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科技创新 > 德国科技创新简报
德国科技创新简报 总第43期
2021-08-24 20:54

  驻德国使馆科技处 2021年第43期 

  本期主要内容

  科技创新战略、计划和举措

  1.德国设立100亿欧元规模“未来资金”

  2.德国1600万欧元地球生物实验室落成

  3.德国联邦教研部拟加强科学界基于普世价值、独立的中国能力

  4.德国政府部门间开展首个量子连接视频会

  5.德国新一轮“国家研究数据基础设施计划”资助决定发布

  6.德国“数字·现在”(“Digital Now”)计划增加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资助

  7.德国联邦教研部通过“数字化材料”倡议

  8.德国联邦教研部资助未来6G的研发

  9.联邦教研部1600万欧元资助生物和技术领域创新

  10.联邦政府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的资助

  研发前沿

  11.德国研究人员开发高能量密度、高稳定的锂金属电池

  12.德国亥姆霍兹研究团队发明“气溶胶克制器”(Aerobuster)装置

  13.德研究团队开发出汽车轮胎分解新工艺

  14.光学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新机会

  15.利用“细菌”实现可持续经济和CO2减排

  行业和社会动态

  16.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发布全球光伏报告

  17.德国实现百万电动汽车上路目标

  18.德国拟采用燃气管道从境外向国内运输氢气

  19.德国和智利签署关于建立氢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电动汽车面临绿色电力不足的挑战

  21.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发布应对气候影响五项原则

  22.跨代际的“气候合同”——德国联邦政府公布修改后的《气候保护法》

  2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

  新冠疫情专栏

  24.夏里特医学院一项研究解释为什么新冠对儿童大多“无害”

  25.Delta变异病毒在德国发展与应对

  26.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公布对传染病和世界大流行病的新立项资助项目

  27.一种可能的新冠肺炎世界大流行的结局

  28.德国关注新冠疫苗加强接种

  29.国家科学院向G20峰会提出关于大流行病防备的建议

  30.新冠大流行促使德国大学外研究机构能力削弱,德国初创企业减少

  31.研究发现儿童对新冠病毒产生长期免疫力

  32.研究认为第二次新冠封锁对德国民众的心理产生了更消极的影响

  33.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发布关于阻止新冠病毒以气溶胶方式传播的科学立场文件

  

  德国设立100亿欧元规模“未来资金”

  未来技术投资基金(未来基金Zukunftsfonds)为德国风险投资市场设定了新标准,拥有高达 100 亿欧元的融资额,并在各个投资阶段为初创企业提供重要支持。 2021年6月22日联邦经济部、联邦财政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联合举办主题为“未来基金--思远创新”的活动,向公众介绍“未来基金”。

  联邦经济部长 Altmaier:“初创企业是结构转型的发动机。 他们将新的、创新的想法付诸实践,创造就业机会,并为德国和欧洲未来的繁荣和增长奠定基础。 然而,初创企业通常缺乏足够的风险资本,尤其是在成长阶段。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通过“未来基金”建立了目前欧洲最大的公共风险投资工具,为未来基金额外追加 100 亿欧元,我们将与私人和公共合作伙伴一起,在未来几年为初创企业筹集超过 500 亿欧元的风险投资。我们正在树立欧洲的榜样。”

  未来基金的目标是通过扩大现有的联邦资助架构和创建新的资助工具,加强初创企业资本密集型增长阶段的融资选择。“未来基金”将捆绑各种资助未来技术的措施。

  具体构成如下:

  1、ERP / Future Fund Growth Facility:作为成熟的基金投资者,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未来每只基金的投资额将高达 5000 万欧元(之前2500 万欧元)。 通过这种方式,KfW Capital 将有助于增加德国和欧洲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规模,从而更容易地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大规模的融资。到 2030 年,有提供 25 亿欧元融资额。

  2、GFF EIF 增长基金:在现有 ERP / EIF 成长基金的基础上,将创建高达35 亿欧元的成长基金,用于投资成长基金和初创企业的成长融资轮次。这也使初创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进行更大规模的融资。

  3、DeepTech深科技未来基金:DeepTech未来基金是高科技领域(Deep-Tech)的新型投资基金,由未来基金和ERP专项基金的资金进行长期融资。任务是使具有可行商业模式的深科技公司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增长。 深科技未来基金与私人投资者共同投资,从长远来看,可进一步加强德国作为创新国家的地位,并使其对高科技公司更具吸引力。 深科技未来基金未来十年总投资额高达10亿欧元。

   德国现有支持计划取得成功的例子是高科技创业基金 High-Tech Gründerfonds (HTGF)。 经过三支成功的基金和600多笔初创企业的早期投资,HTGF将推出下一代基金HTGF IV,HTGF IV旨在为数字科技、工业技术、化学和生命科学提供早期伴随融资。除了资助年轻的初创企业,HTGF IV还将把企业与年轻的创新企业家聚集在一起,从而加强德国可持续创新的地位和能力。 新的 HTGF IV 基金是对未来基金的补充。(孙国旺)

  参考资料:

  https://www.bmwi.de/Redaktion/DE/Pressemitteilungen/2021/06/20210622-altmaier-setzen-mit-10-milliarden-zukunftsfonds-den-benchmark-in-europa.html

  德国1600万欧元地球生物实验室落成

  德国联邦教研部6月21日消息,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的一座新的实验室大楼——GeoBioLab于当天落成,该实验室将成为探索地下生物圈的跨学科平台。联邦教研部议会国秘Michael Meister出席了落成仪式并致辞。

  该实验室大楼在近两年时间内建成,成本达到1610万欧元,将为地学研究中心的界面地球化学部和地球微生物学部的约50名科学人员提供超过15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办公室。GeoBioLab的落成在气候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该建筑获得了可持续建筑的白银证书,另一方面在该实验室开展的微生物学、地质学、矿物学、生物信息学、地貌学等学科研究将探索地下微生物的生存空间,以及所谓深层生物圈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现有研究,在地表数千米以下存在着繁茂的微生物群落,其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这包括北极永久冻土下对温室气体甲烷的形成和分解。极地下微生物和矿物也会发生相互作用,相关研究显示,格陵兰岛冰川中的微生物加速了冰川融化。此外对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如地下储能项目将会影响地下隐藏微生物的生存空间。鉴于地下微生物对气候相关的影响以及极少对地下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该实验室大楼的落成将能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条件。(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bmbf.de/de/staatssekretaer-meister-eroeffnet-laborgebaeude-am-geoforschungszentrum-14760.html

  德国联邦教研部拟

  加强科学界基于普世价值、独立的中国能力

  6月29日消息,德国联邦教研部计划在2017年至2024年间提供约2400万欧元用于加强德国科学界独立的对华能力(unabhängiger China-Kompetenz),其中已有500万欧元划拨已发布的“区域-中国”(Regio-China)资助指南。德国大学和研究机构藉此能够深化和扩大其对中国的经验,以及在其所在地区、全德乃至欧洲层面建立沟通网络。据介绍,项目是为保证未来德国与中国科研领域的合作要建立在对等互惠基础上,要遵循维护欧洲价值观。

  联邦教研部长卡里切克对此解释:“我不希望中国政府对我们的高校、我们的社会产生影响。德国必须自我批判性的承认:在过去、某些领域如孔子学院,我们给与了太多的空间。而在德国建立独立的中国能力方面,自己做的太少。”卡里切克承认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在气候保护领域也有共同利益,但强调与中国处于系统性竞争。要开展平等竞争就必须加强了解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语言的人才,要防止北京通过相关活动在德国高校的话语权。“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必须与其他国家一样,建立在普世价值基础上。我特别想要强调的是科研自由”。卡里切克对德国高校如特里尔大学暂停与孔子学院的合作表示赞同。(周顺杰)

  参考资料:

   1、https://www.bmbf.de/de/karliczek-wir-brauchen-mehr-unabhaengige-china-expertise-in-deutschland-14838.html

  2、(Regio-China项目指南)https://www.bmbf.de/foerderungen/bekanntmachung-3684.html

  德国政府部门间开展首个量子连接视频会

  8月10日消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位于波恩的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通过量子通信技术召开了首个试验性质的视频会议,联邦教研部长卡里切克称之为量子通信研究的里程碑。

  近年来,德国加强国家机构、关键基础设施以及高校、工业界的网络安全工作,2019年11月由德教研部倡议并支持的量子通信网研究项目(QuNET)启动,到2026年计划资助该项目1.25亿欧元,目标是利用先进量子技术构建一个防窃听、防操控的数据传输网,此次政府部门间试验性视频会即是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2021年6月,由教研部启动了“数字化、安全、主权”研究框架计划,量子通信是该框架重点研究课题,未来5年包括QuNET项目在内将资助量子通信研究超过1.5亿欧元。(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bmbf.de/bmbf/shareddocs/pressemitteilungen/de/2021/08/100821-Quantenkommunikation.html

  德国新一轮“国家研究数据基础设施计划”资助决定发布

   据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官网2021年7月2日消息,德国科学联席会议(GWK)决定继续在德国“国家研究数据基础设施计划”(NFDI)下新支持10个团队。这个决定是在德意志研究联合会NFDI专家小组推荐建议之后从16个申请团队中挑选出的。德国“国家研究数据基础设施计划”由DFG负责选拔、评审,由GWK负责做出资助决定。该计划的目的是协调各学科界对研究数据的需求搭建统一平台,由此产生的自主结成的团队和网络结构可以实现跨科学领域的综合研究数据管理。通过这种方式,研究人员可以增加在不同领域中跨学科主题的数据后处理。新冠肺炎大流行令人印象深刻地证明了准备和共享研究数据的重要性。”现在,NFDI计划下共有19个团队,覆盖了四大研究领域。2021年5月,NFDI第三轮申请指南已经发布,这也是该计划下的最后一轮征集计划,最终希望NFDI计划达到30个团队的规模。(李晨浩)

  参考资料:

  https://www.dfg.de/service/presse/pressemitteilungen/2021/pressemitteilung_nr_25/index.html

  德国“数字·现在”(“Digital Now”)计划增加为中小企业

  数字化资助

  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BMWi)大幅增加数字化计划项目“数字·现在”(“Digital Jetzt”,英文“Digital Now”)投资,今年预算从5700万欧元增加一倍,达到1.14 亿欧元。“数字·现在”计划是德国政府为在支持中小企业未来数字化而设立,于2020 年成功启动,是针对数字资助计划的补充项目,特点是大量小额资助,该项目资助需求旺盛。该项目计划到2024年“数字·现在”(“Digital Jetzt”)的资助总额将增加到2.5亿欧元。2021年该项目资助主要目标是提高企业员工数字技术和数字技能。

  “数字·现在”(“Digital Jetzt”)“DigitalJetzt”支持企业数字化项目,为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做出重要贡献,该资助计划为数字技术投资和员工数字化技能提供激励措施,使中小型公司能够获得新的数字商业模式,可持续地增强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项计划资助对象主要是拥有3~50名员工的中小公司,为急迫需要数字化的企业,每家公司最高可获50000欧元资助,其中50%的项目资助是通过报销,受资助公司已经实施并且垫付了必要数字化投资款,如用于购买软件或员工培训课程的资金,公司提供凭证进行专项数字化报销。(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bmwi.de/Redaktion/DE/Pressemitteilungen/2021/06/20210625-fast-250-millionen-euro-zusaetzlich-fuer-den-deutschen-mittelstand.html

  德国联邦教研部通过“数字化材料”倡议

  材料研究是创新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高质量、可靠和高性能的材料能够使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成为可能。对此,德国联邦教研部提出“MaterialDigital”(数字化材料)倡议,到2024年前将资助2600万欧元用于材料研究的数字化。首批13个项目已经开始,除了提高效率和加速发展之外,重点还在于材料的可持续性研究。

   联邦教研部部长卡利切克表示,德国需要强大的材料研究作为创新驱动力,数字化将提供这样的机会,使新型材料的各种开发步骤更加高效并具有竞争力。例如,材料的数字成像不仅可以更迅速地执行设计规范,还可以更好地确定出现缺陷的原因,更容易测量误差。

   高性能金属、特殊混凝土和纤维强韧的塑料等复杂材料被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的生产、风力涡轮机的建造或工业机器部件的3D打印。材料研究的数字化在许多方面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工业4.0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数字化使材料的可持续利用性、实用性和可重复使用性等其他重要方面也成为焦点。首批资助的13个数字化项目可通过网站https://www.materialdigital.de/查询。(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bildung-forschung.digital/de/digitalisierung-der-materialforschung-3904.html

  德国联邦教研部资助未来6G的研发

  德国教研部6月29日消息:德国联邦教研部正在资助建立四个研究中心,用于研究未来技术 6G,资助额高达 2.5亿欧元,Karliczek部长:我们希望在 6G 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联邦教育和研究部 (BMBF) 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了四个中心来研究未来的 6G 技术。 从 2021年8月起,参与的科学家将推进对未来技术6G-下一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在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Open6GHub)、弗劳恩霍夫电信研究所既弗劳恩霍夫海因里希赫兹研究所HHI (6G-RIC)、亚琛工大 (6GEM)和德累斯顿/慕尼黑技术大学(6G-Life)的协调下,正在创建一个 6G 研究机构。四个中心共有约50名来自科学和工业界的研究合作伙伴参与其中,为BMBF在德国发起的6G研究计划奠定了基础。

  联邦研究部长Karliczek 对该项决策解释说:

   6G将是未来的移动高性能数字技术,并将在未来十年再次彻底改变我们的通信。 6G 有望最早在 2030 年形成我们网络生活的中枢神经系统,并使数据传输速度比 5G 快 100 倍以上,同时更加节能和安全可靠。

   借助 6G 研究中心(6G-Forschungs-Hubs),我们朝着即将到来的第六代移动通信方向开始的重大技术飞跃。借此,我们也希望今天就为 6G 在德国的应用奠定技术基础。我们的数字未来和我们对网络上传输数据的控制的关键取决于我们从一开始就处于通信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我们必须在技术上拥有主权,以免依赖他人。

   作为德国 6G 研究的着重点是把选定的研究能力中心联合起来,并促进快速向应用转移。这是德国 6G 创新生态系统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在用联邦政府未来和经济刺激计划的大量资金持续支持6G的研发。第一步拿出高达 2.5 亿欧元用于建立四个 6G 研究中心。 6G 计划的进一步措施将于今年推出。

  Karliczek部长认为:6G研究中心将为未来的通信技术带来无数创新,并培养出未来的技术专家。也是为我们提供了在下一代 6G 移动通信领域跻身世界最佳行列的唯一的机会。

   6G计划是最近公布的通信系统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联邦教研部将在未来五年内投资高达7亿欧元用于资助创新通信技术。

  “6G研究中心资助措施; BMBF 的未来通信技术和 6G 平台是 BMBF 6G 计划的一部分,也是联邦政府未来和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通过对 6G 的研究,德国正在为自己设定目标,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技术提供商之一,并在早期阶段为技术转型打好基础,这也有助于实施联邦政府的高科技战略 2025。

  资助措施包括两部分:6G研究中心和“未来通信技术和6G平台”(6G平台)。 后者旨在加强未来参与者的网络化并联合的6G活动。 6G平台旨在设立一个伞形项目,不断支持促进6G开发。

   为确保6G技术快速转化为创新产品,6G计划的进一步资助措施已经在规划中,这些资助措施也将在 2021年公布。(孙国旺)

  参考资料:

  29.06.2021 PRESSEMITTEILUNG: 140/2021 Karliczek: Wir wollen bei 6G an der Spitze sein

  联邦教研部1600万欧元资助生物和技术领域创新

  联邦教研部在“技术的生物化”创新竞赛中选出了53个项目,其目标是将有关生物系统的知识向技术应用进行转移。由此获得的知识旨在为进一步的资助提供动力,并为加强材料和生产研究方面的技术主权做出贡献。

  联邦教研部部长卡利切克认为,可持续材料是德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必须开发创新材料,以便能够进一步开发其他有前途的关键技术,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或电池技术,并开展国际合作。她建议向自然界学习,促进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研究。

  本次被选中的创新竞赛项目包括以人体软骨为模型的关节植入物的摩擦优化涂层的研究、将生物自我修复原理向风力涡轮机转子叶片材料转移的研究、将章鱼皮肤的特性向触摸屏技术转移的研究等等。联邦教研部将在技术的生物化这一领域,投入1600万欧元的资金使50多个新的研究项目得以实施。(桂潇璐)

  参考资料:

  Pressemitteilung: Karliczek: Von der Natur für die Weiterentwicklung von Schlüsseltechnologien lerne. 2021-08-19

  联邦政府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的资助

   7月1日, "手工业数字中心 "和 "鲁尔数字中心"正式启动。它们以中小企业4.0—能力中心的概念为基础,扩大了支持范围,包括涉及资源效率、交替工作模式和终身学习等在内的形式多样的商业主题和目标。联邦经济与能源部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表示,新一轮的资助期,德国正在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在数字化方面的支持。

  新的中小企业数字网络由多个突显地区和特定行业重点的能力中心组成。作为 "中小企业数字化 "资助重点的一部分,中小企业数字网络将和 "企业IT安全 "倡议以及 "Digital Jetzt"投资补助计划一起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提供全面支持。

  位于汉诺威的中小企业数字中心已于6月1日启动。下一步,凯泽斯劳滕中小企业数字中心将在8月开放。位于开姆尼茨、达姆施塔特和柏林的新中心也计划在9月正式启动。伊尔默瑙数字中心将于10月开始工作。更多的中小企业数字中心将在未来两年内陆续成立。现有的中小企业4.0能力中心也将继续为企业提供服务。(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bmwi.de/Redaktion/DE/Pressemitteilungen/2021/07/20210702-der-mittelstand-wird-digital-bmwi-foerderung-geht-in-die-verlaengerung.html

  德国研究人员开发高能量密度、高稳定的锂金属电池

      据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12日报道,由该校与乌尔姆大学合建的乌尔姆亥姆霍兹研究所近期开发出能量密度高达560瓦时每公斤且稳定性良好的新型锂金属电池。该电池创新之处在于阴极材料和电解质:富镍的阴极实现了单位质量可以储存大量能量,离子电解液保障经过多个充电周期电池容量基本保持不变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移动电源最常用解决方案,但目前该技术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瓶颈,特别是电动汽车要求的电池轻量化和高能量密度。而锂金属电池有可能成为替代方案,其具有能量密度高的优势,缺点是普通电解质系统易与电极材料发生反应。对此乌尔姆亥姆霍兹研究人员找到的解决方案是:使用低钴、高镍的层状阴极(NCM88)提高能量密度;使用新型非挥发、不可燃的带有两个阴离子的离子电解液(ILE)代替普通的LP30电解质,解决存储容量随着充电循环次数增加而降低缺点,主研人员Guk-Tae Kim教授解释原理,“通过ILE的帮助,减少了富镍阴极的结构改变”,电池可在1000次充电循环中保持88%的容量,库伦效率(电池放电容量与同循环过程中充电容量之比)平均达到99,94 %。原理、效果对比如下图:

  (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kit.edu/kit/pi_2021_075_rekordverdachtige-lithium-metall-batterie.php

  德国亥姆霍兹研究团队发明“气溶胶克制器”

  Aerobuster)装置

   德国亥姆霍兹联合研究会成立了一个跨学科联盟,专门研究如何在气溶胶中发现并灭活病毒,研究团队包括病毒学家、空气生物学家、内科医生、工程师和物理学家组成,此外还有 30 多家公司参与其中,包括大型连锁超市,以便能够在超市能快速应用科研团队研发出的技术,这种技术设备被称为气溶胶克制器(Aerobuster),可以灭活室内空气中的行U安病毒和其他病原体,该装置由一个简单的金属管、一个风扇、一个加热模块和一个紫外线辐射器组成,空气通过风扇吸入,然后将气溶胶干燥,并用 UV-C 辐射灭活病毒,该技术研制出的装置也可添加其他类型的组件,例如可添加高标准的 “Hepa(高效滤网)” 嵌入这种设备,一起阻止气溶胶。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快可以在大约 0.2 秒内所有病毒都被消灭,根据科学家小组团队负责人之一、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IT)纳米技术研究所所长哈恩(Horst Hahn)介绍,他的研究团队对病毒进行辐射灭杀环节进行了多项测试,筛选出最优化的组件。“气溶胶克制器”可以在教室以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使用,例如医院、疗养院和老人院、餐馆、办公室、厂房或车站以及各种等候室,单个房间内可以安装多个空“气溶胶克制器”,且这种设备所产生的噪音非常低,不影响工作。与此同时,研究团队与一家公司合作开始试行生产,最终价格尚未确定,初步定价1000 欧元上下,根据课题组负责人之一的哈恩教授说法,该设备会比很多其他过滤器便宜,且较容易实现量产,任何可以加工钣金的公司都可以制造。同时科研团队目前正在开发一种类似测试驾驶员酒精自动测试仪的一样的新冠测试仪器,通过它可以快速检测空气中的新冠病毒,可以做到呼气一次马上就知道空气中是否有病毒,哈恩解释说,包括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在内的大机构也已经参与其中,因为该技术也应该能够用于飞机和公共汽车。新冠大流行随时有可能结束,这些设备可能不再专门针对新冠,但该研究团队将运行五年,根据德国亥姆霍兹联合研究会该项目发言人Traidl-Hoffmann 的说法,下一次大流行并可能仍然是病毒通过空气传播,这种设备可以做到提前准备。该项目拥有 600 万欧元科研支持资金。(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br.de/nachrichten/bayern/corona-aerosole-einfach-wegsaugen-forscher-aus-muenchen-bekaempfen-viren,SdJEs41

  德研究团队开发出汽车轮胎分解新工艺

  车辆轮胎由硫化天然或合成橡胶以及填充物组成。经常使用的填充物是黑碳——一种工业过程所需的原材料,在一个标准的乘用车轮胎中含有大约三公斤的工业碳黑。生产一吨黑碳需要大约1.5吨的化石原料和大量的水,同时还产生多达三吨的二氧化碳。然而直到现在,由于填充物中混合了硅酸盐化合物和锌等矿物,黑碳的回收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可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开发了一种可以使矿物灰和黑碳几乎完全分离的新工艺,力争改变目前的情况。

  弗劳恩霍夫建筑物理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现在已经开发出一种脱矿工艺,可以将工业碳黑从矿物灰中分离出来。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湿化学工艺,将黑碳/矿物灰混合物与各种添加剂一起放入反应器,与流体混合,并运行一个特定的压力和温度曲线。在这个过程中,物质被选择性地从混合物中溶解出来。过程中的难点是调整参数和添加剂,以便每次只从混合物中溶解出一种特定的矿物质,并且尽可能地纯粹。温度和压力必须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以便这一过程不会受到技术限制。此外,研究人员还严格地控制了添加剂的数量,并对一些添加剂进行了回收再利用,以防止脱矿工艺过度昂贵。

  研究结果表明,以这种方式处理的回收黑碳几乎不含矿物残留物,它可以百分之百地用于轮胎的侧部,完全取代原来的工业材料。通过脱矿工艺,使大部分废旧轮胎得到回收和再利用。除了用于轮胎外,回收的黑碳由于纯度高,还可用于其他橡胶产品以及塑料应用的着色剂。硅酸盐,可用于建材行业或用作涂料等,锌盐也具有广泛用途。新工艺的另一个优点是,脱矿后不仅能生产高质量的工业碳黑,对于矿物的回收纯度也很高,可以在工业上重新使用。

  目前已经有一个反应器容积为200升的试验工厂用于这种脱矿工艺。为了将该工艺升级到工业规模,一个更大的工厂已经在建设之中:生产车间已经建成,每条生产线的反应器容积将达到4000升。该工厂平均一条生产线每小时可从矿物灰中分解400公斤的再生黑碳——即每年2500吨。(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wissenschaft.de/technik-digitales/trennverfahren-verbessert-recycling-von-autoreifen/

  光学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了新机会

  本周三,德国联邦教研部部长卡利切克介绍了开工新建的莱布尼兹感染研究光子学中心(LPI),该中心将成为耶拿在该领域全球独一无二的研究平台。

  新冠大流行对人类的危害,进一步凸显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发展的重要性。光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使用为对抗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真正突破的潜力。为此,联邦教研部计划在未来几年投入1.24亿欧元来支持这项工作,以确保德国从一开始就在高度创新的医疗技术新领域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莱布尼茨感染研究光子学中心计划将于2027年前建成。

  在建的莱布尼兹感染研究光子学中心不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研究机构。这是一个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成果转化基础设施——一个提供一切必要条件,以便将研究成果落实到临床试验的平台。它旨在帮助实现从在实验室开发诊断和治疗方法到临床应用的飞跃。LPI建成后,给来自研究、工业和医学领域的国内和国际用户都可以通过使用这些创新技术来进行感染研究。(桂潇璐)

  参考资料:

  Presse-Newsletter-Abonnement des Bundesministeriums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07.07.2021 [Pressemitteilung 149/2021]

  利用“细菌”实现可持续经济和CO2减排

  2021年7月29日“地球超负荷提醒日”之际,德国教研部(BMBF)官方网站介绍了其资助的“BioFlex”生物减排项目。2020年全球因新冠疫情而采取封锁措施后排放量有所降低,但随着封锁的结束,排放出现反弹效应,令人担忧,全球碳足迹在过去一年增长了6.6%。此外,亚马逊地区日益严重的森林砍伐导致全球森林的生物承载力下降了0.5%。德国联邦政府努力通过国家生物经济战略实现可持续经济,目标是尽可能将地球超载能尽量推后,由德国教研部(BMBF)资助的“BioFlex”研究项目借助生物技术过程和细菌作用原理,该技术已经在ProNecator公司实现产业化应用,其加工工艺称为“C.Necator”法,生产的产品为生物质,具有极大可塑性,人类所依存的地球资源即将在特定时刻出现“赤字”,即消耗超过地球可持续供应的能力,地球上可持续可用的资源终究将被耗尽,无论是食品、饮用水、能源还是所有工业部门的原材料,“BioFlex”研究项目作为生物生产方式的试验项目,探索采用生物生产方式生产各种原材料,尤其为制药和化妆品行业产品所需原料开辟新的途径。

  C. necator 培养基来源于在糖、食品工业和农业的残留物,它可以使用温室气体CO2作为原料,甚至可以应用于电子生物技术,所生产的材料主要是萜烯(Terpene),萜烯是在许多植物中发现的天然物质,这些细菌类化合物使用广泛,具有多用途适应特性,除了提炼精油之外,这还包括芳香物质和抗炎和抗癌的活性成分,对这种天然物质的需求很大,这种细菌物质因其独特性能为各行各业许多产品所需,该细菌物具有广泛使用方面的灵活性,同时具有高产的特点,使该细菌成为生物技术中的重要生产源泉,并能纳入循环经济,能够让其他行业的残留物创造新的价值,从而成为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ioFlex”属未来型的“规模化成长”(Scale-Up Prozesse)孵化技术,专注于运用生物化及可持续解决方案的行业,降低地球进入超负荷阶段。该团队使用多功能微生物“Cupriavidus necator”(即C. Necator)即作为生产萜烯的生物细菌工厂,与有机生产中声称的其他生物相比,正常细菌通常需要添加含“糖”物质生长,“C. necator 很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糖和二氧化碳(CO2)一起发生作用,C. necator 使用不同的碳源,因此,这种生物质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相反是消耗二氧化碳并以使用它来合成新的物质,从而促进中和过程,可以为减缓全球变暖做出贡献,因为在这种生产过程中CO2直接被用作能源来制造生物质。

  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资助,总额为 90万欧元,资助周期为2017~2020年,现在纳入德国教研部后续资助。Dechema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协会、弗劳恩霍夫研究联合会制造技术和应用材料研究所 (IFAM)以及作为工业合作伙伴的 Phytowelt Green Technologies GmbH 参与了该项目。(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biooekonomie.de/foerderung/foerderbeispiele/eine-flexible-biofabrik-zur-terpenherstellung

  https://www.bmbf.de/bmbf/shareddocs/kurzmeldungen/de/2021/07/bakterien-fuer-nachhaltige-wirtschaft.html

  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发布全球光伏报告

  7月27日消息,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发布新一期光伏报告,该报告多渠道、全球范围收集近十年来光伏产业数据信息,如光伏产品生产、设备安装以及性能等信息。2010年到2020年间,全球包括离网的光伏装置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34%。2020年生产的晶体硅光伏设施,95%来自亚洲。中国大陆以67%的比例位居榜首,欧洲贡献了3%,美国/加拿大占到2%。2020年光伏设备安装上,欧洲累计占到22%(24%,2019),中国占到33%(与2019年持平)。

  此次报告首次收集了太阳能发电设施的能源回收时间——Energy Pay Back Time(EPBT),即太阳能设施从生产开始,直到废弃处理所消耗的能源,要发电多少年才能打平。报告通过比较(见下图)指出,欧洲采用中国生产的硅太阳能组件建设的太阳能发电装置(能效在19.9%),其EPBT时间为1到1.3年,EPBT的全球数值范围在0.44年(印度)~1.42年(加拿大),中国太阳能装置的EPBT为0.95年。

  目前欧洲各国光伏设施的生产能力合计每年为7GW,光伏用硅材料生产能力在每年50GW,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在每年1GW。(周顺杰)

  参考资料:

  1、https://www.ise.fraunhofer.de/content/dam/ise/de/documents/publications/studies/Photovoltaics-Report.pdf(英文报告原文)

  2、https://www.ise.fraunhofer.de/de/presse-und-medien/presseinformationen/2021/photovoltaics-report-informiert-ueber-fakten-zur-solarenergie-weltweit.html(新闻)

  德国实现百万电动汽车上路目标

  8月2日联邦环境部消息,德国首次实现百万电动汽车上路。

  根据德国联邦机动车辆管理局KBA信息,7月份共有约57000辆电动汽车新登记注册。这标志着德国汽车工业界和联邦政府对于一百万电动汽车(包括商用车、巴士,不含摩托车)上路的目标最终实现。这些车辆中超过一半为纯电动汽车,其余为插电混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联邦经济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表示,这一里程碑目标实现表明德国交通运输坚定的转向可再生能源,相应电动汽车的购置补贴将延长至2025年底,到2030年电动汽车将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关键贡献。联邦环境部长斯韦尼娅·舒尔策介绍德国交通运输中6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乘用车,电动汽车是最高效、环保的选择。联邦交通部长安德里亚斯·朔伊尔进一步表示,为实现2030年气候目标,届时必须实现1400万电动汽车目标。

  德国电动车市场自2020年中期开始飞跃增长,仅在2021年前7个月新增电动乘用车超过35万辆,已达到2020年新增总量。联邦多部委分工推进电动车行业发展:联邦环保部推动电动汽车生态标准发展、推动汽车电池回收相关的研发项目,自2020年起实施社会服务领域电动汽车的购买,推动电动巴士的应用。经济部推动电动汽车和能源领域协作,扩大产业价值链,制定充电桩标准规范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此外重要任务是推动德国国内电池价值链的发展。交通部负责多种形式促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将启动一项涉及5亿欧元建设3万个公共充电点的资助项目,此外还包括工厂、企业以及私人充电桩的资助计划。(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bmu.de/pressemitteilung/erstmals-rollen-eine-million-elektrofahrzeuge-auf-deutschen-strassen

  德国拟采用燃气管道从境外向国内运输氢气

  据德国电视一台7月1日报道,德国社民党和联盟党代表都拟与乌克兰讨论一项能源合作建议,即采用燃气管道从乌克兰向德国和西欧运输氢气。社民党候选人舒尔茨称乌方反馈了表示非常感兴趣的信号。联盟党候选人拉舍特也证实现有的在乌克兰境内的管线可以用于向西欧运输氢气。德国尤利希中心技术经济系统分析研究所专家巴斯蒂安·吉勒森(Bastian Gillessen)也支持氢能将在整个德国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观点。因此,他对上述政客的意见也表示了些许异曲同工的赞同意味。他对电视台记者表示:“乌克兰拥有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所以在乌克兰产生的绿氢资源通过管道连接的方式运输到西欧是有实际意义的。”这也是德国政府在5月份宣布了对62个氢能项目给予近80亿政府资助后的对于氢能利用的又一大想法计划。

  吉勒森认为采用现有燃气管线从乌克兰向西欧运输氢气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是多种运输方式中最经济的一种。但从实施上述计划的技术挑战来看,在过渡转换阶段可能存在技术难点,特别是在初期运输的量并不是很大的时候。因为如果多路管线同时运输大量的氢气,这样可以使整体管网逐渐从运输燃气转化为运输氢气,但如果只使用整体管网的一部分来转运氢气,那么在管网中势必还将留存有原来的燃气。另外,氢气是一种非常小且相溶性强的分子,除非在其分子表面涂上特殊涂层,否则极易渗透到管线的管壁之中。理论上这会导致管道破裂,并使管线过早老化。吉勒森承认,这种情况很可能影响现有管道的使用寿命。所以为了检查这个影响和定量分析确定导致管道老化的量,还需要开展大量的相关项目研究。但他又表示,“迄今为止的所有研究结果都表明,这些对于管道寿命的限制在实际操作中尚未构成严重的威胁。根据目前的知识状况,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挑战来自于国际管线方面,根据专家的上述解释德国境内的管线在技术层面几乎是不存在什么问题了,但是对于德国境外的国际管线部分,建造管道的钢材质也要重新进行调查和评估,以保证它们和德国境内管线一样可以忽略运输氢气带来的对管道寿命的影响。不管怎样,将现有运输燃气管线转变为运输氢气管线必须还要改造一些地面上的基础设施比如压缩站等,但是这相比重新在地下铺设一条新的运输氢气的管线而言,还是会节省很多成本。

  对于德国境内的化工和大型氢燃料消费企业来讲,德国目前境内的两个氢气运输管网已经安全运行了几十年,且没有出大的事故。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排除发生重大意外事故的可能性,比如:自然灾害等等,但至少从技术上看还是可靠的。另外,大家可能还并不十分了解,德国目前部分城市的地下管线就可以用来运输氢气。以前用于照明、炉灶和供暖的城市煤气管线中其实就含有50%左右的氢气含量,只不过后来由于煤气化产生的城市煤气由于诸多弊端后来被天然气所代替。而通过改造供气设备和燃气终端,目前的管线不再运输城市煤气而转为了天然气。现在,我们又可以研究如何用这些天然气管线来运输和使用氢气了。(李晨浩)

  参考资料:

  https://www.tagesschau.de/faktenfinder/wasserstoff-pipeline-ukraine-101.html

  德国和智利签署关于建立氢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和智利能源部长胡安·卡洛斯·约贝于6月29日签署了一份关于氢能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氢能工作组的建立是在德国-智利能源伙伴关系的框架内进行的,该伙伴关系自2019年起实施,是两国之间就能源转型问题进行高级别政治对话的平台,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两国合作,为发展氢经济创造合适的条件,并开展具体的联合灯塔项目。

  联邦部长阿尔特迈尔:"绿氢是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除了在德国和欧洲,我们还需要建立国际伙伴关系。因此,我们特别关注与那些可以高效并低成本地生产绿氢及其衍生品的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自2019年德国智利建立双边能源伙伴关系以来,我们一直与智利在这一领域进行密切合作。根据国家氢能战略并利用经济刺激计划资金资助的第一个氢能项目也将在智利实施。因此,我们很高兴能够进一步加强与这一领域的重要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

  关于德国-智利能源合作项目的更多信息,可参见https://www.energypartnership.cl/home/。(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bmwi.de/Redaktion/DE/Pressemitteilungen/2021/06/20210629-absichtserklaerung-gruendung-deutsch-chilenische-taskforce-wasserstoff.html

  电动汽车面临绿色电力不足的挑战

      如果几年内有几百万辆汽车是电力驱动的,那么绿色电力是否足够呢?还是电力构成结构总体上再次变得更脏? 科学家们认为目前的计算方法有问题并给欧盟写信提出警示。 汽车制造商对此也持怀疑态度。

     在谈到电动汽车对气候的贡献时,政客是否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答案不幸是肯定的,这是来自世界各地的 170 名科学家观点。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IT) 的科赫(Thomas Koch)  教授说:“这些数字表明,我们没有如此大的减排潜力。” 因为电力构成被错误估算了。

     科赫教授说“问题的关键不是电动汽车或内燃机,而是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 在《斯图加特报》和《斯图加特新闻报》报道的一封致欧盟委员会的公开信中,科学家们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因为欧盟目前正在收紧对欧洲新注册汽车的二氧化碳要求。

      欧洲第一季度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为 453000 辆,紧随中国489000 辆之后。从国家来看,德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截至 5 月底,新注册的电动汽车数量接近 25 万辆。大众现在是电动汽车发展的推动者之一,大众汽车计划到 2030 年仅销售三分之一的汽油或柴油发动机汽车。奔驰和宝马的目标是达到 50%左右的份额。但这些公司不想为内燃机的终结设定一个固定的期限,市场和用户的愿望不同,政界要求也不同。 此外,包括欧洲在内的许多国家所缺少充电基础设施,而且最终关系到气候保护,所以电动汽车的电力实际上来自哪里(是否绿电)就变得更加重要。

      是否有足够的绿色电力“备受关注”。大众汽车老板迪斯在年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使用煤炭或石油发电,他认为汽车改用电力驱动没有多大意义。 “现代柴油车比用煤电充电的电动汽车对气候更友好,宝马老板齐普塞也在“在多瑙快报”“Passauer Neue Presse / Donaukurier”上说,他“很担心”是否会有足够的绿色电力。

      欧盟委员会在其规划中假设,随着风能和太阳能系统的扩展,电力将变得更清洁。而科赫和他的同事都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对电力的需求会增加更多,整个计算前提就不正确。

      德国联邦政府不仅希望到 2030 年有 1000 万辆电动汽车的保有量,而且还希望快速转换工业和供暖的能源结构。科赫教授估计,到 2030 年德国的电力需求将从56吉瓦增加到57吉瓦。在全年 8760 小时中的 6000 小时,除了绿色电力外,还需要更多来自化石燃料发电厂的电力。 但是政客们在他们的辩论和计算中忽略了这一点,都没有把此计算在内。 那么实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比政治家估计的要高得多,总量甚至高出两倍。科赫强调说,科学家们都同意必须保护气候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此,我们需要电动汽车,但必须做好使用电动汽车的全面规划,否则对保护气候变化没用。

      如果新增的电力需求不是以天然气、石油和煤电作为补充,而以核电作为补充,则该计算看起来会更好。科赫说,这是德国人的政治决定。如果今天的内燃机使用以二氧化碳中和方式生产的合成绿色燃料而不是汽油和柴油,则可以减少25%的二氧化碳排放。科学家呼吁,欧盟委员会应该在采取下一步行动之前对其立场重新思考。(孙国旺)

  参考资料:

  https://www.n-tv.de/wissen/Wissenschaftler-Strommix-wird-falsch-berechnet-article22635534.html

  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发布应对气候影响五项原则

  近期北威州和莱法州长时间的强降水导致的特大洪灾,促使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联合相关专家学者发表了针对气候安全的五项原则声明,进一步加强极端天气的风险管理和民事保护,共同推动城市和乡镇、建筑和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系统的转型,以适应新的天气动态。

  使城市、乡镇免受气候影响的五项原则:

  一、完善早期预警系统,加强人口保护。即使是较小的河道流域,也必须改进对洪水波的预测,并建立可靠的预警系统。除了开发强大的预测模型外,城市和乡镇负责人与当地公民建立长期和可靠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得到公民的理解和信任,预警才会达到预期的  效果。

  二、增加海绵城市的容量和储存能力。除了既定的保护方案,如堤坝、围墙和围堤,通过增加绿色基础设施和开放空间来提高沿河洪泛区、城市、乡镇的保水和储水能力也越来越重要。这些基础设施和开放空间不仅在紧急情况下可作为应急水路,在干旱时期也能提供帮助。

  三、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气候影响评估。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建筑的修复、灾后重建和新建过程中必须评估气候变化的后果,并相应地更新设计方案。基础设施是现代社会的支柱,其设计方式必须使其在极端天气情况下也能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发生危机期间,必要的通信网络、医疗服务和设施如果因为极端事件的影响而失灵,这是不可接受的。

  四、考虑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在建造新的建筑物或翻新现有的建筑物时,必须从一开始就考虑气候对于建筑物安全的影响,并提高保护标准,特别是为儿童、老人或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的设施。

  五、创新设计与合作团结十分重要。转型需要来自各方的创新设计和决心以及联邦和州政府的资助和激励。在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有连贯的、标准化的框架和程序;在之后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也需要城市和乡镇能够互相合作、共同承担。(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ufz.de/index.php?de=48382

  跨代际的“气候合同”

  ——德国联邦政府公布修改后的《气候保护法》

  德国《联邦气候保护法》修订完成,德国联邦政府收紧气候保护要求,并确定到 2045 年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的目标,到 2030 年,排放量将比 1990 年的水平减少 65%。德国碳中和的路径在《气候保护法》得到体现,根据德国联邦宪法法院 4 月 29 日的决定,要求修改《气候保护法》,将2030 年减排目标上调至65%,要求国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便年轻一代以及世代的基本自由不受到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通过新的气候保护法,结合 2030 年新的欧洲气候目标,德国联邦政府于 5 月 12 日提交了修订后的 2021 年《气候保护法》,德国联邦议院在 6 月 24 日重新通过《气候保护法》修正案,6月25日在德国联邦委员会得到通过,7月12日,德国联邦政府予以正式公布。

  一、到 2030 年实现更高的气候目标

  新的《气候保护法》上调了二氧化碳减排目标,2030 年的减排目标提高 10 个百分点,至少达到 65%,这意味着到2030年之前,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比 1990 年的水平减少 65%,设定了到2030年应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并对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废弃物、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等重点行业设立了具体目标。

  二、通过监测不断检查气候目标

  自 2022 年起,专门成立的德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将每两年就迄今实现的目标、措施和趋势发表意见,如果未遵守既定的目标,联邦政府将立即采取行动。德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各部门的碳排放预算执行质量进行检查。

  三、到 2045 年实现温室气体中和

  2040年至少要达到88%的减排目标。在此过程中,法律规定 2030 年后10年内具体年度减排目标,到 2045 年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然后在温室气体排放平衡。 2050年后,联邦政府的目标是负排放,德国必须在自然蓄养的中和气体(碳汇)多于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

  四、加强天然碳汇

  新的《气候保护法》强调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保护的贡献,森林和沼泽是碳储存库,即所谓的天然碳汇(natürliches Senken),这对于中和不可避免的残留温室气体排放很重要,德国联邦政府正在制定具体目标,将通过自然碳汇来抵消到2045年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量。

  五、针对气候保护的应急方案

  为了实现《气候保护法》远大的气候保护目标,德国联邦政府于 6 月 23 日决定启动一项紧急气候保护计划——应急方案,旨在进一步促进工业脱碳、绿色氢能、充满活力的建筑改造、气候友好型交通以及可持续的森林和农业,重点放在可明显和可衡量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短期措施上,这一应急方案属“德国气候保护一揽子计划”,主要针对工业领域和居民个人,政府将在2022年的财政预算中为此拨款80亿欧元。

  六、在欧洲层面协调气候保护

  在欧洲层面,欧盟委员会尚未就更多气候保护措施提出具体建议,修订后的德国《气候保护法》预先规定在 2022 年根据欧洲要求出台进行再评估。从 2024 年开始,二氧化碳定价机制也将根据预期的欧盟法规每两年评估一次,目标是在欧洲和国家层面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效综合手段。

   七、明确碳中和路径

   修订后的《气候保护法》,德国联邦政府在代际之间创造更多的“气候环境“公正性,更详细地明确通往碳中和的路径,气候保护的规划性得到保障:

  1)2021 年 5 月 12 日通过关于《气候保护法》的内阁决议;提高 2023 年至 2030 年每个行业的年度减排目标,明确2031 年至 2040 年各行业具有法律效力年度减排目标;

  2)2024 年:明确 2031 年至 2040 年年度减排目标;

  3)最迟到 2032 年:确定 2041 年至 2045 年的年度减排目标;

  4)2034 年:明确从 2041 年到 2045 年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的最后阶段每个行业的年度减排目标。

  德国联邦政府2019年12月18日提出的《联邦气候保护法》属于框架性立法,德国联邦议院于2021年6月24日通过了修订案。(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de/themen/klimaschutz/klimaschutzgesetz-2021-191367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

  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卷,报告清楚地表明,人类活动已经将气候推向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状态。科学家们一直在观测地球上每个区域和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这些气候变化是几千年甚至几十万年来前所未有的,在过去的2000年中,没有出现过像现在这样快速的全球升温,而一些已经开始的变化(如持续的海平面上升)在数百到数千年内是不可逆转的。

  根据 IPCC 评估报告第一卷《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为了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从2020年代开始下降——也就是立即下降。大力和持续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将有效地控制气候变化。虽然对于空气质量改善的益处会很快到来,但依然可能需要20-30年才能将全球温度稳定下来。

  联邦环境部部长舒尔茨和联邦教研部部长卡利切克在柏林介绍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

  联邦环境部部长舒尔茨说:“今天发布的IPCC报告再次告诉我们,拯救我们所知的地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报告明确指出,我们今天已经无法避免气候变化的许多后果,只能尽力面对和适应它们。德国也正经历着这样的情况:7月强降雨后发生了灾难性的洪水,近年来持续的干旱,北美、西伯利亚以及最近在希腊和土耳其发生的森林火灾,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因此,气候保护是一项对生存至关重要的任务。现在,我们所有人都有责任使2020-2030年成为气候保护的十年,如果可能的话,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度。我们知道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迅速摆脱煤炭、石油和燃气的使用,扩大太阳能和风能,并生产绿色氢气作为气候友好型能源载体。通过《联邦气候保护法》和《德国适应战略》,德国致力于为气候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重要贡献。”

  联邦教研部部长卡利切克表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是一个不能再被忽视的警告信号。人类在改变全球气候,这也意味着人类自然而然地有责任一起应对和改善。因此,我们将加大对于科学和研究的投入,以全力应对气候变化。德国将成为发展气候友好型技术的中心,包括使用绿氢进行工业生产以及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的技术。我们要通过对话和研发,引导本国人民走在通往可持续和碳中和的社会和经济的道路上。近年来,联邦教研部已经启动了很多工作,以帮助我们实现气候目标。在未来几年里,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将投入超过40亿欧元,涉及电动车、绿氢、循环经济和可持续性教育等领域。德国西部和南部的洪灾再次表明,我们还必须为极端天气做好非常充分的准备,随着气候变化的进展,预计极端天气将变得更加频繁。针对性的研究必须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极端天气,并为风险地区城市、乡镇和基础设施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提供行动建议。联邦教研部已经在资助关于气候影响和应对的基础和应用型研究,每年的资助金额为6500万欧元。”(桂潇璐)

  参考资料:

  Pressemitteilung: Weltklimarat: Den Klimawandel bekämpfen und für die Folgen Vorsorge betreiben. Nr. 161 | 09.08.2021

  夏里特医学院一项研究解释为什么新冠对儿童大多“无害”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免疫系统似乎对新冠的攻击做好了更好的准备,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儿童上呼吸道细胞已经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一旦感染,可以在病毒大量繁殖之前迅速对抗病毒。专业杂志《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最近发表了柏林和海德堡的研究人员研究成果,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病毒对儿童无害的,儿童患上新冠的几率比成年人少得多。该研究由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卫生研究所(BIH)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组组长伊琳娜·莱曼 (Irina Lehmann)领衔,研究团队为了寻找为什么病毒防御在儿童身上明显比在成人身上表现得更好这一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们从42名健康及已经被感染的儿童和44名成人的鼻粘膜中提取了一些细胞,分析单个细胞中某些基因的活性。研究人员经分析发现,为了能够快速对抗病毒,模式识别受体(Mustererkennungsrezeptoren)必须能被激活,正是这个识别系统在上呼吸道细胞和儿童免疫系统的某些细胞中比在成人中更活跃,如果病毒感染细胞,儿童的身体会产生信使物质干扰素,从而启动与病毒的战斗,而在在成年人的体内,其预警系统措手不及,病毒没有得到有效打击,因而病毒有可能更广泛地得以传播。莱曼博士解释说,从这项研究中可以了解到,一方面人体内存在感染新冠并且进入重症的风险因素,同时可以观察到(体内)还存在能发挥防御功能体系,据此,可以考虑是在新冠感染前刺激能发挥防御功能的反应,以保护有进入重症病程风险的患者。(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welt.de/vermischtes/live230889917

  Delta变异病毒在德国发展与应对

  一、Delta变异病毒在德国发展情况

  根据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公布7月29日公布的最新数字,截至第28周(7月12~18日),德国Delta变异病毒现在占主导地位(91%),其次是为Alpha(6%),其他为Gamma和Beta变异病毒以及其他变异病毒,比例均低于1%。根据 RKI的报告,受变异病毒影响,德国新冠发病率目前正在增加,尤其是在15~34岁年龄组,感染新冠的人的平均年龄正在下降:根据 RKI的报告,自2021年1月18(第三周)初开始的统计周,最初感染新冠的平均年龄为49岁,而到了7月中旬(28周即7.12~18日)降至27岁,因新冠住院情况类似,2021年初时,新冠住院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77岁,到了7月中旬中位数为47岁。

  Delta变异病毒首先在2020年10月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德国自2021年3月18日发现首例,之后在2021年5月11日被RKI划分为“令人担忧”级别的新冠变异病毒,其症状更像是感冒,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除了发烧之外,有头痛、流鼻涕和喉咙干燥等症状。

  德国变异病毒受全球范围内的Delta变异病毒感染影响,尤其与欧洲足球赛事以及夏季度假旅行在时间上关联性明显,RKI指出,在2021年25~28周即(6月25~7月18日)期间,报告有2402例Delta感染者为国外感染病例,约占同期所有感染病例的10%,这在时间上与欧洲足球锦标赛赛事关联明显,同时有与夏季度假旅行时间上重叠,据 RKI统计,大多数在国外感染的德国人主要来源地是西班牙,其次是在俄罗斯和荷兰,而Delta变异病毒恰恰在这三个国家地区蔓延强烈。从2021年7月27日起,西班牙和荷兰将因发病率飙升被德国划分为新冠高发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2021年7月20日,在124 个国家/地区报告有Delta 变异病毒,其中13个国家/地区是最新一个星期增加的,Delta成为继Alpha 和 Beta 之后全球第三大最常见且增长率最高的新冠变异病毒。

  二、新冠变异病毒Delta传染性与致病性数据

  在不到三个月内,新冠变异病毒Delta(B.1.617.2)在德国超过Alpha变异病毒成为德国主要感染毒株,两者都属于非常令人担忧的病毒变种 (VOC),但B.1.617.2 比 Alpha 变体(B.1.1.7.)更具传染性,更容易传播,疫苗接种对Delta变异病毒效果更差。据称,Delta 变体与水痘一样具有传染性,比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非典病毒(SARS)、埃博拉、感冒、季节性流感和天花病毒更容易传播。

  接种了疫苗但感染了Delta变异病毒的人,有可能与未接种疫苗的人一样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Delta变异病毒中接种疫苗的人的病毒载量与未接种疫苗和感染该变体的人的病毒载量相似,目前的建议是戴口罩,已完全接种疫苗的人在公共场所也应该掩掩口鼻,未接种疫苗者必须戴口罩、保持距离并定期接受新冠检测。根据已经得出的数据结果估计,家庭成员感染Delta 变异病毒的风险要比以前高出60%左右。此外,病毒在体内繁殖更多,这意味着病毒载量更高,世界卫生组织在 2021年7月20日的每周流行病学更新报告中表示,在第一次阳性测试中,Delta 的病毒载量比那些未划入“令人担忧”级别的冠状病毒的病毒载量高1200倍。

  Delta和Alpha变异病毒导致感染者住院的风险也增加,在第25周至28 周(6.21~7.18),德国疾控机构RKI发现两种变异病毒导致感染者的住院比例相当,到目前为止,Delta 感染者进入严重病程的比率略高。

  德国关于Delta 变异病毒是否比其他变体导致更多死亡方面科学数据很少,但根据英国PHE的信息,在英国发现有接种了新冠疫苗的人因感染Delta 变异病毒而死亡。2021年2月1日至 2021 年 6 月 14 日期间,有 10 人在接种第一剂疫苗21 天后死于Delta 感染,有26人在接种第二剂疫苗接种后两周多后死于Delta变异病毒感染。

  三、Delta变异病毒与疫苗接种突破问题

  如果完全接种两剂 Moderna、Biontech 或阿斯利康疫苗或一剂 Janssen 疫苗的人在接种疫苗至少两周后感染新冠并出现临床症状,则这被称为“突破性疫苗”。德国疾控机构RKI发表的报告声称,疫苗仍然很有可能继续预防严重疾病或死亡,新冠疫苗(应对变异病毒)的有效性不用质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说法,仅接种一剂Biontech疫苗对Delta变异病毒的保护程度为中等,仅接种一次阿斯利康疫苗,再次感染的风险要高得多,接种阿斯利康疫苗或接种与Bionetch相比,形成的中和抗体更少。这被推断Delta变异病毒能够在英国如此迅速传播的原因之一,因为阿斯利康疫苗在英国的接种年龄组更多,总体上比德国更频繁,另一个原因是,尽管英国接种疫苗的人数比德国多,但英国接种第二剂疫苗的人数不足或太少。德国巴伐利亚州雷根斯堡大学医院的 Bernd Salzberger 教授指出,80% 的未接种疫苗的人和 20% 大部分接种过疫苗的人都感染了 Delta。RKI在7月30日发布的报告中,称目前为止,接种疫苗仍然是抵御新冠变异病毒的有效手段,只是明确疫苗对Delta变异病毒的防御能力比其他变异病毒差。

  四、对新冠变异Delta日常应对和未来预测

  德国社民党(SPD)卫生政治家 Karl Lauterbach指出Delta 变异病毒的季节性明显比原先认为的要明显,夏季被感染的风险明显低于寒冷季节,Delta变异病毒的另一个特点是,感染DElta儿童中有1%比例进入严重病程,不得不住院治疗,卡尔劳特巴赫强调这一点不得不小视,并倡导为儿童接种疫苗。

  在应对Delta 变异病毒措施,德国疾控机构RKI建议继续遵守AHA-L规则,由于德国的疫苗接种率仍然很低,面临传染性很强的Delta 和Alpha变异病毒,RKI 继续建议遵守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并遵守 AHA-L 规则(保持距离+注意卫生+戴口罩+通风),尤其在室内。

  瑞士日内瓦大学新兴病毒研究小组负责人伊莎贝拉·埃克尔 (Isabella Eckerle) 表示,冠状病毒大流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建立国际机制,获得疫苗的机会有限且必须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接种疫苗的国家情况很糟糕,在那里,新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控制地传播,结果形成新的新冠变体的风险很高,因此,这些地区是需要监测的风险区域,根据埃克尔的说法,某些牲畜和野生动物种群也应纳入监测范围。每年流感波的流感监测系统可以作为全球监测的模型,瑞士巴塞尔大学生物研究院病毒和细菌进化研究小组负责人理查德·尼赫 (Richard Neher) 认为,应该发挥全球网络收集流感病毒并测量发病率的有效作用,该网络每六个月发布流感疫苗成分的建议,尼赫认为新冠也还需要定期更新疫苗。(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rki.de/DE/Content/InfAZ/N/Neuartiges_Coronavirus/Virusvariante.html

  https://www.br.de/nachrichten/wissen/welche-corona-varianten-gibt-es-und-wie-gefaehrlich-sind-sie,SNlN0gw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公布对传染病和世界大流行病

  的新立项资助项目

  据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官网2021年6月的信息发布,该会对“传染病和世界大流行病”招标新立项资助了51个项目,项目总资助金额达3150万欧元。这个招标是该会迄今为止资助力度最大的跨学科招标指南。

  早在新冠病毒(COVID-19)爆发几周之后,DFG就在2020年3月发布了关于“传染病和世界大流行病”的项目招标指南。招标指南的目的是为了在一个包括更广泛的研究类别的框架下对新冠肺炎大流行进行研究,即从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到预防治疗措施;从疫情下的经济、物流和通信到当下尤其被议论的社会、心理、文化、法律、道德意义问题等等。作为德国最大的科研资助机构和独立的中央科学管理机构,DFG认为理应为新冠疫情爆发做出响应和贡献。该会在发布上述指南后,于2020年9月1日截止日期前共收到了280份申请书,并于2021年年初完成了第1个项目的立项工作,截止6月新一轮立项项目后共计立项了51个项目,资助金额达3150万欧元。资助领域涵盖了“感染事件建模”、“全球大流行中的医疗保健”以及诸如“土地利用”等全球性问题。这一系列项目针对COVID-19对科学本身及对科学体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还涉及了“科学在危机中的作用”和“新冠病毒的科学普及”等主题。

  该资助项目的有关工作将由同样于2020年春季成立的DFG跨学科流行病研究委员会负责。此外,该委员会还将进一步在加强该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发挥作用,并确定新的具有紧迫性的研究领域。对于这些新的具有紧迫性的研究领域,DFG在数月之前又以新一轮名为“重点资助”的资助形式发布了 7 个指南,迄今已额外又资助了约50个项目。(李晨浩)

  参考资料:

  DFG -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 Erforschung von Epidemien und Pandemien: DFG fördert 51 neue fächerübergreifende Projekte https://www.dfg.de/service/presse/pressemitteilungen/2021/pressemitteilung_nr_21/index.html

  一种可能的新冠肺炎世界大流行的结局

  —柏林日报专题报道摘要

  根据柏林日报2021年8月11日专题报道《一种可能的新冠肺炎世界大流行的结局》,文章就在近日召开的联邦和州首脑峰会上被提出的对未接种疫苗者实施收费新冠病毒快速检测的政策进行了简要的评论,并将此举视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新冠大流行结束的信号。现将该专题报道内容摘要如下,供相关参考。

  目前所有的迹象都让人们似曾相识:重新攀升的7日发病率、对新一轮新冠疫情高峰的再次担忧、新一轮关于新冠疫情的联邦和州首脑峰会。但是,或许本轮新冠肺炎大流行在德国真的会更早结束。当然,病毒将不会那么快地按照我们的意愿消失,它可能会一直在世间流存。但是,或许新冠病毒带来的疫情作为一种全社会的严重负担将会被消除。尽管目前还存在关于即将来临的德国新冠疫情第四波高峰的争论,这与新冠疫情的可能结束听起来似乎自相矛盾,但这的确是可能发生的情况。这包括多种原因,从普及疫苗接种到取消对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提供免费快速检测。

  首先,目前的疫情局面已经从新冠病毒可能感染全部人转变为只能感染未接种疫苗的人。不管这些未接种疫苗的人是自愿不接种的还是不自愿的,总之结果就是这些人会得病。更准确一点说,越多的人接种了疫苗,就会有越少的人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患重病。

  其次,新冠病毒其实在人们心中的恐惧感已经变得没那么严重了。而因疫情带来的限制措施和行为规范对大多数人来说仅仅留下了一种心理上的疾病。人们经常会听到新冠肺炎发病后有多可怕,但其实大多数人自己并没有患上,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健康的。

  最后,这部分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回到以前的正常生活之中。他们的口号是:我们必须学会和新冠病毒共存生活。

  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路是敞开的,虽然在路上还一直会有严峻的考验,包括警告者、恐慌制造者,还有怀疑论者和反对接种疫苗者。社会上有些人希望对全部人(包括儿童)都接种疫苗,而有些人则认为即使染上新冠病毒也完全没有危险了。在各种观点中有些是有点儿歇斯底里的倾向,而有些对疫情的趋势还采用了暗示的手法。甚至社会上还有些人不管这些观点怎样就直接对之充耳不闻,也不管谁有道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德国社会对于接种疫苗产生了疲劳感,人们完全失去了发现疫苗之初的惊喜。

  而现在,情势有了新的转变:德国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将或许享有较少的自由权利,而接种过疫苗的将在参与业余娱乐中更具有优势。可预见的结果是:即使是德国还会有那些对接种疫苗持坚决反对态度的人,但是却会有一部分对接种疫苗持怀疑态度者转而去接种疫苗。再过一段时间,只要能接种疫苗的人都接种了疫苗之后,可能连免费的新冠病毒快速检测福利都要被取消了。这背后的逻辑是:目前免费的新冠病毒快速检测对全部人开放,这让有些不接种疫苗者也可以偶尔通过快测的方式去参与业余娱乐活动,比如看场电影。这群人会认为,既然他们可以免费通过这种方式享有相应的自由权利,为什么还要去接种疫苗呢?回到正常生活的“车票”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接种疫苗而是快速检测。因此,在这个逻辑下,现在就是要把付费参加新冠病毒快速检测变成对这部分人的压力。国家不会再为那些不依照国家防疫措施意见接种疫苗的人提供免费的礼物了。

  不过,付费参加新冠病毒快速检测的举措预计将在德国今秋大选之后才会开始实施。因为虽然目前受新冠肺炎大流行更大影响的不是那些工作和福利好的阶层,反而是那些住得不怎么好也没有条件家庭办公的社会弱势阶层。但是,没有哪个候选人愿意在大选辩论上就如何区别对待不同人群进行付费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这个话题自找麻烦。而且,随着大选之后时间的推移,人们更加希望恢复正常生活,这也给目前的免费新冠病毒快速检测政策带来更大的压力,届时正好可以顺势推出收费检测的政策。

  当下,参加新冠病毒快速检测的人可以是无症状的人,这部分人中有些通过检测后是健康的未感染者,而有些则是“阳性”感染者。但是,这里的“感染者”也仅仅是感染了新冠病毒而已,并没有产生病征。只有当一个人产生了新冠肺炎的病征时,才会被当成病人送去医院接受治疗。这就类似于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和发病者的区别。当然,人们应该从自身的健康考虑避免感染一种或多种病毒。但是,在现在的公众认知中,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和新冠病毒的发病者的确是不同的。而现在人们总是觉得感染了新冠病毒就是得病了,就成为了应该被社会医疗健康体系解决的那个问题。但是,其实只有那些出现了病征并前去家庭医生诊所里就过诊的人才是真正的病人。

  而到了今年十月份实施付费新冠病毒快速检测之后,大量无症状的待测者就不会再积极前去参加快检了,这样不仅检测的标本量将大幅减少,而且7日发病率也同样会大幅降低。要是随着这样的改变使公众认知对于“感染新冠病毒发病数”的概念产生实质性的改变,这才会真正建立起一种新的观点,即:发病数不是看7日新冠发病率而是看各个医院因新冠发病而就医的人数。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冠病毒大流行将更早地以不再成为社会的严重负担的形式而被结束。(李晨浩)

  参考资料:

  https://www.berliner-zeitung.de/mensch-metropole/das-angekuendigte-ende-der-pandemie-li.176173?pid=true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人员发现

  新冠长期症(Long Covid)可能病因

  大约十分之一的新冠患者在感染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出现呼吸短促、疲劳或头痛等症状,现在被称为“新冠长期症”(Long Covid),也叫“长期新冠”,由 Markéta  Kubánková、Jochen Guck 和 Martin Kräter 领导的德国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研究,包括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物理和医学中心、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和德国免疫治疗中心联合组成的科学家参与了研究,研究发现,“长期新冠”可能的原因是血细胞的长期变化,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生物物理学杂志》(Biophysical Journal)上。根据这项研究成果,“长期新冠”是由于血液循环经常因新冠感染而受损,血细胞主要红细胞和白细胞及其特性的变化可能在“长期新冠”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分析血细胞,该团队使用了他们自己开发的一种称为“实时变形细胞法”的方案,使用配有高速相机的显微镜对血细胞主要是白细胞和红细胞进行拍照并分析,每秒可对1000个血细胞进行X射线检测,开发的相应软件可以将相应的细胞类型进行分类,并分别显示细胞的大小和变形程度,借助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检查超过400万个血细胞。

  德国马普研究团队对17名急性新冠患者、14 名康复者和24名健康人进行了研究,从这些人身上采集样本,进行比较研究。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所长Jochen Guck称这项研究能够测量细胞中清晰而持久的变化,无论是在患新冠急症期间还是患病之后。病人体内不同大小和严重变形的红细胞在实验室中表现出有明显的细胞损伤,这增加了血管闭塞或肺栓塞的风险,受感染者体内细胞的氧气供应也可能受损,该团队未检测到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的变化。研究人员表示,在新冠患者中,淋巴细胞和中性细胞细胞明显更柔软,这可能表明存在强烈的免疫反应。即使在新冠急性感染后七个月,这些细胞仍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该项研究第一负责人Markéta Kubánková表示,有迹象显示,负责免疫功能的细胞其骨架发生了变化。

  这项研究发现对于诊断和治疗新冠与对受长期新冠症影响的人都非常重要,研究人员认为“实时变形细胞观测法”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它可以作为未来大流行病的预警系统,并有助于识别未知病毒。(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businessinsider.de/wissenschaft/gesundheit/long-covid-max-planck-forscher-finden-moegliche-ursache/

  https://www.t-online.de/tv/news/corona-wissen/id_90374294/forscher-finden-eine-ursache-fuer-long-covid-symptome.html

  德国关注新冠疫苗加强接种

  德国自2020年12月底正式启动大规模新冠疫苗接种以来已经历时半年多了,55%的德国人最少接种了一剂疫苗,37%的人已经完成了完整接种(截至2021年7月1日),德国目前各界正在讨论新冠疫苗加强接种问题,关注的焦点是何时实施加强接种、加强接种优先人群以及重新接种的后续保障。

  一、疫苗保护效果减弱必须进行加强(更新)接种

  德国常设疫苗接种委员会主席托马斯·默滕斯在6月中旬表示,有迹象表明,个别群体的疫苗接种保护能力已经减弱,可能在2022年每个完成接种的人都需要重新接种新冠疫苗。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病毒学系教授乌尔里克·普罗策(Ulrike Protzer)指出,疫苗所产生的抗体高水平稳定状态一般能维持7~8个月,此后会慢慢减退,但原则上能保护12个月,之后会出现免疫应答能力变弱,需要进行加强接种(Booster-Impfung)。德国病毒学家德罗斯滕(Christian Drosten)认为疫苗接种保护持续大约六个月,此后应该更新接种。

  德国柏林夏里特医院感染免疫学家莱夫·埃里克·桑德 (Leif Erik Sander)认为,首先应该考虑为已经完成接种的老年人进行更新接种,尤其是在养老院和疗养院的老人,时间是在冬季之前,这些免疫反应下降,如果不加强接种会存在“溜溜球”效应——即出现感染重新反扑现象。他指出,目前对年轻人和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加强接种新冠疫苗急迫性不大,新冠疫苗接种同流感疫苗一样,需要每年10月进行更新接种。

  二、面对病毒变异疫苗必须更新,特殊人群需优先加强接种

  德国常设疫苗接种委员会主席托马斯·默滕斯指出,由于面临诸多变异病毒,个别群体的疫苗接种保护能力可能普遍过弱,同时在秋、冬季存在“免疫逃逸”(Immunescape)现象,必须对疫苗进行优化改进,让疫苗能有效对抗目前已知的变异病毒,主要会影响个别年龄组、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以及长期需借助药物帮助而抵抗力较弱者,短期内就可能需要接种第三剂新冠疫苗进行加强。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加强疫苗需要可以在实验室验证的参数,区分免疫能力指标和疫苗接种保护持续时间,这些参数指标对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与接种者的年龄和免疫能力有关,由于缺乏确切参数,目前还不能给出进行疫苗加强注射的时间建议,最少可能在夏季结束以后数据才能较为齐全。

  德国社民党卫生政策专家卡尔·劳特巴赫 (Karl Lauterbach)认为第一批更新接种应该在2021年秋季就开始,并且指出需要与德国新冠变异病毒传播的速度挂钩,如果变异病毒在德国传播而当前的疫苗对其无效,可能需要更早地开始重新注射经过改良后的疫苗。

  德国Biontech公司总裁、疫苗开发者沙欣(Ugur Sahin)最近也表示,有必要进行疫苗接种更新,以应对新出现的新冠变异病毒,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可以观察到已接种疫苗者的免疫力会下降,并且新的变异病毒出现,沙欣认为第三次接种疫苗对于增强免疫力很重要,但他认为也尚不清楚何时以及间隔多久需要重新接种。

  三、疫苗加强接种是否必须重新批准以及重新接种保障问题

  德国柏林夏里特医院感染免疫学家桑德认为,加强接种所使用的疫苗需要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批准,但他表示根据现有的了解,新冠疫苗更新疫苗只需要作较小范围的研究,即稍作调整就可以达到疫苗审批标准。桑德认为,由于加强接种是在德国已完成第一次和两次接种的空档时间内进行,不存在分发不足即疫苗供应问题。

  德国联邦卫生部发言人赛博特最近表示,目前仍在临床研究是否需要加强疫苗接种以及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持续时间,德国卫生部长斯潘在加强接种方面态度含糊,他表示,第三次疫苗接种可能会在冬天进行,但斯潘更关心的是对后继接种疫苗供应的问题,他指出,欧盟很早就订购了用于2022年和2023年接种的疫苗,德国也已经在准备下一次轮疫苗接种运动,斯潘正与医生、联邦州和地方卫生部门会面,讨论具体的组织和实施方案。

  重新疫苗接种问题也涉及德国各地疫苗接种中心后续资金支持问题,疫苗接种中心和流动疫苗接种小组的运作所需费用目前仍由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平均承担,根据德国联邦卫生部的说法,现有疫苗接种中心所享有的资助到2021年9月30日结束,之后联邦和州政府需要商讨疫苗接种中心继续运作问题。德国地方联邦州普遍认为,需要保持疫苗接种中心继续运营,德国柏林市长迈克尔·穆勒(Michael Müller)表示,如果加强疫苗接种在2021年秋季开始,则需要保证接种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作支撑;德国萨克森-安哈特社会事务局官员也表示,只有得到(联邦政府)继续资助支持,萨-安州疫苗接种中心才能保持运转。(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rki.de/SharedDocs/FAQ/COVID-Impfen/FAQ_Liste_Durchfuehrung_Impfung.html#FAQId15634368

  https://www.pei.de/DE/newsroom/dossier/coronavirus/coronavirus-inhalt.html;jsessionid=D1207458897A126B3111116A1200689D.intranet241

  https://www.aerztezeitung.de/Politik/STIKO-Auffrischung-des-Corona-Impfschutzes-spaetestens-2022-noetig-419656.html

  https://www.mdr.de/nachrichten/deutschland/panorama/corona-dritte-impfung-auffrischung-booster-delta-100.html

  德国国家科学院向G20峰会提出关于大流行病防备的建议

  在本年度意大利罗马举行G20国家首脑峰会之前,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在科学20对话论坛(Dialogforum Science20)上,会同包括德国国家科学院Leopoldina在内的其他19个国家科学院发表了联合声明《大流行病准备以及科学在其中的作用》。在报告中,各国科学院根据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经验,提出了为未来大流行病做更充分准备的措施。通过联合声明,G20国家的科学院为峰会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德国国家科学院院长Gerald Haug博士说:“这是科学院第五次为G20峰会的筹备工作做出贡献,在国际上发出科学的声音。”

  在该声明中,20个最重要的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科学院建议建立一个全球网络,根据共同商定的标准监测疾病的爆发。这样能够及早发现患病群体和死亡病例,并对可能的大流行病爆发作出快速反应。科学院建议为收集和全球交换详细数据提供可靠的准则和平台,例如关于病原体基因组学数据。此外,在观察到抗生素耐药性增加的情况下,他们主张对呼吸道传染病和细菌感染进行流行病学监测。

  声明主张诊断方法、药物、疫苗以及医疗用品和设备的分散制造和供应。应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医疗需求产品的技术和制造能力提升,特别是在中低收入国家。科学院还建议简化审批程序,加速获得新技术,同时充分考虑知识产权、专利和定价机制。

  此外,声明支持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层面为制定《国际大流行病预防和防范条约》所做的努力,该条约由2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七国集团的卫生部长提出。为此,科学院建议利用政府间谈判,分享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全球合作的经验,并讨论加强《国际卫生条例》的激励措施和机制。

  该声明将在9月22日至23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五次S20学术会议期间正式移交给G20主席国意大利。声明的具体内容参见:https://www.leopoldina.org/publikationen/detailansicht/publication/pandemic-preparedness-and-the-role-of-science-2021/。(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leopoldina.org/presse-1/nachrichten/g20-2021/

  新冠大流行促使德国大学外研究机构能力削弱,

  德国初创企业减少

   新冠大流行正在削弱德国大学外研究机构,新德国研究机构陷入“创新低谷”,成立高科技初创企业数量减少,专利和第三方资金更少。根据德国联邦和州政府科学联席会议(GWK)建立的研究与创新协议 (PFI)监测报告,2020年,高科技初创企业的衍生产品和申请科学发现的专利数均有所下降,相比之下,数字化或科技通讯等领域得到明显推进。

  德国联邦与州研究与创新协议(PFI)协议于 2005年签署,此后多次更新,根据德国联邦教研部与16个州科教部组成的科学联席会议(GWK)达成的要求,德国研究基金会(DFG)、弗劳恩霍夫研究促进协会(FhG)、亥姆霍兹大研究中心联合会(HGF)、莱布尼茨联合会(WGL)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会会(MPG)五个主要研究组织在各自方向致力于持续提高德国科研水平,例如数字化、国际化、青年后备人才或提高妇女参与科研地位能力,同时国家保证持续提高科研基本支持资金,目前德国处在研究创新协议第四期(PFI-IV),国家承诺到2030年,研究资金投入每年将增长3%,在2019 年德国1095亿欧元的研发总支出中,有150亿欧元(13.7%)投入到大学外研究机构。

  报告显示,2020年研究机构初创的总数从去年的61家减少到56家,弗劳恩霍夫研究促进协会(FhG)以26 家初创企业名列前茅,其次是亥姆霍兹大研究中心联合会(HGF),拥有 21 家,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会会(MPG)初创企业的数量已从6家减少到3家。德国大学外研究机构的专利申请力度和产权收益下降受到批评,专利领域与大学相比,大学外科学机构内部的停滞不前,无论是自己的专利还是与工业业提出的共同专利申请,根据 GWK 的说法,大学外机构组织需要采取更积极的行动,亥姆霍兹大研究中心联合会被特别点名,要求相应地总结其专利战略。

  新冠第一年德国大学外科研机构来自经济界的第三方资金也明显减少,例如亥姆霍兹大研究中心联合会与上一年相比,2020年获得第三方研究资金量下降1.37亿欧元左右,下降幅度达6%,马克斯普朗克研究会会获取的第三方资金减少了约 800万欧元,减少幅度达20%。(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gwk-bonn.de/fileadmin/Redaktion/Dokumente/Papers/PFI-Monitoring_2021_Band_I.pdf

  https://taz.de/Innovationsdelle-durch-Corona/!5788754/

  研究发现儿童对新冠病毒产生长期免疫力

      研究儿童在新冠大流行过程中被感染的风险以及感染后的免疫情况,对于采取相关的政治决策非常重要,例如学校是否需要暂时关闭以及儿童是否应该接种新冠疫苗等等。然而,针对儿童的新冠研究仍然非常有限。

      来自图宾根大学校医院的汉娜·伦克领导的研究小组历时一年调查了328个家庭,其中至少有一名家庭成员在第一波新冠大流行期间患病。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记录了被感染的家庭成员、感染症状,以及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的免疫反应。共有548名6至14岁的儿童和717名成年人参加了这项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儿童从患病的家庭成员那里感染新冠的可能性明显低于成年人:在参与的家庭中,只有34%的儿童被感染,但成年人中有58%被感染。

      此外,几乎一半的受感染儿童没有任何症状,即使在有症状的患病儿童中,大多数情况下症状也是温和的。而在成年人中,只有9%的感染是无症状的。另一方面,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症状类型有所不同。成年人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发烧、咳嗽、腹泻和味觉障碍,但其中只有味觉障碍是儿童的典型症状。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分别在家庭成员首次发病后的三到四个月和十一到十二个月,抽取该家庭所有成员的血液进行检测,检查其针对新冠病毒和各种感冒病毒所产生的抗体水平。报告显示,尽管儿童的感染更多时候是无症状的,但他们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比成年人高。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他们在感染期间是否有症状对抗体水平都没有影响。当11至12个月后检测血液时,研究人员发现,儿童的抗体反应比成人更稳定。感染近一年后,96%的儿童抗体水平依然维持在免疫的高度。在成年人中,这一比例仅为82%。  

      关于儿童抗体水平的研究结果可能对未来的政策决定产生影响。尽管儿童的新冠病毒感染通常是温和的,甚至是无症状的,但他们表现出强烈而持续的免疫反应,产生了感染后的长期保护,这将为儿童的疫苗接种策略提供参考。(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wissenschaft.de/gesundheit-medizin/kinder-entwickeln-langfristige-immunitaet-gegen-covid-19/

  Quelle: Hanna Renk (Klinik für Kinderheilkunde und Jugendmedizin, Universitätsklinikum Tübingen) et al., MedRxiv, doi: 10.1101/2021.07.20.21260863

  研究认为第二次新冠封锁对德国民众的心理产生了

  更消极的影响

  早在新冠大流行导致的第一次封锁之初,研究人员就认为危机将对民众造成强烈的心理负担。在第二次更长的封锁期间,这些恐惧变得更加严重——孤独感仍然很高,生活满意度下降,许多人认为这是对德国民众的精神健康的严重威胁。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应该制定必要措施,以确保受影响的人有充分的机会获得心理治疗和其他支持服务。尤其是针对妇女、年轻人和有移民背景的人,因为他们在第二次封锁期间精神上受到的伤害尤其严重。

  2020年11月2日,德国开始新冠封锁,在几次收紧后于2021年5月结束。基于社会经济小组(SOEP)长期调查的SOEP-CoV研究,显示了德国民众在此期间自我报告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初步结果。

  孤独感仍然很高,生活满意度下降

  孤独感描述的是所期望的和实际的社会关系之间的感知差异。早在第一次封锁时,生活在德国的人们的孤独感就明显上升(第一次封锁时的平均得分5.1,2017年的平均得分3.0,数值范围从0到12,数值低表示孤独感低)。相比之下,在第二次封锁没有明显变化:尽管封锁时间延长,但孤独感数值没有进一步增加,(平均得分5.2)。因此,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密切观察德国民众的孤独感是否会随着接触限制的放宽而再次减少,还是有可能成为慢性病,这一点非常重要。

  此外,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封锁之间,民众的生活满意度也有所下降。虽然民众在第一次封锁中展示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生活满意度与往年相比没有变化。第一次封锁时的平均值7.4,2019年的平均值7.4),生活满意度在第二次闭关时稍有下降(平均得分7.2)。在幸福感方面,第一次封锁时的平均值是14.6,(2019年14.7,数值范围从4到20)。在第二次封锁中,该数值下降到14.5。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情况略有缓解

  虽然德国民众在第二次封锁中孤独感仍然很高,生活满意度也有所下降,但也有积极的发展。与第一次封锁相比,人们在第二次封锁期间遭受焦虑和抑郁症的频率平均要低一些,处于与2016年类似的水平(第二次封锁的平均得分2.2,2016年的平均得分2.3,数值范围为0至12)。这种下降可能是由于在大流行病爆发近一年后,人们不再像开始时那样认为危机具有很大的威胁性,因此担心程度降低。

  女性、年轻人和移民群体在大流行病期间受到更多精神折磨

  正如SOEP-CoV研究显示,女性、年轻人和有直接移民背景的人的心理健康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受到特别影响。例如,与男性相比,第二次封锁期间,对于女性的调查研究报告了更高的孤独感、更低的生活满意度以及更多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几年,女性往往比男性对自己的生活更为满意。此外,在第二次封锁中,女性和男性之间焦虑和抑郁情况的差异甚至进一步扩大了。对这一发现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女性在经济上以及在照顾孩子和家庭教育的额外要求上都比男性负担更重。

  年轻人比老年人遭受更多的痛苦:他们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封锁期间明显感到更多的孤独,并报告了更多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与没有移民背景的人相比,有直接移民背景的人对危机的反应也更加焦虑。例如,他们的焦虑和抑郁症数值在第二次封锁时平均为2.6,而没有移民背景的人只有2.1。

  研究人员认为,有必要对目前的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同时,需制定必要措施,以确保生活在德国的人们能够尽可能地获得心理治疗和帮助。例如,给暂时没有法定医疗保险许可证的有执照的心理治疗师提供临时机会,为受影响的人提供短期和灵活的治疗。考虑到可能的进一步封锁,扩大低门槛的帮助服务范围(在线或电话咨询服务)似乎也是有意义的。(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leibniz-gemeinschaft.de/ueber-uns/neues/forschungsnachrichten/forschungsnachrichten-single/newsdetails/weiterhin-einsam-und-weniger-zufrieden.html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发布关于阻止新冠病毒以气溶胶方式传播的科学立场文件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7月27日官网消息,该会发布了一份关于阻止新冠病毒(Sars-CoV-2)以气溶胶方式传播的科学立场文件。据该会称,发布文件的目的是以更广泛的专业信息为更安全的新冠病毒防护做贡献,还可以制订出具体的防护措施。

  迄今为止的新冠病毒传播过程告诉我们: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方式大量传播,阻止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大幅度减少新感染者数目的重新增加。由于季节因素、新的变异病毒、接种后免疫力下降或缺苗,最迟在今年秋天德国还存在着第四波新冠疫情高峰的危险。在此背景下,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发布了这份总结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方式传播的研究成果的科学立场文件。这份文件是在德意志研究联合会流行病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倡议下编写的。在此倡议下,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汇集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以提供与主题相关但不同角度的具体知识。德国目前大约只有70%的人对于新冠病毒以气溶胶方式传播有所了解。而不了解带来的后果就是防护效果差。本文件建议的措施还参考了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疾控中心以及世卫组织的有关建议。

  该文件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感染风险和保护措施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区别对待人与人的直接感染(如短距离交谈)和由于传染性气溶胶粒子在室内传播导致的间接感染。首先必须采取广泛的室内预防措施来保护人们免受感染,因为直接和间接感染都可能发生在封闭的室内空间。其次在室外则主要关注直接感染的防护措施,因为病毒载量的强烈稀释和气流的快速清除,间接感染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实际上可能只会发生直接感染。因此,在室外人们需注意的是长时间面对面交谈或长时间坐在一起(例如在啤酒花园或当地交通工具的等候区)、或站在一起(例如在公共汽车站等车的队列中、在露天活动或游行示威中)。然而在这些风险情况下,即使是简单的医用口罩或防止微小粒子质量良好的口鼻罩也能防止直接感染。文件还解释了新冠病毒在室内、室外传播的这些因素及其相应关联,包括有关防护措施的具体信息,例如:开窗通风、永久安装的通风系统或移动式室内空气净化器、以及佩戴足以过滤掉病毒微小颗粒的口罩。

  最后,立场文件得出的结论是:最好的防护措施应该是防止直接感染的措施(即避免接触、距离规则、口罩和防护隔离板)与防止间接感染的措施(即通风、新风系统、高效的移动室内空气净化器和合适的口罩)相结合的防护措施。据相关专家介绍,人们只有遵循专家的建议或至少是不做与之相悖的事,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保证高度的安全性,并减少有关限制提高生活质量。(李晨浩)

  参考资料:

  https://www.dfg.de/service/presse/pressemitteilungen/2021/pressemitteilung_nr_34/index.html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