更好。”然而,根据这项研究,德国经济特别高效率。虽然该国在创新系统的投资(投入)方面仅排名第 14 位,但在回报(产出)方面排名第 8 位。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全球创新指数显示,在新冠大流行时期,各国政府和企业仍加大了创新投资。特别是,与以往的危机相比,研发支出在这次经济衰退中表现出更强的韧性。然而,当前危机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大不相同。(陈南)

  参考资料:

  https://www.dpma.de/service/presse/pressemitteilungen/20210920.html

联盟党和自民党拟在下届德国政府中组建数字化部

  据德国商报9月24日消息,联盟党主席拉舍特和自民党主席林德纳宣布,如果能在2021年的竞选中获胜并组阁成功,将新组建联邦数字化部,推动德国向全球数字化先行者行列迈进。

  据报道,新组建的数字化部将协调原有各联邦部门的涉及数字化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门:数字化社会司(数字化基础问题等),数字化管理司(电子政务等相关事宜),数字信息安全司(反黑客等事宜),数字基础设施司(宽带、5G技术等),信息技术中心司(联邦信息技术管理等),经济与创新政策司(推动相关经济发展及政策制定)。基民盟党的多萝丝·拜尔(Dorothee Baer)和自民党的安德里亚斯·品克瓦尔特(Andreas Pinkwart)都有望成为该部的部长候选人。多萝丝·拜尔目前在联邦总理府担任数字化国务秘书。安德里亚斯·品克瓦尔特目前担任北威州的经济和数字化部部长。而社民党及绿党的代表也可在该部担任秘书长、国务秘书等要职。目前的关键问题在于,哪些党派能够赢得大选并成功组阁以及拟组建的数字化部部长是选自哪个党派,这将影响该部后续的具体机构设置和人事安排。(李晨浩) 

  参考资料:

  www.handelsblatt.com(2021.09.24)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获每年2200万欧元公共资助

  10月14日消息,为加强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在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之间的桥梁作用,德国联邦政府以及柏林、不来梅、黑森州、下萨克森、莱法州、萨尔州、石荷州等地方政府共同决定资助DFKI每年2200万欧元,其中联邦政府出资一半。

  DFKI拥有超过30年的科研成果转化经验,在24个研究领域拥有9个能力中心和8个生活实验室,开展应用导向的基础原型开发、功能开发、嵌入式解决方案等。DFKI是德国联邦政府实施人工智能战略的重要工具,德国联邦教研部长卡里切克介绍,拥有超过600名高素质科学家的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是该领域国际领先的应用型研究机构,将继续加强对该机构的资金支持。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最先机构设立在莱法州和萨尔州,此后不断增加分部、项目办公室以及分支机构,最新动态为2021年11月17日将在石荷州吕贝克设置DFKI分支机构。(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dfki.de/web/news/bund-und-laender-unterstuetzen-die-weiterentwicklung-des-dfki-mit-jaehrlich-22-mio-euro

德国2021年大选“交通灯”三党组阁联盟发布联合执政试探性磋商结果公告

  德国2021年大选后,由得票率最高并获联邦议会席位最多的社民党牵头的“交通灯”三党组阁联盟(还有绿党和自民党)于10月15日发布了联合执政试探性磋商结果公告。之所以被称为“交通灯”联盟是因为在德国人们通常把社民党代表色视为“红色”,把绿党代表色视为“绿色”,把自民党代表色视为“黄色”。

  公告发布后,三党又先后在各党内部讨论通过了相关主题内容,至此本届大选后较大可能由德国“交通灯”政党联盟联合执政的新政府政策方略初露端倪。三党就:数字化现代化、气候变化、就业、社会福利、家庭、创新竞争力、住宅、选举权、财税经济和内政外交这10个方面阐述了共同的执政愿景。

  特别值得注意的几个主题包括:不增加德国纳税人的税种和税率、继续建设数字化社会、力争2030年退出煤电、不对高速公路限速(之前绿党提出对德国高速限速130公里保护气候)、最低工资提高至12欧元每小时、不改变退休年龄、加大每年的研发投入至GDP的3.5%、每年新增住宅40万户、参加选举年龄从18岁降低到16岁、坚持欧盟一体化发展等。

  其中,关于科研创新的段落还特别提到以下内容。

  1、科研创新的目标是维系德国在经济、福利上的世界领先地位。科研创新为发展德国社会生态市场经济(sozial-ökologischen Marktwirtschaft)提供人力物力支持。科研创新要增强德国人对创业精神的自信,加强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减少创新投入的官僚。

  2、科技创新要能支持德国中型企业应对未来的挑战。科技经济政策要着眼未来把德国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中产阶层型社会,特别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的战略。

  3、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工业、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的应用及与实体经济的公平竞争。支持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技术应用。

  4、支持区域性转型技术集群建设并对转型有困难的地区补贴。

  5、打造德国的研究型社会,全社会的年研发投入要达到GDP的3.5%,支持科研机构的对产业的溢出。

  6、对有风险的科研要使用公共科研投入,要加大民间科研投入,加强(德国)复兴金融公司和跨越式创新署在科研投入上的作用。(李晨浩)

  参考资料:

  https://www.welt.de/bin/Ergebnis%20der%20Sondierungen.pdf_bn-234442324.pdf

德国2021年大选各政党关于气候变化的竞选纲领比较

  2021年7月德国西部遭遇千年一遇洪灾,极端天气不仅震惊了正在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默克尔总理,还造成了数百亿欧元的巨大经济损失及大量人员伤亡。当今世界,人类正奋力抗争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各种极端气候问题,而上述洪灾仅为冰山一角,干旱、酷热、地震、海啸等等极端气候问题严重影响人类未来的共同命运。2021年恰逢德国议会和政府的大选年,在全球严峻气候形势下,气候变化在各参选政党的竞选纲领中均以重要篇幅表述。本文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专题报告对各党纲领进行比较,从中也可看出:不论新一届德国政府将由哪些党派组阁执政,德国政府对于未来的气候变化政策都会有新一轮的布局。

  目前,参加2021年德国大选的德国政党主要有以下六个:联盟党(基民盟CDU和基社盟CSU)、社民党(SPD)、绿党(Bündnis 90/Die Grünen)、自民党(FDP)、左翼党(Die Linke)和另择党(AFD)。其中,另择党特立独行地呼吁德国退出“巴黎协议”,并拒绝实行脱碳政策。由于缺乏对人与气候变化的基本共识,因此本文将不对其竞选纲领与其它五个政党相比较。而另五个党派在竞选纲领中均认可2015年《巴黎协议》的气候变化目标,即到2030年力争相比工业化前全球温度升高不超过1.5度,但是对于实现路径框架各党竞选纲领均无一个统一方案。因此,下文将从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自然保护以及外部因素转内部消化机制(如:碳定价、碳交易、碳排放证书等)和国际气候合作这些分领域对各党纲领进行比较。同时,本文还引入打分机制以量化各党政策的可行性。关于各党在单个领域的政策,谁实现发布于2021年的新版德国气候保护法(KSG)的2030年减排目标的可行性越大,谁得分就越高,满分为4分。根据各党各领域得分加总平均后得到一个综合平均分,哪个党派最终的综合平均分越高,其竞选纲领的气候变化整体政策对于实现2030年减排目标的综合可行性也就越大,满分也是4分。

       大家不妨先看一下德国经济研究所通过最终比较得到的各党气候变化竞选纲领的综合平均分结果。绿党在各个领域的分数均很高且分布均匀,仅仅在国际气候合作、如何防止碳漏洞等方面考虑尚有所不足,因此这里单项得分在3分以下。而其它四个政党的政策偏向的领域均有所侧重,故得分仅覆盖了部分领域,比如:联盟党更侧重于工业的气候变化目标实现,社民党更侧重于交通领域的减排。另外两党则完全忽略了某些领域的气候变化目标:自民党没有关注建筑和农业的减排目标,左翼党没有重视外部因素转内部消化机制的气候变化政策。因此,各党气候变化竞选纲领的综合平均分排序(详情如下图1)为:绿党3.62分居首位,左翼党为2.6分居次位,联盟党为1.81分,社民党为1.79分,最低的是自民党为1.24分。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专题报告,德国目前的碳排放量(2020年)为8.13亿吨,相比1990年的碳排放量12.49亿吨减少了35%.根据今年新版的德国气候保护法,德国应到2030年相比1990年减少65%碳排放,即达到4.38亿吨的年碳排放量,到2045年达到完全碳中和(如下图2)。

       下图3显示2030年前在能源、建筑、工业、农业、交通、废弃物管理六大领域的具体二氧化碳年排放目标。新的气候目标将通过监测不断进行审查。气候问题专家委员会将首次从2022年起每两年提交一份报告,介绍迄今为止取得的减排情况并进行监督。下面是关于各单项领域的各党竞选纲领内容分析:

  一、能源领域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在能源领域的气候变化实现路径目标为:从2020年的年碳排放2.8亿吨减排到1.08亿吨,减排量为1.72亿吨,占未来减排量的46%,是最重要的一环。

  根据上述路径目标,在能源领域实现减排重要的因素是提高能效的社会行为以及减少个人消费。报告还确认了6方面的能源领域减排的子领域:

  1. 可再生能源利用

  当前德国有15%的能源供应由可再生能源组成,未来必须100%转化为可再生能源供能,考虑到今后能源消费的增长趋势,近期可加强太阳能和风能利用。2030年要达到150至350GW的太阳能供能和105至150GW的风能供能。

  2. 减少和放弃化石能源使用

      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2019年德国在这些能源利用上产生了2.2亿吨的碳排放量,其中褐煤1.13亿吨、页岩煤0.44亿吨、天然气0.52亿吨和石油0.11亿吨。虽然其碳排放在过去30年中减少了1/3,但目前仍是最大的碳排放来源。

  3. 可再生能源的输送基础设施和储存

      除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何储存并通过电网把能源传递到各终端用户也是重要的一环。如:工厂智能供能管理体系、调节峰顶和峰谷缺口的储能系统、电站用氢燃料发电储电电池等。

  4. 供热和供热网络去碳化

      目前德国仅有10%的建筑是通过大型的城市供热网线统一供热的,通过改造现有的供热网线,实现远距离的供热。把平时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热能及工业的副产废热能储存起来,通过上述远距离的供热网线实现远距离的供热需要,最终达到减少乃至消除目前通过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碳排放的目标。

  5. 开展跨部门政策联动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价远高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电价,这是影响终端消费用户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开展跨部门政策联动,由财政部门实施可再生能源平衡税补贴政策(EEG Umlage),使得能源部门的可再生能源电价低于或与传统电价一致,以保持终端消费者使用绿电的动力。

  6. 加快氢能利用研发

  在储存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氢能的利用。在某些工业和交通(如:远洋和航空)等领域,可再生能源一般无法迅速并直接稳定的发电,而氢能却不存在这个缺陷。氢燃料电池可以迅速直接储存和发电,实现上述领域的供电。通过Power-to-Gas技术人们可以把当前的能源转化为氢气或者合成甲烷气以备需要时再转化为电能。但需要强调的是,只有这些用于转换的能源(Power)也来自可再生能源,这样才能转为绿氢。加速氢能的储存和发电技术研发是实现氢能利用的重要途径。

  在上述6个能源领域中,各政党的得分为:绿党3.64,左翼党3.31,社民党1.63,联盟党1.42和自民党1.4,详见下图。

  上述各子领域的各党具体竞选纲领内容如下:

  • 对上述1和2子领域,所有五个党派都表示了认可,但很明显绿党和左翼党提出的2030年退出煤电和尽快(绿党称2025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供能的目标及相应的未来每年度具体措施使该两党获得了更高的分数;

  • 在子领域3中,联盟党和自民党均表示愿意对存储电网实施财政补贴并考虑对存储的电力豁免征收平衡税(EEG Umlage),绿党则提出了关于扩展电网的具体建议,例如增加公众对输电网及其运营商的影响,左翼党的目标是将电力和供热网络转移到公共部门,并将重点放在具有存储系统的分散能源供应以及加强电网扩展上。因此上述4党在子领域3的得分均较高;

  • 在子领域4中,绿党的竞选纲领包含了最具体的概念,也最能符合这一领域的要求:它强调了将供热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重要性,将工业和经济纳入区域供热体系,如工业废热在城市地区的应用。故绿党在此子领域得分最高,其余4党都得分较低;

  • 在子领域5中,跨部门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政策改革以及降低电价为政策要点。联盟党、社民党和自民党主张废除可再生能源平衡税(EEG Umlage),联盟党和自民党甚至还要提高电价来补贴发电成本。另外,联盟党和社民党在本轮执政期间就提出过要通过成立能源基金把碳交易的收入用于补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但这个政策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非议,认为是政府将能源转型的成本强行分摊给了社会民众。这些都导致它们在此领域得分较低。而左翼党则提出了德国的能源转型都应由政府财政负担的单一政策,故也只得到2分。只有绿党提出既要降低可再生能源平衡税又要保证社会整体能源转型的财政补贴的兼顾政策,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政策措施,绿党因此在此项获得3分。

  • 在子领域6中,目前公众关心的是:一方面政府加速推进在氢能利用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另一方面政府还未明确到底应该如何或者说在哪些领域应用氢能。现在除了左翼党,所有的政党都愿意对氢能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投入财政支持。联盟党和自民党强调了过渡利用蓝氢(一种通过天然气中的甲烷生成氢气的能源),而社民党、左翼党和绿党都强调了不仅开发更多的绿氢,还应加速航运,航空和某些工业领域应用氢能。同时,绿党还赞成加强欧洲和国际的氢能合作,如进口绿氢,此项得分也最高。

  二、工业领域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在工业领域的气候变化实现路径目标为:从2020年的年碳排放1.86亿吨减排到1.18亿吨,减排量为0.68亿吨,占未来减排量的18%。

  该领域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钢铁、水泥、化学和原材料工业。其中三分之二的碳排放是由于使用化石燃料,这可以通过替换为可再生能源解决。另外三分之一的碳排放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这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替换可再生能源而解决,需要转换或重新更新新的碳排放友好的生产技术。而国家政府需要对此类技术转型制定政策并给予财政补贴,帮助企业实现碳减排。根据上述路径目标,报告确认了2方面的工业领域减排的子领域:

  1. 工业制造和生产的脱碳

  如上文所述,工厂首先需要把能源来源替换为可再生能源,这样可以做到简单的减排转型。其次,工厂需要转变生产流程和技术再进一步减排,这一点政府可以做三件事:给予财政补贴、制定技术转型政策或者模型框架、如果不能做到100%碳中和则需要采取二氧化碳捕捉(CCS)和固化技术(CCU)技术。

  2. 循环经济,能源和材料效率

  除了上述技术转型改造之外,国家可以作为可持续生产的材料以及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的购买者,从而确保这些产品的销售市场。例如,公共部门的建筑项目可以与可持续性标准保持一致,从而满足对零排放产品的销售需求。政府制定可回收产品的标准也有助于实现材料循环经济,从而有助于减少初级生产。

  在上述2个子领域中各党派的得分为:绿党3.52,联盟党2.85,左翼党2.42,社民党2.31,自民党1.3,详见下图。

  上述各子领域的各党具体竞选纲领内容如下:

  • 除自民党之外,其余4党均认为应通过财政激励的手段帮助工业完成碳减排转型。联盟党和绿党提出与相关转型工业企业签订转型合同,根据转型的进度给予企业财政补贴。左翼党和社民党也愿意支持转向气候中立的企业生产过程,例如:通过投资补贴,补偿性支付和调整国家援助法等。

  • 同时,4党均认同需加大公共采购可持续碳友好产品的力度以保证企业相应的销售需要。然而,左翼党只建议对公共采购施加严格的社会和环境规范,联盟党表示公共采购应与可持续性保持一致的标准,社民党制定了从2030年起联邦政府将只采购气候中和的建筑基本材料的目标。绿党则在上述基础上更加具体地为不同的工业部门提出了确切的建议,如汽车工业今后都要采购碳友好的钢铁等原材料。

  • 各党对碳捕捉和储存技术的支持态度也有所不同,联盟党和自民党都明确表示支持,剩余3党均明确表示不支持,甚至左翼党还建议通过政府对碳捕捉下禁止令。因此,绿党得分最高,联盟党、左翼党和社民党次之,自民党最低。

  三、交通领域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在交通领域的气候变化实现路径目标为:从2020年的年碳排放1.5亿吨减排到0.85亿吨,减排量为0.65亿吨,占未来减排量的18%。

  在此领域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减排目标靠拢,即:通过智能交通理念和提倡公共交通出行理念减少个人交通能源消耗;通过技术改进减少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比如增加购买和驾驶电动汽车。据上述路径目标,报告确认了2方面的交通领域减排的子领域:

  1. 减少个人交通的碳排放

      这里主要指减少或放弃使用燃油发动机。

  2. 客运模式转变

      这里主要包括减少自驾车出行以及增加气候友好型运输方式的使用和利用率。

  3. 货运模式转变

  除了减少货车的出行量以及采用气候友好型货车外,这个领域还涉及将货物运输主要从公路转向铁路,从而减少卡车使用。

  在上述3个子领域中各党派的得分为:绿党3.8,社民党3.03,左翼党3.03,联盟党1.59,自民党1.3,详见下图。

  上述各子领域的各党具体竞选纲领内容如下:

  • 在交通领域,各党对于碳减排均有共识,各自施政措施又有不同特点。社民党、绿党和左翼党主张通过高速公路限速来减少排放,社民党和绿党建议限速130公里/小时,左翼党建议限速120公里/小时。绿党和左翼党还建议2030年停止燃油发动机车辆新增登记。联盟党和自民党则对上述两个建议都不赞成。

  • 在推进电动车发展上,各党均建议加速车用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绿党和社民党提出到2030年要达到1500万辆电动车的保有量,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交通领域减排目标。

  • 各党均建议个人交通出行应更多地依赖公共交通工具和智能交通系统。左翼党推动建设全国自行车交通网络及高速路,其余4党也在竞选纲领中纷纷响应。但联盟党和自民党并无具体方案。

  • 关于公共交通的价格结构,联盟党和自民党也没有提出如何通过降低价格来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的建议。自民党提出了365欧元任意乘坐公共交通的年票建议。左翼党要求将公共交通票价降低到零。绿党计划为部分志愿者提供免费火车票,并为所有人提供负担得起的火车票价,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绿党和左翼党还要求取消或修改柴油补贴、班车汽车税以及通勤津贴,降低企业用车量。

  • 在货物运输方面,联盟党和自民党主要求降低使用铁路运输货物的线路价格,而绿党和左翼党则呼吁扩大和增加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基准的货车通行费。因此在交通领域绿党、社民党和左翼党得分较高,联盟党和自民党得分较低。

  四、建筑领域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在交通领域的气候变化实现路径目标为:从2020年的年碳排放1.18亿吨减排到0.67亿吨,减排量为0.51亿吨。

  建筑领域占据了16%全德国碳排放量,在此领域虽然每年都在减低碳排放,但是速度较慢,如2020年仅减少了2%(根据2021年联邦环境部统计数据)。据上述路径目标,报告确认了3方面的建筑领域减排的子领域:

  1. 现有建筑的现代化和翻新

      有研究表明,整体翻新过的建筑比部分翻新的甚至无翻新的建筑在节能上具有优势,特别在供热、窗户、外墙、地板、天花板及管路等方面。

  2. 供热、供暖能效

      在一个建筑中,70%的能源消耗来自供热和热水。而目前建筑中主要的供热来源都是来自化石燃料。所以当务之急应该推进在建筑供热中应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供热系统。提倡在建筑中使用地源热泵现代化技术,并保持建筑的良好隔热性。同时,应用热泵可以提高能效,在保障建筑用户自身用热的基础上,将多余的能源转为电能输回到电网中。

  3. 新建筑

      在新建筑中要注重建筑内部能效和屋顶能源利用两方面,努力达到建筑能耗的气候中和目标。建筑建造时要使用环境友好的原材料产品,注意水管线路建设,这样可以保证利用自然的水来提供空调冷风系统并循环利用水资源。屋顶可用于太阳能发电。

  在上述3个子领域中各党派的得分为:绿党4,左翼党2.65,联盟党2.46,社民党1.7,自民党0,详见下图。

  上述各子领域的各党具体竞选纲领内容如下:

  • 在建筑节能减排领域除了自民党无任何相关建议外,其余4党的竞选纲领均有所表述。联盟党建议给予建筑节能改革性补贴。左翼党则进一步要求提高建筑翻修的面积和速度,以使新目标为原有的三倍。绿党的目标是将翻修率提高一倍,并强调建筑现代化措施的社会可接受的设计理念。

  • 关于建筑供热,左翼党提出了分步阶段性实现目标,并提出将于2035年达到建筑碳中和。在提高能效方面,联盟党则主张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例如社区集成体系,能源储存技术或标准建设等。社民党表示,到2030年将为500万个家庭提供创新的供暖和能源系统,并支持参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模式。绿党不仅阐述了如何解决能源效率和价格问题,还为热泵的投资计划提供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在新建筑方面,只有绿党和左翼党提出了相关方案,包括在新建筑屋顶加装太阳能发电设施的举措。故绿党得分最高,左翼党其次,联盟党和社民党跟随其后,自民党没分。

  五、农业领域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在交通领域的气候变化实现路径目标为:从2020年的年碳排放0.7亿吨减排到0.56亿吨,减排量为0.14亿吨。

  农业领域仅占据了4.4%全德国碳排放量(2020年),甲烷和屋顶气分别占到碳排放的50.1%和45.6%。甲烷主要来自反刍动物(肉牛和奶牛)的消化过程而屋顶气主要来自矿物氮肥和有机材料施肥。因此,报告确认了2方面的农业领域减排的子领域:肥料的使用和畜牧业。

  1. 肥料的使用

      在肥料的使用上减排主要是提高施肥效率。通过将氮肥投放量减少到70公斤/公顷,每年可减少3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

  2. 畜牧业

  如果动物肉产品消费量减少30%,大约可节省14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因此,政府应提倡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

  在上述2个子领域中各党派的得分为:绿党4,左翼党3.01,联盟党2.33,社民党0.67,自民党0,详见下图。

  上述各子领域的各党具体竞选纲领内容如下:

  • 在化肥高效利用上绿党和左翼党提出了有效和明确的政策建议,到2030年绿党建议实现30%的有机农业面积,左翼党建议实现25%的有机农业面积。而联盟党仅仅提到要加大建设有机农业,社民党甚至仅提到减少化肥的使用。

  • 在畜牧业领域,绿党明确了未来牲畜厩碳排放的上限标准以及饲养面积限制,这两个措施都是对碳减排的有效措施。联盟党仅提到了对可减排的牲畜厩进行现代化改造支持。左翼党认同畜牧业减排的理念但是未提出有效举措。社民党和自民党表示不考虑这个领域的减排措施。因此,绿党得分最高,左翼党和联盟党各有特点但还是左翼党综合分较高,社民党和自民党得分靠后。

  六、其它非专业领域

  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除上述五个专业领域外,还有下列子领域减排,这里的减排路径目标既包括了自然保护可获得的0.25亿吨的自然减排,还包括了其它和废水废热利用等有关的0.04亿吨的碳减排。

  1. 自然保护

  根据新版《德国气候保护法》,土地利用、土地改变用途及林业也在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这些自然资源能够为减排额外带来0.25亿吨的自然碳减排奖励,这些都要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上述党派都承认保护自然对减排的积极作用。联盟党和自民党建议从财政上对保护林地给予支持。自民党甚至提出将这些额外的减排量纳入到碳交易市场中。左翼党建议把保护和加强半自然森林管理扩大到多样化的混交林。而各党在上述林地保护的政策建议观点都是出奇的一致。

  2. 外部因素转内部消化机制和国际气候合作

  本领域主要包括了碳定价、碳交易、碳排放证书等重要工具,它们可以把社会对碳排放的外部目标转变为内部市场机制进行平衡和消化。我们还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方面来具体了解相关政策内容,即:碳排放外部性的内化和气候保护的全球视角。

  从碳排放外部性的内化来看,是将对外部碳排放的需求转变为内部市场的价格交易体系的过程。

  从气候保护的全球视角来看,气候变化目标对跨境贸易和生产都会产生影响,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工具来弥补碳漏洞(各国同样产品所消耗的碳排放不同,从而导致消耗碳排放多的价格比消耗碳排放少的价格便宜,从而使气候保护严格的国家从气候保护落后的国家进口同样的低价产品)。

  在上述领域,除了社民党另有考虑之外,其余4党均同意采用碳边境调整机制(CABM)来解决碳漏洞问题。自民党和联盟党甚至建议不仅在德国、在欧洲乃至在全世界推行统一的碳边境调整机制,通俗讲就是根据每个具体产品在其产地的生产碳排放量决定其应该负担的碳边境税,该产品所耗的碳排放量越高,附加的边境税就越高,反之亦然。

  总之,上述各德国竞选政党均花费了大幅篇幅在竞选纲领中阐述了自己的气候变化政策一揽子方案。正如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中所述:要实现德国气候变化的目标及社会经济碳友好型的顺利转型,需要依靠的不仅是某一个单项领域的措施,还需要新政府在各专业领域上以及相关联的社会、经济、财政乃至国际合作上实施新一轮一揽子综合配套规划政策。(李晨浩)

  参考资料:

  1.https://diw-econ.de/publikationen/wie-viel-klimaneutralitaet-steckt-in-den-wahlprogrammen/

  2.https://diw-econ.de/wp-content/uploads/DIWEcon_Wahlprogramme_Plausibilitaetsanalyse_v2.0.pdf

德教研部投入650 万欧元用于新冠长期后遗症研究

  2021 年 5 月,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发布了“新冠长期后遗症(Long-COVID)研究项目资助指南”。经过详细评估,目前正在资助 10 个立足于不同研究方法的项目。

  资助指南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已经有渠道访问患者、医疗数据和样本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关于门诊、康复和护理的研究项目以及新冠长期后遗症专科门诊与家庭(初级保健)医生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现已选定的项目的资助期限通常长达两年。原计划资助金额为500万欧元,现在增加到650万欧元。

  联邦教研部部长卡利切克强调了这项研究的紧迫性,因为大流行尚未结束:“我们每天从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德国疾控机构)收到的数字和统计表明,该疾病仍在继续蔓延,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 卡利切克尤其担心这种疾病的长期影响:“许多新冠轻症和重症患者在数周或数月后继续出现症状。能够以最好的方式治疗这些人仍然是医生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对科学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而这正是现在启动的十个研究项目的目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长期新冠疾病后遗症。其中一些项目分析观察到的患者症状分子层面的变化,以便找到有效治疗的出发点。在另外一些项目中在验证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专项治疗或个性化定制的锻炼计划。另有一些项目旨在解决某些患者群体的特定护理需求,涵盖了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也包括在社会心理领域或康复领域,旨在更准确地定制未来的治疗护理方案。

  卡利切克部长还明确表示,如果在项目结束后还有进一步进行研究的需求,教研部会继续考虑下一步计划。目前科学上仍然没有明确的、普遍适用的定义来描述长期新冠或 新冠后遗综合症。据估计,大约 10% 的新冠感染者会出现可能持续数周或数月的长期症状(“长期新冠”或“新冠后遗综合症”)。最常见的后遗症状包括极度疲惫(疲劳)、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急促以及嗅觉和味觉丧失。(陈南)

  参考资料:

  https://www.bmbf.de/bmbf/shareddocs/kurzmeldungen/de/2021/09/long-covid-forschung.html

德国联邦环境部提出应对自然破坏和物种灭绝的优先事项

  值第15届世界生物多样性大会在中国昆明举行之际,德国联邦环境部部长斯文雅·舒尔茨概述了德国在应对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破坏和物种灭绝方面的优先事项。目标是在2022年之前制定一个有效的全球协议,以便在全世界范围内保护自然和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由于新冠疫情影响,本次大会将分两部分举行:第一阶段是从本周一到周五,主要是高级别启动会和线上讨论;第二阶段是专家级面对面的谈判,计划于2022年春季进行,保护自然及生物多样性的全球协议将在此期间进行决议。

  在本次大会讨论过程中,联邦环境部提出三个优先事项:第一,创造更多或是更好地管理自然保护区。到2030年,30%的陆地和海洋将被置于保护之下。这相当于陆地上的保护区面积增加一倍,海洋的保护区面积增加四倍。重要的是,这些区域不仅仅是提供纸面上的保护,更需要当地居民的合理管理。德国将继续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合作项目来促进这一点。第二,必须全面减少污染。例如,制定对过度施肥、滥用杀虫剂或塑料垃圾的具体削减目标——不仅涉及到保护区,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应如此。第三,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自然破坏之后,须通过世界生物多样性大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倡导自然恢复的十年,使之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重新恢复。对德国来说,这意味着曾经被改道的河谷地区将重新自然化,干涸的沼泽地将被复湿,云杉林将被重新转化为自然的混合林。

  全球目标必须转化为国家承诺,并根据国际标准进行监测和审查。在德国,联邦环境部已经在莱比锡建立了国家生物多样性监测中心,以便对全球自然和生物保护目标进行定期审查,一旦发现偏离了目标道路,便会启动相应机制加速实施措施。(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bmu.de/pressemitteilung/schulze-weltnaturkonferenz-in-kunming-soll-naturzerstoerung-und-artensterben-stoppen

德国联邦政府推进光量子计算机发展

  在最近启动的 "光量子计算机(QPIC-1)"项目中,由五所大学、两所校外研究机构和一家企业组成的科研联合体将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的领导下,在未来四年内研究开发“德国制造”的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QPIC-1”项目是联邦政府经济刺激和未来一揽子计划框架下的资助,总额为1530万欧元。

  随着 "QPIC-1 "项目的启动,联邦教研部正在推进光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作为“量子处理器和量子计算机技术”资助计划框架下的子项目(总资助额约为1.1亿欧元),自2021年夏季以来,已经启动了八个大型资助项目,来自科学和工业界的跨学科联盟正在开发基于不同技术的新型、可扩展量子处理器——包括原子捕集、离子阱、超导体和半导体技术、光子技术等,以用于量子计算。量子计算将为许多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创新飞跃提供可能。比如帮助人工智能的统计方法实现新的突破,推动新药或工业新材料的设计等。(桂潇璐)

  参考资料:

  [BMBF] Pressemitteilung: Karliczek: Werkzeugkasten zur Förderung des Quantencomputing vorerst komplett. 29-09-2021

德国政府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塑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计划在2025年之前,提供3000万欧元经费支持,用于开发人工智能(AI)回收及再利用塑料垃圾的潜力,并发挥人工智能在可持续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德国成为塑料回收数字战略的国际先锋,并为全球目标做出贡献。

  循环经济无论对气候保护或是清洁海洋都将做出十分重要的贡献。到目前为止,产品包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化石原料生产的。人工智能为产品设计、过程控制、数字商业模式、材料流的标记和跟踪以及塑料的智能分类和回收过程提供了非常大的潜力。特别是在回收和循环利用塑料领域,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方法可以帮助开发可回收材料,有效分拣塑料垃圾,并为回收塑料建立新的数字市场。在未来,人们将能够在三维传感技术、新型相机和机器人的帮助下,通过智能算法及系统的自行学习改进,更好地对垃圾进行分类。作为德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战略(FONA)以及BMBF行动计划Natürlich.Digital.Nachhaltig(自然、数字、可持续)框架下“闭合塑料循环”行动的一部分,通过“塑料循环人工智能应用中心”项目,联邦政府将致力于关注塑料从设计到回收再到循环利用的整个价值链。人工智能的存在,将证明实现封闭的塑料循环是可行的。(桂潇璐)

  参考资料:

  [BMBF] Pressemitteilung: Karliczek: Mit KI Deutschland zum internationalen Vorreiter für das Kunststoff-Recycling machen. 07-10-2021

德国展示创新型甲醇动力源汽车

   2021年9月23日德国柏林举行了由合成燃料甲醇驱动的汽车原型展示会,这种汽车燃料采用绿色氢,为转型气候友好型汽车的关键技术,绿色氢也是各地积极推进的核心产业。甲醇汽车本身是未来低排放、资源和能源效率移动性的创新产品的代表,德国教研部为此额外提供近1000万欧元用于甲醇汽车研究。

  绿色氢作为合成燃料在可持续交通系统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新型的电动汽车相比,电动汽车所需的充电桩目前在很多地区并不能保障供应,甲醇驱动汽车因此更具优势,因为甲醇汽车使用的燃料是由二氧化碳回收而来。气候保护的紧迫性需要快速、全面地进入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中,甲醇等含碳能源是核心组成部分。甲醇汽车采用串联混合动力驱动(seriellen Hybridantrieb)概念,吸收高效电力驱动和能量密集且易于获取的优点,采用的是零振动绿色甲醇发电机,符合零排放(碳中和)电动汽车的一项重要创新理念的应用。

  甲醇汽车项目为德国教研部(BMBF)资助项目“Carbon2Chem”的子项目,该项目旨在减少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该项目于2016年启动,在绿色氢气的帮助下,将钢厂含二氧化碳的钢厂气体转化为基础化学品和合成燃料,自 2020 年以来,“Carbon2Chem“一直在为第二个项目阶段的工业实施做准备,包括为生产的产品建立价值链,2021年8月升级为甲醇汽车一揽子研究项目,重点是“Carbon2Chem”主要产品甲醇的回收利用,特别是串行混合驱动的概念,进一步开发、优化并转化为汽车驱动动力源。

  甲醇汽车配备串行混合动力驱动,意味着内燃机和驱动桥之间没有机械连接,起而代之的是内燃驱动发电机,发电机同时为驱动电机提供电能。甲醇汽车目标是,一是能提供世界普通公民负担得起的车辆,批量生产的目标价格为约为21000 欧元;二是能在现有生产设施上实现驱动系统量产,运行成本与传统驱动系统相近或更低的驱动系统;三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从原材料加工(用于电池等)到车辆生产再到回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四是可以依靠当前可用的燃料分配基础设施的驱动系统。就目前情况而言,每100公里使用3.3升甲醇,使用钢厂气体(CCU) 进行生产需要大约19.5千瓦时,此外电池每100 公里大约有4.4千瓦时(从电网充电),每行驶100公里所需的总功率略低于24千瓦时,与纯电池电动汽车的数量级相当。

  “Carbon2Chem”项目正在进一步开发、优化和实施汽车混合动力驱动概念,不仅完善Carbon2Chem 的价值链,为可持续的个人出行提出新概念,将进一步开发其高效、无振动的内燃机,以使用甲醇和甲醇基燃料运行,该项目由德国创新企业Obrist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及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将在消耗、排放和废气后处理方面进行优化,下一步,与亚琛工业大学合作对演示车辆进行设置和优化,并通过道路测试进行验证,资助金额约980万欧元,项目周期5年,自2021年8月至2025年7月。(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bmbf.de/bmbf/shareddocs/kurzmeldungen/de/2021/09/karliczek-stellt-methanolauto-vor.html

  https://www.bmbf.de/SharedDocs/Videos/de/bmbf/5/52/52789.html

循环经济和二氧化碳减排:德国钢厂矿渣回收项目有望带来双重效益

  德国每年在钢铁生产中产生超过 500 万吨的炉渣。这其实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约 30% 由氧化铁组成。炼钢厂的大部分矿渣目前主要用于道路施工的沥青和混凝土、填充运河的铺底石或用于轨道基座的砾石。

  德国联邦材料研究与测试研究所 (BAM) 正在启动一个项目,旨在实现零废物概念,即最大程度地回收炼钢炉渣。BAM 专注于循环经济研究,在炉渣后处理方面拥有 20 多年的经验。项目有望将炉渣中的氧化铁还原为生铁,从而将其重新用于钢铁生产,预计仅在德国每年就可以回收 60万吨生铁,取代原需进口的 90万 吨铁矿石。在钢铁生产中,可以回收大量生铁,同时可以生产用于水泥工业的粘合剂。该项目得到了联邦教研部(BMBF)“资源高效循环经济”资助计划的支持。

     BAM 已经证明该过程在技术上有效。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双重好处:铁还原过程会产生高质量的矿物粘合剂作为副产品。它可以用于水泥工业,取代广泛使用的波特兰水泥粘合剂。传统的硅酸盐水泥粘合机是由在采矿中费力提取和加工的初级原材料制成,能耗高、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很高。水泥行业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之一,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 8%。因此,这种新型粘合剂有助于减少大量有害温室气体,同时降低水泥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

  该项目主要的技术挑战是,生产过程需要超过 1800 摄氏度的温度。然而,到目前为止,钢厂中的炉渣产生温度仅为 1600 度的温度。因此,要达到更高的加工温度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因此,具有双重效益的新方法在现有的工业规模上既不可行也不经济。该项目的创新点是希望以一种可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调整该生产过程 ,为此将改变炉渣的成分,使铁回收也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进行,从而显著减少过程中的能量。同时,应保留还原后矿渣的有效特性,从而能够增强强水泥强度。(陈南)

      参考资料:

  https://www.bam.de/Content/DE/Pressemitteilungen/2021/Umwelt/2021-10-12-co2-einsparung-stahlwerkschlacken.htmls

宇宙碳源-计算机模拟显示双星大量产生碳元素

   许多化学元素的产生是通过融合过程在恒星内部产生的。碳在这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生命和最终的人类都以它为基础。但是这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宇宙来源有多有效?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大质量恒星有伴星时,它们能产生两倍的碳量。

  研究人员知道,大质量恒星对于所有重元素的合成都是必不可少的——从碳、氧到铁。由来自位于德国加兴的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的罗伯特·法默 (Robert Farmer) 领导的国际团队现已计算出作为双星系统伙伴的大质量恒星的碳足迹。

  法默说:“与单颗恒星相比,这样一个系统中的大质量类似太阳恒星平均产生两倍的碳。”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考虑过大质量恒星通常是双星系统的一部分,一颗伴星改变了所创造的元素数量。大多数恒星,包括我们的太阳,都是由从氢到氦的核聚变驱动的。只有当他们度过大约 90% 的生命周期后,他们才会在黄金岁月开始将氦气转化为碳和氧。像太阳这样的轻量级恒星不会超越这个阶段,但更大质量恒星继续将碳燃烧成象铁这样更重的元素。

  然而,最大的挑战不是产生碳,而是在它被摧毁之前将它从恒星中取出。这对于单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然而,双星系统中的恒星可以彼此相互作用并将质量从它们的外壳转移到伴星。通过这种方式,失去部分质量的恒星会在其表面附近形成富含碳的层。如果最终发生超新星爆发,碳会在猛烈的爆炸中喷入太空。

  事实上,根据该小组最新的计算机模拟,尤其是具有大质量恒星的双星系统似乎产生了大部分的宇宙碳。其他类型的恒星,例如非常大的红巨星或例如被称为白矮星的类太阳恒星爆炸的宇宙事件,显然效果要差得多。

  马普所研究员罗伯特法默指出:“我们的结果是朝着更好地理解大质量恒星在创造构成我们自己的元素中的作用迈出的一小步,但很重要。” 到目前为止,只研究了双星系统中的一种相互作用。但是对于在伴星附近出生的恒星,还有许多其他可能的生命路径。人类正处于对紧密伴星对大质量恒星化学产生效率影响的系统研究的开始。(陈南)

  参考资料:

  https://www.mpg.de/17687933/kohlenstoff-aus-doppelsternen?c=2191

德国自主创业数量相较2003年减半

  根据波恩中小企业研究所(IfM)统计数据,2019年德国工商领域自主创业数量为266.000,相比2003年的数量(507.000)减少了近一半。在创业比例上,每万名可就业人员中创办公司企业的人数同样从2003年的92人降到了2019年的47人。

  德国401个县和独立市各自的区域创业情况不尽相同,根据创业比例的年度变化,这些区域的年平均下降幅度为4.3%。但德国有5个区县的年平均变化趋势上扬,分别为萨克森州的格尔利茨、黑森州的马尔堡-比登科普夫和特尔托-弗莱明、非县域城市勒沃库森、鲁尔河畔米尔海姆。此外有40%的县域创业比例高于全德平均值。

  2003年各县域的创业比例就存在显著差距,每万名可就业人员中创业人数在50到162之间。多年来这一差距在继续扩大,统计学变异系数(Variationskoeffizient,也称标准离差率)从2003年的0.19扩大到2019年的0.32。

  德国波恩中小企业研究所从2019年开始创建区域创业生态数据库。最新2021年上半年统计,德国自主创业人数为123.000,比上年同期增加了约5000人(+4.3%),但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周顺杰)

  参考资料:

  1、https://www.ifm-bonn.org/meta/news/meldung/artikel/nur-noch-halb-so-viele-gewerbliche-existenzgruendungen-wie-im-jahr-2003

  2、https://www.ifm-bonn.org/statistiken/gruendungen-und-unternehmensschliessungen/gewerbliche-existenzgruendungen-und-liquidationen

德国马普学会新建两个海外研究中心

  据近日德国马普学会官网消息,马普学会新建了两个海外研究中心。第一个是马普学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神经科学技术研究中心,2021年4月中心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了线上落成仪式。该中心的成立目的是为了研究更好地治疗痴呆症和帕金森等疾病、应用更强力的计算机系统、应用更先进的人工智能处理方法,等等。马普学会主席马丁·施特拉特曼(Martin Stratmann),多伦多大学校长梅里克·葛特勒(Meric Gertler),德国驻加拿大大使萨宾娜·施帕瓦瑟(Sabine Sparwasser)及加拿大驻德国大使史蒂芬·狄安(Stephane Dion)等出席了仪式。

  在上述中心落成2个月以后,另一个马普学会-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研究中心于2021年6月也获批成立。该中心的研究重点是自由电子激光的红外线光合作研究。研究的潜在应用范围包括生物医药技术、化学科学、材料科学及天体物理科学。由于该类型激光的体系极为复杂,故世界上只有很少几个相关的研究地点与研究机构。一个就是位于德国柏林的马普学会Fritz - Haber研究所,而另一个就是位于荷兰古城奈梅亨(Nijmegen)的拉德堡德大学。这两个机构在上述研究中心的合作将开展密切的学术交流并推动在红外线研究领域提出新理念。(李晨浩)

  参考资料:

  www.mpg.de/16760851 ; www.mpg.de/17048779

迪拜世博会德国馆“太空周”启动

  2021年10月17日至23日,以宇宙为主题的“太空周”将在2020年迪拜世博会上举行。本届世博会主题为“连接思想,创造未来”,展示有关应对未来挑战的想法和创意,展览将持续到2022年3月31日。

  世博会德国馆的“太空周”以德国航天发展为主题,亮点是计划在10月22日与欧洲航天局德国宇航员马蒂亚斯·毛尔(Matthias Maurer)进行交流。预计他将于2021年10月30日踏上他的第一次太空飞行之旅——“宇宙之吻任务”。在轨期间,马蒂亚斯·毛尔将协助完成国际空间站上的100多个欧洲和国际实验项目,这些实验中有36个来自德国的大学和工业界。与马蒂亚斯·毛尔的谈话将侧重于这些实验,以及从太空中可以获得哪些对地球生命的启示。

  世博会德国馆“CAMPUS GERMANY”将在世博园区展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共有36件能源、未来城市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创新和创意展品将被集中展示。(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bmwi.de/Redaktion/DE/Pressemitteilungen/2021/10/20211018-weltraum-und-raumfahrt-themen-im-deutschen-pavillon-auf-der-expo-2020-dubai.html

“打造更好的世界:能源的未来”CAETS年会召开

  本年度的国际工程院理事会(CAETS)年会由阿根廷工程科学院组织举行。今年的大会主题是“能源的未来”,来自32个国家的450多名科学和工业界专家就扩大和整合可再生能源的趋势和挑战,以及常规能源在未来能源供应中的作用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作为“可再生”议题环节开幕演讲人,来自德国工程院的Ulrich Wagner以“新能源系统建模”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概述了德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构和发展,介绍了2050年的潜在能源组合,并强调了方案分析对能源系统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在“石油和天然气”议题环节上,德国工程院成员Frank Behrendt在其题为“石油方案:未来成分”的演讲中描述了欧盟更严格的气候目标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以及对可再生汽油的质量要求。他还介绍了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Synthese)和甲醇汽油(MtG)工艺作为生产BtL燃料的两种选择。上述两位演讲人Ulrich Wagner和Frank Behrendt都作为能源工作组成员参与了CAETS 2022年能源报告的编写,其主题是“终端部门的去碳化”。

  此外,在本年度CAETS年会上,首届国际工程院理事会传播奖(2021 CAETS传播奖)获奖名单以视频方式公布,该奖项旨在促进科学和技术交流,并为工程学招募青年人才。由程京院士带领清华大学及博奥生物团队共同研制成功的“全集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芯片实验室”成果视频,在30多个CAETS成员工程院推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个荣获首届“2021 CAETS传播奖-工程成就奖”的作品。下一届CAETS年会将于2022年9月在巴黎举行,主题为“医疗保健的突破性技术”。(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acatech.de/allgemein/caets-jahrestagung-2021-engineering-a-better-world-the-future-of-energy/

德国建议孕中期孕妇接种mRNA新冠疫苗

  根据现有评估(截至17.09.2021),德国常设疫苗接种委员会(STIKO)建议所有未接种的孕中期孕妇(2. Trimenon 13.-27.)以及哺乳期妇女接种两剂的mRNA新冠疫苗:包括3—6周间隔拜恩泰科疫苗或4—6周间隔的莫德纳疫苗。

  同时,STIKO建议,如果在接种第一剂疫苗后怀孕,则第二剂疫苗应当在孕中期开始后接种。

  德国STIKO认为孕妇及哺乳期接种疫苗可以实现以下三个目标:(1)预防孕妇及哺乳期的新冠严重病程乃至病亡;(2)预防新冠感染可能引起的妊娠并发症;(3)预防孕期感染新冠病毒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相较其他国家,德国孕妇接种新冠疫苗建议出台很晚,妇科接种建议课题组负责人Ekkehard Schleußner教授强调了该建议是“符合事实的科学依据”。在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流行病学公告(Bulletin 38/21)中,建议课题组指出接种后孕妇同非孕妇女具有同样的病毒防护效果,现有数据没有显示会对孕妇、哺乳期妇婴导致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更不会导致直至19孕周的流产以及早产、死婴或畸形。

  此外,研究证明母体新冠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转移,即对新生儿的早期免疫(Leihimmunität)。

  STIKO强调所有育龄期人士在未完全接种和未接种阶段应听取专业医师的新冠疫苗接种意见,在怀孕前做好防护,如包括肥胖、动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会提高感染新冠病毒后严重病程的几率。(周顺杰)

  参考资料:

  1、https://www.rki.de/DE/Content/Infekt/EpidBull/Archiv/2021/Ausgaben/38_21_STIKO_Schwangere_Stillende.pdf?__blob=publicationFile

  2、https://www.rki.de/DE/Content/Kommissionen/STIKO/Empfehlungen/PM_2021-09-10.html

在欧洲哪些人还未接种疫苗

  根据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以下简称马普学会)10月7日消息,马普社会法律和社会政策研究所近期对欧洲各国未接种疫苗的人群进行了一项抽样调查。在比较了截至2021年夏季的欧洲27国和以色列50岁以上近47000名未接种人的抽样数据以后,调查报告显示:整体样本中未接种人数的比例为18%,但各国差异很大。马耳他、丹麦和西班牙有超过95%的样本人数已接种疫苗,而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则排名倒数,仅分别有21%和28%的样本人数已接种疫苗。

  而且,在保加利亚的未接种人里有54%的受访者表示拒绝接种疫苗,同样的情况在罗马尼亚样本人数中的比例是45%。这样的情况使得即使这两个国家剩下的所有人口都完成了接种,整个国家也还是达不到群体免疫的比例。同时,对于欧洲其它国家的旅游者来说,到这两个国家去旅行也还是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危险。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另一些接种率较低的欧洲国家之中,比如:拉脱维亚有46%未接种样本人数拒绝接种疫苗,立陶宛有43%的未接种样本人数拒绝接种疫苗。报告提醒欧洲其它各国赴上述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国家旅行的游客要特别小心。

  调查报告还总结了未接种疫苗样本人群的以下几方面特点,包括:

  1.收入水平。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更愿意接种疫苗。

  2.受教育程度。完成高中毕业的人群更容易不怀疑疫苗的可靠性,而学历低于高中毕业的更不愿意相信疫苗的可靠性。这种情况在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表现得尤为明显。

  3.性别和年龄。女性和65岁以下的人更不愿意接种疫苗。

  4.健康状况。更健康的人相对更愿意接种疫苗。

  5.人际关系。周围有新冠重患者的人群更愿意接种疫苗。(李晨浩)

  参考资料:

  https://www.mpg.de/17673849/vaccination-willingness-in-europe?c=2249

对抗新冠最有希望的治疗药物

  德国T-Online“卫生”科学栏目对当下治疗新冠的药物进行了盘点,其主要内容为:

  对抗新冠药物的研究正在全面展开,除了已证明非常有效的疫苗外,目前为止尚未找到特别有效普通药物,专家正在测试不同成分,做不同的准备。目前集中开发针对的是抗击新冠严重病程的药物,这也是抗击新冠大流行的另一个战场,尤其保护尚未有接种建议或无法接种疫苗的人。

  1、新冠专门药物仍然缺失

  用于专门对抗新冠病毒适用所有患者通用药物仍然未有获得批准过,实际上目前的方法还是借用已经用于预防并发症其他药物来治疗新冠患者,具体取决于新冠疾病的病程,进入医院治疗的新冠患者会服用血液稀释剂,因为新冠会增加血栓形成、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此外,抗生素防止额外的细菌感染,但这种药物无法对付新冠病毒,抗生素对新冠病毒无效。德国柏林分子生物学家、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Max-Delbrück-Centrum für Molekulare Medizin)的科学家伊曼纽尔·怀勒(Emanuel Wyler)指出,目前必须突破病毒的生物学瓶颈,问题是感染新冠后最初症状并不明显,他指出新冠症状出现咳嗽或喉咙痛时,免疫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开始对抗病毒,与流感一样,针对病毒的药物往往在这个时候已经太晚。

  2、唯一获批准用于新冠的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已过时

  迄今为止唯一获得批准使用的正式新冠药物是美国吉利德公司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商品名 Veklury),于2020 年7月在欧盟获得批准,但瑞德西韦仅适用于接受输氧但尚不需要上呼吸机的新冠患者。瑞德西韦最初是针对埃博拉开发的药物,它主要是用来防止新冠病毒在细胞中繁殖,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2021年9月中旬的声明中公开反对瑞德西韦治疗法。德国联邦医生、诊所和健康保险基金联合委员会在一份立场声明中指出,瑞德西韦对中度新冠患者益处很小,而对重病患者则完全没有好处。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病毒学家克里斯蒂安·德罗斯滕 (Christian Drosten) 在2021年9月底也表示,大家开始阶段对瑞德西韦寄予厚望,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变化,瑞德西韦已过时。

  长期以来,地塞米松在德国一直被用作新冠住院患者的治疗药物虽然,虽然地塞米松并没有得到欧盟的正式批准,几十年来,地塞米松一直被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伊曼纽尔·怀勒认为地塞米松为治疗新冠肺炎核心药物。这种抗炎药物含有可的松,旨在减缓重症新冠患者的过度免疫反应,根据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说法,这种药对进入需借助呼吸机进行通气阶段的严重新冠患者被证明有最大益处,可能大大减低了这一严重病程患者的死亡率,另一方面,根据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说法,对于患有较轻的新冠患者来说,使用地塞米松不但可能无效,而且甚至可能是不利的:可能同时发生细菌和真菌感染,伴随免疫系统障碍发生。

  3、抗体药物是对抗新冠最有希望药物开发途径

  目前有八种药物用于新冠治疗的正处于欧盟药物管理局(EMA)不同阶段的批准程序,其中包括已经在德国用于新冠轻度患者使用的一种抗体制剂,这种抗体药物为Regeneron和Roche两家制药公司研发的单克隆抗体casirivimab 和 imdevimab“鸡尾酒”组合药物,商品名为Regn-CoV2,这种组合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第一种用于预防症状轻微但有进入严重新冠病程危险的新冠药物。单克隆抗体是在实验室中制造的,旨在消除病毒,该药物的原理是借用成功康复的新冠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单克隆意味着所使用的抗体相同,在指定目标上对新冠病毒进行攻击。属于抗体性质的药物还有正在研究的其他四种组合药物,它们都相当昂贵,分别是Eli Lilly公司的 bamlanivimab 与etesevimab组合制剂、Celltrion公司 regdanvimab与Regkirona组合剂、GSK/Vir Biotechnology公司的sotrovimab组合剂以及Roche托珠单抗(Roactemra)的组合制剂。德国夏里特医学院首席病毒学家德罗斯滕指出使用单克隆抗体的疗法几乎总是为时已晚,即病毒已经在体内大量繁殖,在普通患者中,这基本上是症状开始时的情况。

  4、其他药物的开发

  阿斯利康 (Astrazeneca) 的抗体鸡尾酒 AZD7442(别名:Evusheld)已经在一项临床研究进行测试,最新测试结果表明可以将有症状新冠风险降低77%。10 月 14 日,欧洲药监局(EMA)开始了该药物组合的批准使用审核,此外,EMA 还在测试免疫系统抑制剂 anakinra(商品名:Kineret)和 baricitinib(商品名:Olumiant),这两种药物都已被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疾病。

  最初由美国默克公司(Merck)开发的抗流感药丸 Molnupiravir 最近成为热门有希望的新冠药物,它与瑞德西韦一样,被认为可以减少新冠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传播,根据一项临床研究,它降低了新冠严重病程的可能性。在对比研究测试中,与安慰剂组相比,服用药物试验组只有一半轻度至中度患者必须住院或在29天内死亡,默克公司希望尽快在全球范围内提交药物上市许可申请。

  抗蠕虫药物伊维菌素用于新冠治疗引起一定争议,在有报道新冠治疗取得成功后,一些国家这种药物货被抢购一空,而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却发出警告,指出这种药有严重的副作用,并建议“仅在受控临床研究的背景下”使用。疟疾药物羟氯喹和氯喹也被证明是无效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也建议不要在对照研究之外使用。(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t-online.de/gesundheit/krankheiten-symptome/id_90974572/diese-medikamente-werden-gegen-covid-19-eingesetzt.html

新冠早期症状中新病征——晕厥

   德国t-online健康科学专栏报道,科学家发现新冠早期症状中有另一个罕见迹象。在大流行期间,科学家和医生获得了越来越多关于新冠疾病的新认识:发烧、咳嗽以及胃肠道问题是常见的新冠感染最初典型的病征,但一些感染者在早期也表现出不典型的症状,这常常被误解和忽视。根据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突然昏厥——也称为晕厥——也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的警告信号。

  1、因新冠出现晕厥的比例大约为4%

  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新冠感染与昏厥发生相关的频率和时间,研究者进行了37项评估研究,共涉及1.44万多名患者,分析结果显示,每25名新冠患者就有1位新冠患者出现晕厥现象,这种症状通常预兆着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科学家得出结论,昏厥不是新冠的典型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因此,应该认真对待晕厥作为新冠早期预警信号。

  2、新冠长期症患者身上也观察到昏厥现象

  研究者指出,新冠导致昏厥的原因尚未阐明,高血压和适当的药物可能会起作用。研究人员进一步报告称,昏厥也可能是长冠状病毒的众多症状之一,在几项研究中,这种症状也发生在新冠康复者身上,平均在治愈后3~4个星期。其他认知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意识障碍和睡眠障碍,也是新冠可能的长期后果。(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t-online.de/gesundheit/krankheiten-symptome/id_90817310/corona-neue-studien-deuten-auf-seltenes-fruehsymptom-von-covid-19-hin.html

新冠长期后遗症(Long Covid)的影响因素

  德国《明镜报》“科学”栏目刊登了有关新冠长期后遗症(Long Covid)影响的调查报告,其要点为:

  1、三分之一新冠康复者都会受到新冠长期后遗症的影响

  许多人在感染新冠数月后仍会表现出至少一种新冠长期后遗症症状。根据牛津大学与英国健康研究所(NIHR)研究人员对27万新冠康复者研究结果,新冠造成长期后遗症的风险可能比之前认为的要高。研究者认为,迫切需要了解为什么并非每个人都能从新冠疾病中快速完全康复,必须查清各种症状背后的机制,这些信息对于预防新冠长期后遗症或者至少能有效治疗这些症状至关重要。根据这项研究,新冠感染者康复后前3~6月内,37%的康复者被诊断出至少有一种新冠长期后遗症症状,最常见的长期后遗症症状是焦虑和抑郁,其次是呼吸困难和胃肠道问题。

  2、影响新冠长期后遗症的三个因素

  研究者发现某些症状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年龄和性别之间存在联系:住院患者的新冠长期后遗症发生率更高,妇女受长期后遗症的折磨影响最深,老年人和男性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和认知问题,而年轻人和女性更容易出现头痛、焦虑和抑郁,许多患者还出现了不止一种长期后遗症症状。

  3、流感对新冠长期后遗症影响

  研究人员还研究了以前有流感病史的新冠长期后遗症影响。结果很明显:流感患者也可能患新冠长期后遗症,以前得过流感的人在患上新冠后出现新冠长期后遗症的概率会增加50%。

  关于新冠长期后遗症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牛津大学这项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无法回答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新冠长期后遗症、新冠长期后遗症的严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目前的研究也未涵盖无症状新冠病人。到目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有10%的新冠患者遭受新冠长期后遗症。

  在德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将新冠长期后遗症(Long Covid)纳入疾病目录,德国疾控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没有系统记录受新冠长期后遗症折磨的确切患者人数。(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spiegel.de/wissenschaft/mensch/long-covid-jeder-dritte-leidet-unter-spaetfolgen-a-3ba61ee1-7f65-43c9-be8d-fe632840dd83?sara_ecid=soci_upd_KsBF0AFjflf0DZCxpPYDCQgO1dEMph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