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科技创新 > 德国科技创新简报
德国科技创新简报 总第40期
2021-04-09 16:10

驻德国使馆科技处 2021年第3期 

本期主要内容

  科技创新战略、计划和举措

  1.德国正式出台《量子系统2030议程》

  2.欧盟通过《保护科研自由波恩宣言》

  3.德联邦内阁通过《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前行2021》

  4.德国国家工程院塑造能源转型行动方案

  5.德国联邦教研部资助疫情影响相关社科研究

  6.2030年能源转型——欧洲气候保护的关键

  7.德国联邦交通部资助无人机等空中交通创新研究

  8.德国1500万欧元资助绿氢国际科研合作

  9.德国新一轮“电动汽车项目计划”指南简介

  10.德国推进ORC低温地热发电技术研究与应用

  11.德国将新设立两家健康研究中心

  12.德国开始新一轮电动汽车研发资助

  13.“制冷与能源技术研究平台(KETEC)”成为德国联邦能源转型研究第七期项目

  研发前沿

  14.德国诺奖科学家突破STED显微镜极限

  15.3月24日世界结核病日——德国专家谈疾病研究进展

  16.德国联邦材料测试研究所世界首次认证测定荧光量子效率的标准物

  17.2021年度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研究奖颁发

  18.德国“最优能耗人工智能(AI)系统” 创新大赛揭晓

  行业和社会动态

  19.德国及欧盟碳边界调整体系及碳交易体系政策综述

  20.“发现错误4.0”系统

  21.德国增加对私人充电桩的资助

  22.第七届德国电动汽车专业大会举行

  23.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发布德高校创业情况

  新冠疫情专栏

  24.德国科研人员发表对冠状病毒复制、转录复合体的新认知

  25.花粉传播提升新冠病毒感染风险

  26.德国科研人员发现2种新冠病毒抑制剂

  27.德国蛋白质组学技术快速识别新冠疾病生物标记物

  28.德国CureVac疫苗面临的审批困境与希望

  29.德国疾控中心RKI发布新冠变异病毒在德国最新传播数据

  30.全球暂停阿斯利康疫苗接种情况及德国应对办法

  31.睡眠不足会增加感染新冠的风险

  32.献血者SARS-CoV-2病毒抗体的血清学测试(SeBluCo研究)

  33.目前经欧盟批准在德国使用的4种新冠疫苗的比较

  34.德国新冠肺炎疫苗接种进展情况及与世界各国的比较

  

德国正式出台《量子系统2030议程》Agenda Quantensysteme 2030

  2021年3月23日,由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慕尼黑大学、德国TRUMPF GmbH + Co. KG组成的“德国量子系统议程委员会”向德国联邦教研部部长卡尔利切克(Anja Karliczek)提交了德国《量子系统2030议程》(Agenda Quantensysteme 2030),议程涵盖德国在量子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如何加强和进一步发展德国及欧洲面向未来的重要量子技术和光子学领域,量子系统议程委员会为德国教研部提供有关量子技术和光子学领域的资助计划和措施设计的建议。《量子系统2030议程》报告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德国在量子研究方面的位置

  2.量子计算机与仿真

  3.量子通信

  4.基于量子的测量技术

  5. 量子系统走向技术应用之路(enabling technologies)

  世界是由量子组成的,这些基本粒子受制于它们自己的定律和物理原理,其定律和物理原理在某些方面超乎人们的日常认知,一些量子现象已经得到应用,某些技术通常构成现代技术的基础,例如微芯片、宽带互联网或卫星导航,被称为第一代量子技术,同时量子纠缠和叠加效应等直到今天才在技术上得以开始应用,并为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第二代量子技术展现了无限应用潜力。为了从战略上推动德国量子技术的发展,联邦政府委托联邦教研部编制了“量子2030议程”,明确量子研究的情况和目标。德国联邦政府在本轮执政期内提供总计6.5亿欧元用于量子技术的研究。

  德国《量子系统2030议程》编订工作花费了十个月时间,为进行德国量子系统议程报告编制,德国专门成立了专家工作组——“研究议程专业社区”Forschungsagenda der Fachcommunity),共计300名多专家参与,最终确定了德国在未来约10年的时间跨度里量子系统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挑战,并规定了商业、科学和政府共同行动的指导方针,该议程也是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即将于2022年启动的“量子系统专项计划”(Fachprogramm Quantensystemen)的基础。(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bmbf.de/de/uebergabe-der-agenda-quantensysteme-2030-14011.html

  https://www.quantentechnologien.de/qt-in-deutschland.html

  

欧盟通过《保护科研自由波恩宣言》

  根据德国教研部网站报道,3月26日,欧盟27个成员国和欧盟研究专员签署了《保护科研自由波恩宣言》(Bonner Erklärung zur Forschungsfreiheit),为进一步采取措施保护欧洲研究区的基本价值奠定了基础。《波恩宣言》是2020年10月德国以欧盟轮值主席国身份召开欧盟成员国科技部长会议,会后发表了《波恩声明》,强调要把“研究自由”作为欧洲研究区的价值基础,避免科学自由因政治动机受到限制。由于当时新冠大流行,成员国无法同时在波恩现场签署该宣言,因此随后以书面形式进行补充签名。德国联邦教研部3月26日消息,欧盟27国及欧盟研究委员会现已全部签署该声明,声明还得到欧盟以外国家支持,包括以色列、加拿大、墨西哥、挪威、瑞士和乌克兰。

  德国教研联邦部长卡尔利切克(Anja Karliczek)对该项协议的签署表示欢迎,认为这是欧洲国家对科研自由作为民主与繁荣基石作用的确认,显示尊重科研自由的重要性,卡利恰克表示现在需要采取实施科研自由的具体步骤,包括与“欧洲大学空间”(Europäischer Hochschulraum)的对接,同时需要研发针对科研自由监测系统,以便对侵犯科研自由的行为透明化。卡里切克欢迎未来在大学排名中考虑将“科研自由”纳入考量标准,并承诺德国将继续积极促进研究和科学自由。国际伙伴国家支持《波恩宣言》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保证科研自由是信任和开放合作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对跨国的合作。(施显松、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bmbf.de/de/karliczek-wir-haben-alle-an-bord---forschungsfreiheit-ist-das-fundament-des-europaeischen-14083.html

  

德联邦内阁通过《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前行2021

  经过近半年的草案讨论,2021年3月10日德国联邦内阁正式通过了对现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更新《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前行2021》(Deutsche Nachhaltigkeitsstrategie Weiterentwicklung 2021)。

  联邦总理默克尔在战略前言中强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030议程的目标,我们必须要走真正严苛的转型之路,这包括了能源、气候保护、卫生、循环经济、住房、交通、食品和农业等重要领域”,“在德国,我们希望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完善,特别是通过教育、研究和创新推进转型进程”。

  在内容上,新战略系统展示了本届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采取了哪些行动以及未来将采取的行动计划。新战略继续瞄准联合国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共分为4个章节“行动十年”、“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德国对实现SDGs目标的贡献”和“展望”。

  德国SDSN(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联合主席Anna-Katharina Hornidge对新战略评论,认为与之前相比新战略并“没有巨大的飞跃”,但“联邦政府在大选开始前打开了新的结构性开端“。同时尽管多次提及战略制定的新冠疫情背景,而使用240亿欧元欧盟资金的德国发展和恢复计划(DARP)没有涉及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德国SDSN专家特别对新战略中“国际责任与合作”表示了欢迎,为可持续发展开展的国际合作不能仅限于发展中和新兴国家,应当包括所有的富裕或贫穷的国家,形成相互影响和作用。对“可持续消费——消费和环境、社会承受能力相容”的新指标,专家表示欢迎,但缺乏量化时间目标。

  德国2002年出台首个可持续发展战略,2016年对该战略进行了彻底修订,2018年进行了更新,此次是对战略的再次更新。(周顺杰)

  参考资料:

  1、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de/themen/nachhaltigkeitspolitik

  2、https://www.die-gdi.de/fileadmin/user_upload/pdfs/presse/pressemitteilung/20210310_PM_Stellungnahme_DNS_SDSN_Germany.pdf

  新战略概要: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resource/blob/998006/1873556/3c3dd69e77fb0101c2000ccf71341438/2021-03-10-dns-2021-kurzfassung-final-nicht-barrierefrei-data.pdf?download=1

  战略全文: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resource/blob/998006/1873516/3d3b15cd92d0261e7a0bcdc8f43b7839/2021-03-10-dns-2021-finale-langfassung-nicht-barrierefrei-data.pdf?download=1

  

德国国家工程院塑造能源转型行动方案

  安全、环保和经济——这些是德国联邦政府为未来能源供应设定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德国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其能源供应系统。德国国家工程院(acatech)为能源供应的重组提供科学支持,并提出了气候友好型未来的解决方案。此外,德国国家工程院还通过有关各种能源主题的对话活动来促进科学、政治、商业和社会之间的对话。

  一、设计未来的能源系统

  为使未来能源系统对气候友好,必须对现有的能源系统进行智能化和系统性的全面改进。在这一中心思想的促使下,德国工程院的未来能源系统项目(ESYS)推动了关于德国能源转型的机遇与挑战的辩论。来自科学和研究领域的100多名专家在各个学科之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期实现气候目标及未来能源系统的改造。 

  未来的能源系统项目(ESYS)介绍:

  2050年的未来可能像这样:人类主要通过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汽车使用电能或氢气燃料,建筑物绝缘良好,不再需要供暖。所有这些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未来能源系统项目”回答了如何实现和如何探索等问题。

  在德国,大约有600所大学和非大学机构从事能源研究,内容涵盖创新发电和存储技术、能源市场和相关法律,公众参与和消费者行为。其后,是企业的研发部门。

  ESYS捆绑了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自科学和工程领域的100多位能源专家参与了该项目。技术、自然科学、经济学、人文科学、法律和社会科学的专家们同样聚集在跨学科工作组中。

  二、能源转型愿景

  为了成功改造能源供应结构,德国所有的社会团体,包括大部分人口、工业、政策和科学领域都在积极支持能源转型,但随之带来的利润和机遇并没有明显增加。 “ EnVision——塑造能源转型愿景”项目展示了能源转型中危机和价值冲突的领域,旨在帮助解决当前的僵局,并更好地将有关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的辩证关系联系起来。德国国家工程院正在与HUMBOLDT-VIADRINA治理平台一起执行该项目。

  EnVision项目背景和目标介绍:

  该项目旨在帮助解决当前在能源转型过渡时期所面临的僵局,并使有关能源转型和气候保护的辩证关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仅对技术和定量目标进行讨论是不够的,规范性问题和社会性问题必须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回答。 “ EnVision”项目并不直接提供愿景,而是通过示例和准则来展示如何开发愿景,从而为进一步讨论该主题奠定基础。

  三、从全球角度看气候保护

  全球所有国家都面临着调整其能源供应的挑战。通过调整能源供应,国家间可以相互借鉴学习:不同国家在能源研究中的优先重点是什么?如何促进创新?使用哪些技术来进行能源供应?德国国家工程院和德国工业联合会(BDI)通过“通往能源的未来之路”项目来阐明这种跨国观点,在美国、中国、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代表团访问中,能源专家就研究现状和能源政策交换了意见。

  “通往能源的未来之路”项目背景介绍:

  为了实现巴黎气候保护目标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可持续、安全和负担得起的能源供应,需要对能源领域的国际研究方法和创新手段有系统的了解。德国国家工程院与德国工业联合会之间的合作项目研究了G20所选国家/地区能源系统的转型之路。通过比较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最佳实践案例,在全球背景下为德国提供了机会和行动方案。

  四、新技术评估和使用

  到2030年,用于捕集、使用和储存CO2的技术(碳捕集和利用以及碳捕集和封存,CCU和CCS)如何帮助工业领域减少约一半的碳排放量?除了扩大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外,科学家还将CCU和CCS技术视为减少排放和实现气候目标的第三项重要措施。德国国家工程院“CCU和CCS——工业领域气候保护的基石”项目调研了在德国可以使用这些技术的条件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使用这些技术。

  地热能也为大都市和大型地区实现碳中和供热、制冷和电力供应提供潜力。德国国家工程院项目小组正在研究如何在经济上合理地利用地热能并将其整合到能源系统中。在“工业人口密集区地热技术”项目中,来自科学和工业领域的专家为在能源系统中使用地热能开发了多种选择。

  “工业人口密集区地热技术”项目背景介绍:

  德国国家工程院通过此项目表达了其立场,强调了地热技术在大城市地区供暖、制冷和电力供应方面可持续、环保的潜力和可能用途。具体包括经济效率和收益、基础设施中的系统集成、地下空间的竞争性使用以及信息通讯。项目旨在通过行动方案和最佳实践案例,来说明地热能是供热领域成功进行能源转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德国工程院能源主题一览:

  扩大光伏和风能

  生物能源

  碳捕集与封存(CCS)/碳捕集与使用(CCU)

  (分散)集中供能

  能源联盟

  能源全景

  在欧洲层面整合能源转型

  地热能

  数字化能源系统的弹性

  金属的能源转换

  扇区耦合

  电力市场设计

  电力供应2050

  氢经济2030

  消费者政策(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acatech.de/themen/energie-ressourcen/

  https://energiesysteme-zukunft.de/

  https://www.acatech.de/projekt/envision-eine-vision-fuer-die-energiewende-gestalten/

  https://www.acatech.de/projekt/grundlagen-der-energieforschung-in-internationaler-perspektive/

  https://www.acatech.de/projekt/geothermische-technologien-in-ballungsraeumen-beitrag-zur-energiewende-und-zum-klimaschutz/ 

  

德国联邦教研部资助疫情影响相关社科研究

   3月15日消息,为研究新冠疫情带来的社会影响,德国联邦教研部将加强对这一领域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项目的资助,重点为疫情的长期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挑战。相关资助指南已于15日公布,资助总金额达到1500万欧元,项目执行期最长可达3年。

  具体研究课题包括:

  1、家庭、代际关系和社会共存;

  2、劳动力市场、工作框架、工作履历;

  3、教育体系及教育、培训情况;

  4、健康以及卫生系统面临的挑战;

  5、民主、政治参与、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以及媒体的作用。

  除此项德国国内研究外,不久也将开展由联邦教研部参与的“跨大西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平台(T-AP,欧盟资助 )”发布的国际项目招标,从国际视角开展比较研究。(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bmbf.de/de/karliczek-wir-brauchen-mehr-wissen-ueber-die-langfristigen-auswirkungen-der-pandemie-auf-13972.html

  

2030年能源转型——欧洲气候保护的关键

  通过《欧洲绿色交易》,欧盟设定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一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在当前的能源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是气候变化的最大驱动因素。为了使能源成功转型,必须采取“无悔”措施,引入跨行业标准二氧化碳价格(包括最低价格),并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变革。

  有效的气候保护有助于保证德国、欧洲乃至全球居民生活的基础。人为因素导致气候变化的后果已经以干旱、飓风、森林大火、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形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和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加剧的间接后果将导致居住领土和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丧失,人类迁徙更加频繁。

  如果不采取迅速的缓解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C以下,那么气候变化达到不可控水平的风险就会增加。及时并快速增加针对气候保护的投资,尤其是在能源系统转型方面的投资,将可以为碳中和社会铺平道路。

  一、设定欧洲气候政策的新道路

  在当前由新冠病毒大流行引起危机的背景下,须思考对于气候保护政策的挑战。为实现《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所有为应对危机而筹集的资金都必须投入到气候保护中去,这是至关重要的。目的是确定政治、技术和监管措施,这些措施在共同实施时将能够实现能源过渡,而不会给经济和社会造成负担。到本世纪中叶,以实现温室气体中和为目标的能源系统的全面转型,将使欧洲气候政策走上一条新道路。

  欧盟的目标是在2050年成为碳中和、资源高效的联盟,并在经济上具有竞争力。能源转型构成了这种转变的基础。这是一项需要对基础设施和工业设备进行重大创新和投资的任务。在这一能源和工业领域的投资期限通常为30至50年,今天建造的建筑物将在2050年继续使用。

  二、在三个层面上奠定基础

  在政治层面,必须制定一致的战略,并达成共同行动,以实现欧洲的能源转型。在技术层面上,目标是以必要的规模引入新技术并将其系统地结合起来。在监管层面,有必要建立有效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激励体系。

  实现欧盟气候保护目标的唯一方法是通过联合的气候和能源战略,该战略强调基于团结和长期目标的集体行动,这要求协议必须植根于相互信任,决策过程必须完全透明,以及各成员国必须求同存异。

  三、能源转型技术

  当涉及重大项目(例如能源系统改造)时,对技术采取开放态度可以防止过早和潜在的错误决定。从研究角度来看,实现2030年和2050年气候目标必不可少的技术包括加强风能和光伏发电、扩大高性能输配电网络、电动汽车、热泵和氢技术。上述技术也被称为“无悔”措施。

  这些“无悔”措施分为以下几类:

  (一)可再生能源

  要减少CO2排放量,就必须尽快停止使用化石能源。光伏和风能已经达到了足够的技术成熟水平,并且仍可以进一步发展,它们提供了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替代方案。生物能源,地热能和水力发电的潜力有限。一些欧洲国家强调核能是一种低二氧化碳的解决方案,但即使在那些国家中,核能的经济生存能力也受到质疑。在德国和许多其他欧洲国家,原则上拒绝使用核能,仅将光伏和风能作为可行的替代方案。因此,应该把重点放在进一步发展光伏和风能上。

  (二)网络扩展

  可再生能源的运输和分配需要尽可能减少短缺和瓶颈。因此,需要配备有存储功能且具有灵活性的高性能传输和分发网络,这些元素旨在适应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变化的特点。因此,网络的持续快速扩展也是一种“无悔”策略。

  (三)扇区耦合

  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成为大多数领域的主要能源。因此,在扇区耦合的情况下,电气应用的进一步扩展,例如供热和电动汽车热泵,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也是一种“无悔”的措施。

  (四)绿氢

  仅靠光伏和风能很难满足欧洲的能源需求,需要继续进口能源。一种选择是从中东和北非(MENA地区)到欧洲中部地区的高压直流(HVDC)电力传输线。但是,政治协调的过程很复杂,难以迅速执行。在未来几十年内,中东和北非国家可以相对便宜地使用太阳和风能来生产氢气。氢是从电能到材料能转换链中的第一个基本元素,它将在未来的能源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氢可以以多种不同方式使用(例如运用在钢铁行业中以及作为化学原料),这使得投资非常值得。

  氢通过氨水、液态有机氢载体(LOHC)或是水合二氧化碳还可以被加工成可运输的形式。在航空和运输领域,必然需要“绿色”燃料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因此也可以视为“无悔”发展。(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leopoldina.org/themen/energiewende/energiewende-2030/

  https://www.leopoldina.org/themen/energiewende/technologie-energiesystem/

  

德国联邦交通部资助无人机等空中交通创新研究

  3月23日德国联邦运输和数字基础设施部(BMVI,以下简称交通部)网站消息,联邦政府正在启动一项新的资助计划,以使无人机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创新型交通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资金的目的是在德国推广无人驾驶航空的创新应用和概念。这些无人机主要用于运输包裹和药品,空中出租车也是该资助计划的一部分。德国联邦交通部部长安德烈亚斯·绍伊尔希望借助此次推出的“新资助计划”来推广无人驾驶航空的创新应用和概念,希望帮助更多的德国初创公司和地方政府将无人机的更多创意付诸实践。无人机资助计划旨在解决无人驾驶航空中的重要问题,也包括促进交通部无人机协调办公室与专家和社区之间的交流。该计划为面向应用的解决方案提供资金,包括:创新城市交通、农村地区的联系和供应、空域整合、支持社会对话。“创新的空中交通”资助计划已于2021年3月29日在德国《联邦公报》上发布。从即日起至2021年4月30日,可通过联邦行政服务局(BAV)的网站提交项目申请。(陈南)

  参考资料:

  https://www.bmvi.de/SharedDocs/DE/Pressemitteilungen/2021/029-scheuer-neues-foerderprogramm-drohnen.html

  

德国1500万欧元资助绿氢国际科研合作

  3月29日,根据当天德国联邦公报发布的“绿氢国际研究合作”框架,联邦教研部将推动德国在绿氢研发领域的国际合作,目前计划资助总金额为1500万欧元。首轮启动的项目招标是德国与新西兰,随后是与乌克兰、南高加索和中亚等国家以及伊朗。此后还将开展与其他国家在该领域的研发合作。

  该资助框架主要针对以下内容:

  (1)发展或巩固双边合作伙伴关系的合作项目、

  (2)推进德国研究机构与国际伙伴的主要研发合作的研究项目、

  (3)资助“2+2”模式(双边科研机构+企业)的联合研究项目、

  (4)推动德国境内区域创新集群或网络的国际化、

  (5)推动在德国或伙伴国建立可持续、跨境的联合研究机构或能力中心、

  (6)资助符合框架条件的其他欧盟或国际技术合作,如尤里卡框架计划相关领域、

  (7)资助宏观科学配套(研究)项目,如扶持措施对德国氢行业的影响研究、伙伴国氢领域活动研究等。

   此次发布的“绿氢国际研究合作”框架计划与2月份发布的“绿氢国际未来试验室”是德国联邦教研部加强德国国家氢战略国际领域的措施。此外,自2021始,德国联邦教研部已经启动三个氢先导项目,作为实施国家氢战略的主要工作,涉及资助金额7亿欧元,领域分别是绿氢的批量生产技术、海上风电生产技术和运输技术。(周顺杰)

  参考资料:

  1、https://www.bmbf.de/de/internationale-kooperationen-gruener-wasserstoff-13966.html

  2、https://www.bmbf.de/de/karliczek-mehr-erreichen-durch-internationale-partnerschaften-in-der-wasserstoff-14101.html?pk_campaign=RSS&pk_kwd=Pressemeldung

  

德国新一轮“电动汽车项目计划”指南简介

  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BMWi)和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BMU)于2021年2月22日制订了新一轮“电动汽车项目计划”指南(2021-2025年),并于3月26日公开发布。

  指南分为8个部分,包括:指南目的,资助主题,资助对象,法律基础和资助前提条件,资助方式、范围和金额,其它资助有关规定,申请、入选和立项的流程,生效和期限。

  根据指南,德国BMWi和BMU把“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充电基础设施”及相关的跨系统联合创新智能化应用等列为了优先支持的领域。指南的目的是要让德国在日益激烈的创新型电气化和数字化交通服务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并成功地实现相应的管理转型。

  德方项目申报主体可由在德注册的大学、非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担任。项目允许与外国单位合作并联合申报,但“联邦政府拨款不能直接资助外国合作伙伴的项目支出”。项目申报通过在线填报的形式进行申报,并依托专业项目管理中心(德方为德国宇航中心DLR和VDI/VDE公司,中方为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受理和评审项目申请。

  “电动汽车项目计划”指南的项目申报可通过(https://www.vdivde-it.de/submission/bekanntmachungen/erneuerbar-mobil 和https://ptoutline.eu/app/emo_iv)进行网上申报,首轮至2021年4月30日截止申报,今后将多轮滚动征集。本地项目申请单位将分两次提交项目草案大纲和项目正式申请书。在两个申请阶段之间,项目将接受评审,评审通过之后方可进行第二个阶段正式申请书的提交。项目一经批准执行期为3年。

  另外,指南还明确了对单个项目的资助力度最高不超过1500万欧元,且针对企业和可行性研究项目的支持比例一般不超过50%,对于非企业和非可行性研究项目的支持比例一般不超过25%。对于符合欧盟AGVO规定中定义的德国中小企业申报单位,资助比例可以相应提高(中型企业提高10%、小型企业提高20%),但最高不能超过该项目总投入的80%。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德国作为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故乡,从政策源头就开始重视扶持本土中小企业发展,值得学习。(李晨浩)

  参考资料:

  https://www.bmwi.de/Redaktion/DE/Downloads/F/foerderrichtlinie-elektromobilitaet.html

  

德国推进ORC低温地热发电技术研究与应用

  根据德国联邦教研部近日官网介绍,德国目前正把地热能利用视作当今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来源之一。

  位于波茨坦的德国亥姆霍茨国家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eo Forschungszentrum)科学家阿里·萨达特(Ali Saadat)在接受联邦教研部采访时表示,地热能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可以很好地用于发电。

  在过去的几年中,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已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Sulawesi)岛上建造了一座低温示范电站,并将其移交给了区域运营商。印度尼西亚拥有全球约40%的地热资源。然而到目前为止,在那里仅建造了高温地热加工厂,用于供应输送热水蒸汽。而这仅仅代表了常规的地热能利用,如果还能利用低温(最低至80摄氏度)地热能,则可以显著地扩大地热能的利用范围。通过已执行结束的德国联邦教研部GeNie项目,德国科学家在印尼建造了带有双回路的低温地热发电厂示范项目,并推广了该示范电厂的技术理念,成果是令人振奋的。这个示范发电厂可以像传统的水蒸汽发电厂一样运行发电,在发电厂的示范运行中,科学家们应用了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简称ORC)技术,使这里用于发电的热能压力和蒸汽温度远低于传统水蒸汽发电厂的技术数值。低温地热能通过热交换器传递到ORC回路,而该回路包含着沸点较低的有机液体(比如:油),然后通过该液体蒸发产生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

  人们通常会把地热这一学术名词与直接用于建筑供暖联系起来。那在什么条件下值得人们利用地热来发电呢?比如在德国和北欧,对当地民众来讲使用地热直接供暖已经非常普遍了。但当地热流体达到了某个最低温度水平(同时地热流体能以足够的质量流量流动),那就可以用来发电。如果用户因距离地热区域过远而无法直接使用地热供暖,或者地热供应量远大于当地的供暖需求,那么用地热来进行转换发电是更有意义的选择。

  应用ORC技术进行低温地热发电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全球五大洲有数百个ORC系统在运行。而除了地热外在其它领域也可以使用ORC技术,例如与生物沼气厂结合使用,或者与来自工业过程及来自其它热电厂的废热结合使用等等。

  经研究,通过ORC技术将低温地热转为电能并加以储存,几乎可以向德国和欧洲所有地方实现供电。首先,近地表地热能可以利用其低温热量用于就近供暖。而对较远的区域,供暖则需要温度稍高的地热抵消传递过程中的损耗。最后,如果要用地热进行发电,则地热温度必须达到最低的有机液体能够蒸发的温度水平才可以推动发电设备。同时,安装发电转化设备也取决于安装发电、发热设备带来的经济性和所需要的法律流程。在德国,可以利用高温和深层地热能的三个优势地区为:北德盆地,阿尔卑斯山北缘的莫拉塞(Molasse)盆地和上莱茵(Oberrhein)地堑。

  另一个容易引起人们担心的问题是地热发电会不会引起地震。经研究表明,仅仅运行地热发电系统不会引起地震。但是,地热利用的确会间接引发地震。因为在地质构造中受到拉力作用的地方,地热水可以穿透至地下岩石块的运动路径中并减少其摩擦,这样就容易引发地震。此类事件一度使地热利用前景蒙阴,但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更精确地勘探地下状况和采取合适的地下施工操作来避免这种情况。比如在确认自然地震活动与地热利用无关的情况下(例如在印尼Lahendong的研究项目中),安装实时监控系统就可以提高发电厂的运行寿命、可靠性和安全性。

  除了利用地热对房屋直接供暖,德国科研人员认为地热还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对越来越热的夏天,我们可以利用转换地热能来制冷。此外,地热还可以通过例如蓄水层调节设备智能地切换供暖和蓄冷,这样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能源。最后,人们还可以从深层地热水中提取出许多矿物材料,如:锂或铜。

  通过德国联邦教研部的研究表明,地热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来源之一,因为它是一种稳定的且全年都可以开发的能源,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分配使用。因此,地热可为德国和欧洲的供热、供电做出重要贡献,从而为脱碳和气候保护做出贡献。在德国,地热利用的重点将继续集中在供暖上,而在其他地处温暖地带的国家(例如土耳其或印度尼西亚),则可更多地将地热利用集中在发电上。

  然而,影响在德国和欧洲发展地热能利用的因素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当然,新型更高级的勘探技术可以降低地热能利用的经济风险,比如预先探明地下构造等等。但其它重要因素还包括开发周期中的可持续利用地热的收益稳定性、高性能的泵和设备材料的成本,以及后续安装系统后的运行安全可靠性成本等等。其它因素还包括改善项目准备周期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法律框架下的流程等,这些都导致能否缩短地热项目的开发时间。

  根据有关研究,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尤以中西部地区更具优势。高温(大于150摄氏度)地热资源主要仅分布在西藏、云南、台湾等少数地区,而中温(90-150摄氏度)和低温(小于90摄氏度)地热资源则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著名的西藏羊八井地热电厂1977年就已建成,目前还在运行。而世界上除了美国、以色列以外,德国也非常重视地热清洁能源开发和研究,在ORC低温余热发电领域,德国也拥有许多企业从事专业研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ADORATEC GmbH公司/Maxxtec GmbH公司(已被西门子能源收购)、博世(Bosch)KWK公司、GMK公司等。中德双方在地热能源利用领域的科技、市场合作范围广、潜力大。(李晨浩)

  参考资料:

  1. https://www.bmbf.de/de/geothermie-ist-schon-heute-eine-der-wichtigsten-energiequellen-13662.html(03.02.2021)

  2.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热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建议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黄尚瑶,2004年08月04日)

  3.《中国ORC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市场深度调研报告(2021版)》(深圳立木信息咨询)

  

德国将新设立两家健康研究中心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已宣布设立两个新的健康研究中心。德国精神卫生中心和德国儿童青少年卫生中心分别获得了50万欧元资助。新设立的德国精神卫生与儿童和青少年健康中心旨在补充完善现有成功运营德国卫生研究中心的模式。经过多阶段的申请程序,并根据两个国际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教研部现在为每个中心选择了地点。像现有的中心一样,新设立地点也由大学、大学医院和非大学研究机构组成,它们在区域上彼此紧密合作。BMBF从德国儿童和青少年健康中心的23个申请候选地点和德国精神健康中心的20个申请候选地点中选择了以下位置:

  一、德国心理健康中心

  柏林,协调机构:夏里特-柏林大学医学院

  波鸿,协调机构:波鸿鲁尔大学

  耶拿,协调机构:耶拿大学医院

  曼海姆,协调机构:中央心理健康研究所

  慕尼黑,协调机构: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斯慕尼黑大学

  蒂宾根,协调机构:蒂宾根大学

  二、德国儿童和青少年健康中心

  柏林,协调机构:夏里特-柏林大学医学院

  哥廷根,协调机构:哥廷根乔治·奥古斯特大学

  格赖夫斯瓦尔德,协调机构: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医学院

  汉堡,协调机构: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

  莱比锡,协调机构:莱比锡大学

  慕尼黑,协调机构: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斯慕尼黑大学

  乌尔姆,协调机构:乌尔姆大学

  每个计划资助金额分别为50万欧元。这些网络的点点遍布德国各地。其目的是创造最佳的研究条件,以便更好地与疾病作斗争,并更快地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为此,德国健康研究中心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以及预防和健康服务研究联系在一起。这些中心由教研部和这些地点所在的州共同资助。(陈南)

  参考资料:

  https://www.kma-online.de/aktuelles/medizin/detail/deutschland-bekommt-zwei-neue-zentren-fuer-gesundheitsforschung-a-45151

  

德国开始新一轮电动汽车研发资助

  联邦经济部和环境部将于2025年之前为电动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4亿欧元的资助。

  联邦经济和能源部(BMWi)和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BMU)3月26日宣布延长对电动汽车研发的资助,发布经共同修订的研究经费资助指南和项目申报通知。在接下来的四年中,两个部门将在资助框架内提供总计约4亿欧元的资金。

  联邦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认为:“新的价值链和新工作岗位是德国汽车工业成功转型的关键。研究和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杠杆。开发出创新、环保的产品和生产流程是在市场上成功的保证。延长电动汽车研发资助势必增强汽车行业的竞争力,并确保工作岗位。”

  联邦环境部长舒尔茨表示:“我们只有在拥有大量电动汽车和可靠的充电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才能在交通运输中实现气候保护目标。始于12年前的电动汽车研究资助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联邦政府为使电动汽车在交通领域取得成功所做的共同努力的体现。”

  新的资助框架有效期至2025年,旨在支持德国进一步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成为电动汽车的引领市场和主要电动汽车制造供应基地。为此,德国修改和完善了现有的法律框架以适应未来电动汽车发展。例如,数字化和智能汽车平台以及跨系统创新领域列为未来发展优先领域,是未来资助的重点。项目资助指南已在《联邦政府公报》上发布。(孙国旺)

  参考资料:

  https://www.bmwi.de/Redaktion/DE/Downloads/F/foerderrichtlinie-elektromobilitaet.html

  26.03.2021 -GEMEINSAME PRESSEMITTEILUNG –Elektromobilität Forschungsförderung für die E-Mobilität geht in die nächste Runde

  

“制冷与能源技术研究平台(KETEC)”成为德国联邦能源转型研究第七期项目

   德国萨克森州沃格兰特县莱兴巴赫成立的“制冷和能源技术研究平台”3月11日获得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资助,并被纳入德国联邦政府“能源转型创新”第七期项目,在为期四年(2021年3月至2025年4月)的资助期限内德国联邦教研部将为该平台研究提供1500万欧元资助。该研究平台系列的项目主要探索新的制冷剂和存储材料,包括开发冷却器、热泵、干式冷却器以及冷热库等,以及研究涉及制冷与能源相关的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方法的应用,研究结果和平台也将用于学术教育。该项目平台协调单位为萨克森州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在该校技术热力学系设有教职席位,由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德累斯顿空气与制冷技术研究所和弗赖堡巴赫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ISE)共同开发。

  近年来,德国萨克森州尤其是其沃格兰县已发展成为制冷技术的研究集中地区,世界一流制冷及能效方面的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在这里设立代表处,“制冷和能源技术研究平台”将科学、研究和区域经济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扩大相关研究,目标是通过示范性的研究项目为基于节约资源的制冷和能源技术设定德国乃至国际标准。目前德国供热和制冷所需总能源消耗占德国能源比例约为50%,为了实现德国气候保护目标,需要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实现节能、气候友好同时负担得起且为社会所接受的制冷和供热形式。该研究平台同时也是德国计划建设中的“德国制冷和空调全国能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bmbf.de/de/innovative-plattform-foerdert-forschung-entwicklung-und-bildung-im-bereich-der-kaelte-und-13956.html

  https://www.tu-chemnitz.de/mb/TechnThDyn/Forschung/fketec.php

  

德国诺奖科学家突破STED显微镜极限

  STED显微镜即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其可利用共聚焦可见光获得荧光物质的高分辨率显微图像,在生物医学中可以探测更精细的结构。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所长Stefan Hell曾因研发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20到30纳米的分辨率)与同事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

  3月17日消息,Stefan Hell与海德堡马普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新的光学显微镜方法MINSTED,清晰度比原有显微镜提高10倍,从而能够分辨间隔只有几纳米的单个分子。早在2016年,Stefan Hell与同事就曾经采用STED技术与PALM/STORM(光敏定位显微镜/随机光学重建显微镜)技术相结合将分辨率提高了10倍,当时项目命名为MINFLUX纳米显微镜(MINFLUX-Nanoskopie)。MINFLUX并不是唯一分子水平分辨率的荧光显微镜,新的MINSTED显微镜更多采用的是STED原理,其优势是在达到与MINFLUX同等分辨率的同时,减少了更多的背景噪音。此外,MINSTED显微镜可以实现从200纳米分辨率到分子大小——1纳米的无级调节。

  Stefan Hell表示,MINSTED显微镜和MINFLUX显微镜有望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基础应用方法。(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mpibpc.mpg.de/17698128/pr_2105

  

324日世界结核病日——德国专家谈疾病研究进展

  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日,结核病目前仍是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疾病之一,每分钟就有三人死于结核病。德国传染病研究中心(DZIF)结核病专家Christoph Lange日前接受采访时谈到对该传染病的治疗和DZIF最新研究成果。

  Christoph Lange表示,目前还没有看到结核病被完全攻克的希望。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设定宏达目标,到2035年,结核病作为新发病例的发病率要大幅降低。但现实是发病率降低的非常慢,世界上罹患结核病的人从未像现在这么多。

  疫苗方面: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有百年历史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BCG)还不够有效。自1998年,德国不再推荐该疫苗。目前有超过20多种临床试验的候选疫苗,在德国研究进展最快的是柏林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Stefan Kaufmann教授基于原始卡介苗开发的新疫苗。目前疫苗仍需临床验证。

  此外,在去年还发表了另外一款疫苗的重要研究报告,该疫苗在南非的三年试验表明,与对照人群相比,接种人群中仅有一半出现了结核病例。如果疫苗效果确实,通过大规模接种可以减少世界每年一半的结核病例,即从1000万降低到500万。

  药物治疗结核病方面。目前多抗性病原体具有对普通药物的抗药性。Christoph Lange表示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推荐了5种结核病治疗药物,结核病患至少要服用其中的4种,通常需要持续治疗超过18个月;在一定条件使用最新的药物治疗,期限可缩短到9至12个月,但治疗过程经常带有副作用。另一个问题是相关药物供应经常不足。德国传染病研究中心在欧洲开展一项针对治疗多抗性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的药物供应的研究,结果是在一半的国家内没有足够的治疗能力。

  对于长达18个月的治疗期,Christoph Lange表示虽然大多数病患在治疗三个月后痰液中没有病毒,但为了防范疾病的复发需要继续治疗,因为病毒可能进入蛰伏期与人体长期共存。目前医学上还缺少证明病患康复的生物标记物。Christoph Lange科研组从2015年开始相关研究,目前已经通过血液样本检测确定了人体22种与结核疾病相关的mRNA信息,有助于未来界定病患是否恢复健康从而缩短治疗期。在德国,结核病的治疗费用每天约为100欧元。科研组正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发以此为基础的检测平台,如果项目成功则能大大降低治疗成本,这也将成为精密医学的里程碑。

  在新药研发上,莱布尼茨天然产物研究与感染生物学研究所(Hans Knöll Institute)已经开发了名为BTZ 043的新物质来应对病菌越来越强的抗药性,目前药物处于临床二期验证阶段。此外,DZIF在欧洲赞助对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研发,参与的UNITE4TB(Academia and industry united innovation and treatment for tuberculosis)治疗结核病创新联盟将在未来几年测试10种新药。(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dzif.de/de/die-uhr-tickt-pro-minute-sterben-drei-menschen-tuberkulose

  

德国联邦材料测试研究所世界首次认证测定荧光量子效率的标准物

  德国联邦材料测试研究所(BAM)是隶属德联邦经济能源部的官方研究机构,负责保障化工领域的安全性。据3月31日BAM消息,该所世界首次认证了测定荧光量子效率的系列标准物。

  荧光物质已经广泛应用于纸币防伪码、等离子屏幕乃至医学诊断等领域,其中为了检测检验荧光物质长时间强烈发光的特性,相关企业亟需能够可靠表征的参照物。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2014年就曾呼吁为可靠检测物质的荧光特性开发对应的标准物。德国联邦材料测试研究所在荧光标准和测量荧光量子效率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此次由该所Jutta Pauli为首的研究团队开发和认证可见光全光谱标准物(12种),可用于未来相关企业对新型荧光物质和其测量技术进行可靠和可比较的表征。BAM网店(https://www.webshop.bam.de)目前已可提供上述标准物质。(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bam.de/Content/DE/Pressemitteilungen/2021/AnalyticalSciences/2021-03-31-fluoreszenz-referenzmaterialien.html

  

2021年度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研究奖颁发

  据德国研究联合会2021年3月15日消息:评奖专家委员会从131名申请者中评选出10位科学家作为2021年度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研究奖的获得者,其中女性科学家有4人,男性科学家有6人。荣获此项被誉为“德国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分别来自人文社会科学(2人)、自然科学(2人)、工程科学(2人)以及生命科学(4人),每位获奖者各得250万欧元奖金。颁奖仪式在德国研究联合会(DFG)主持下于3月15日下午在线举行,获奖者及德国联邦教研部部长卡尔利切克女士在线出席。

  在2021年度的评选中,马普学会旗下的免疫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所(位于弗莱堡市)的Dr. Asifa Akhtar教授(女)、天体物理研究所(位于慕尼黑市Garching县)的Dr. Volker Springel教授榜上有名。此外,亥姆霍茨研究中心联合会旗下药物研究所及萨兰大学(制药生物学方向)的Dr. Rolf Müller教授、德国宇航中心在上普法芬霍夫(Oberpfaffenhofen) 和不莱梅大学分部(地球系统建模方向)的Dr. Veronika Eyring教授(女)也获此殊荣。高校外获奖者

  其他获奖科学家分别是来自柏林洪堡大学(社会学方向)的Dr. Steffen Mau教授、艾伯哈特·卡尔斯·图宾根大学(古人类学方向)的Dr. Katerina Harvati-Papatheodorou教授(女)、奥格斯堡大学(信息技术方向)的Dr. Elisabeth André教授(女)、柏林工大(理论信息处理技术)的Dr. Giuseppe Caire教授、莱比锡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方向)的Dr. Nico Eisenhauer教授以及慕尼黑工大(免疫学方向)的Dr. Jürgen Ruland教授。

  获奖科学家可在未来七年内自由支配获得的奖金,主要用于改善研究条件、拓展研究领域以及培养优秀青年学者。

  莱布尼茨奖以德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命名,设立于1985年。次年起每年由德国研究联合会组织遴选后颁奖,是德国最重要的科研奖项,也是世界上奖金额度最高的科学奖之一。迄今共颁布了388个奖项,共有415名杰出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有8位德国科学家在获得该奖之后又获诺贝尔奖,最近一次是在2020年诺贝尔奖公布中1990年莱布尼兹研究奖获得者、马普学会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长莱因哈德·根泽尔教授(Prof. Dr. Reinhard Genzel)因黑洞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英、美科学家同获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晨浩)

  参考资料:

  https://www.dfg.de/gefoerderte_projekte/wissenschaftliche_preise/leibniz-preis/2021/springel/index.jsp

  

德国“最优能耗人工智能(AI)系统” 创新大赛揭晓

  2021年3月11日德国“节能AI系统”实验性创新大赛揭晓,一共有11个德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在竞争中胜出,德国联邦教研部部长Anja Karliczek向获胜的团队颁奖。

  这十一个团队在设计项目中找到AI系统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即可以运行AI算法(人工智能)的高性能电子硬件。其中一项最优能耗AI设计应用在医学上的系统,能从心电图(EKG)数据中以高精度和可靠性识别出心房颤动的临床情况,并以最节能的方式解决目标诊疗任务。

  按照规则,拥有最节能的AI系统团队成为竞赛的获胜者,高效的微电子技术(AI硬件)是促成这种计算密集型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尤其实在移动应用领域。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为此举办 “节能KI系统”试点创新竞赛,“节能AI系统”实验性创新大赛有利于智能解决方案的研究能够持续走向数字化,在德国创建更多的AI应用程序和专业能力,并开发出具有实现飞跃式创新潜力的方法。(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bmbf.de/de/preisverleihung-im-pilotinnovationswettbewerb-energieeffizientes-ki-system-13958.html

  

德国及欧盟碳边界调整体系及碳交易体系政策综述

  2021年3月,德国联邦经济能源部咨询委员会向该部提交了关于推动德国进一步参与欧盟“碳边界调整体系”(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建设的政策建议报告。建议报告把“碳边界调整体系”这一政策工具视为欧盟应对世界气候变化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基石”。

  而“欧盟碳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ing System,以下简称“碳交易”ETS)体系”则是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另一个“基石”,是欧盟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工具。该体系同时也是世界首个主要的、且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下文将就德国及其所在的欧盟推进上述两个气候变化政策的情况进行简要阐述与分析。

  一、政策背景

  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世界气候变化公约,比如:2005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2015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根据上述公约,世界各国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参与温室气体(碳)减排计划。欧美等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减排并开展绝对量化减排,同时还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提高减排目标,逐步实现绝对减排或者限排目标;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编制和通报反映它们特殊情况的关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的战略、计划和行动。根据德国联邦环境部的数据,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德国碳排放量自1990年以来逐年减少,2020年相比1990年已减少了40%,预计至2030年将比1990年减少55%,2050年可实现碳中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已承诺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指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抵消而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

  二、欧盟两个气候变化政策简述

  1. “欧盟碳交易体系”政策

  “欧盟碳交易体系”建于2005年,是全球首个国际排放交易体系。目前它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交易体系,占国际碳交易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欧盟碳交易体系”按“限额和交易”的原则运作。“欧盟碳交易体系”涵盖的厂房设施排放的某些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具有一个上限 。该上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排放总量因此得以降低。在该上限内, 企业购买或获得排放配额,并可以按需要在企业间进行排放配额的交易。同时也可以从世界各地的减排项目里限额购买国际信用额。限制排放配额的总量确保了配额的价值。每年年终,企业必须缴纳足够的配额以涵盖其所有的排放,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如果一家企业排放量减少,则可以储起剩余的配额以备未来之需,或将剩余配额向另一家缺乏配额的企业出售。

  欧盟碳交易体系运行15年以来,体系内各类设施的碳排放量已按预期降低。从欧盟整体来看,在碳交易体系的助力下,欧盟2020年实现了2005年《京都议定书》约定的相比1990年碳排放量减排20%的目标,实际减排24%。而根据2015年《巴黎协定》的约定,欧盟2030年要实现相比1990年碳排放量减排40%的目标。

  这些成效验证了通过“欧盟碳交易体系”进行碳价格和碳交易的可行性。碳交易带来了灵活的碳减排途径,并确保减排成本最低化。反过来,碳价格强劲将有助清洁低碳技术的投资。“欧盟碳交易体系”启发并推动了国际碳排放交易的发展。

  2. 欧盟“碳边界调整体系”

  在了解欧盟“碳边界调整体系”之前,我们先要了解“碳漏洞”(Carbon Leakage)。“碳漏洞”是指当生产从欧盟转移到其他减排目标较低的国家时,或者当欧盟产品被其它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更高的进口产品所取代时,就会发生“碳漏洞”。如果这种风险一直出现,全球的碳排放将不会减少,这也将阻碍致力于碳减排的各国为实现《巴黎协定》的全球气候目标所做的努力。

  为降低“碳漏洞”的负面风险,同时也为实现自身2050年达到“碳中和”并使其碳排放量相比1990年排放量降低50-55%的目标,欧盟于2020年提出了建设“碳边界调整体系”的建议。

  “碳边界调整体系”将被设计成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欧盟其他国际义务的政策工具,并用于解决“欧盟碳交易系统(ETS)”中的“碳漏洞”风险。首先,该措施将制定一套科学评估某一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消耗碳排放量的方法学。其次,通过这个方法学欧盟将评估指定领域的进口到欧盟的产品,确保其价格能更准确地反映其碳含量,并拟向不同碳排放量的进口产品征收不同幅度的碳税。最后,措施还将评估并确定涉及征税的不同产业领域(比如:最直接受影响的钢铁、水泥及石油等,以及间接受影响的基础化工、化肥、工业气体、制铝及造纸等)。目前据统计涉及50多个产业领域,而对于农业、畜牧、渔业产品等涉及较小。

  “碳边界调整体系”的实施目的在于消除了将碳排放量大的产品从欧洲转移到其它国家生产后再重新流入欧洲市场的可能。同时,该措施也通过调节市场需求供给价格间接促使减排目标较低或尚无减排义务的国家进一步升级相关产业的生产技术,减少碳排放。

  3. 德国推进实施上述气候变化政策的态度

  德国作为欧盟成员国也积极响应上述两个政策的实施,并在欧盟框架内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碳减排政策、参与欧盟的“碳交易体系”。而对于“碳边界调整体系”这一政策,近日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的咨询委员会专门就此向该部提交建议报告,建议德国进一步参与欧盟“碳边界调整体系”建设。该咨询委员会还建议德国积极推动欧盟建立国际“气候变化俱乐部”,吸纳更多的拥有碳减排意愿和目标的国际合作伙伴加入。咨询委员会主席、慕尼黑大学的施米特(Klaus Schmidt)教授在提交报告时说:“单边气候政策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另一位负责编制该报告、来自世界经济研究所(IfW,位于德国基尔 Kiel)的加布里尔(Gabriel Felbermayr)教授则警告说:“如果欧盟不能让足够多的国家参与以碳减排为目标的气候政策,这种机制就有可能引发新的贸易争端,并破坏欧盟现有气候政策的有效性”。

  报告还建议,德国可以推动欧盟以美国新总统拜登上任后重返《巴黎协议》为契机,与美国和其它主要贸易伙伴建立起一个国际“气候变化俱乐部”并商定相关贸易产品的最低碳排放价格。在这个俱乐部里,互相进口的产品在上述碳定价基础上免除额外的碳边界调整(相关进口产品的碳税)费用。而俱乐部内各国应对俱乐部以外的第三国实行共同的二氧化碳边界调整措施,征收相关进口产品的额外碳税。这也会吸引其它俱乐部外的国家有动力加入俱乐部。施米特教授说:“只要在能源领域没有比燃烧化石燃料更便宜的技术突破,那全球温室气体(碳)排放只能通过足够多的国家开展国际合作来实现减排。” 所以对于欧盟“碳边界调整体系”这种不是由所有涉及关键国家共同制定的气候政策,德国建议欧盟必须进一步通过建立国际“气候变化俱乐部”进行完善,以确定这项政策会加强还是削弱全球气候变化合作。 而一个成功的“碳边界调整机制”将使世界上其它国家逐步采用与欧盟相同的产品生产碳排放量。最终令世界各国不再需要通过这个机制来交纳碳税,从而共同实现碳减排。

  三、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及举措的启发

  针对上述德国及欧盟的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倾向,结合我国目前已签约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情况,有如下启发:

  1. 坚定贯彻我国中央政府近期(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9次会议)提出的力争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2. 为贯彻上述目标,提前谋划并调整改造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石化等)的生产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尽量采用或升级改造为碳排放量较少的技术,应对因欧美等国可能采取的“碳边界调整机制”向进口产品征收碳税的不利市场影响。

  比如:目前钢铁制造主要使用高炉、氧气炉和电弧炉等不同炉型。而炉型是影响钢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高炉和氧气炉每吨钢的碳排放量约为2公吨,电弧炉每吨钢的碳排放量约为1公吨。如果欧盟及美国对钢铁实施碳边界调整,高炉和氧气炉的钢铁进口产品将比电弧炉的钢铁产品被征收更高的进口碳税。

  3. 视实际技术和经济条件成熟与否,争取加入类似国际“气候变化俱乐部”的多边碳交易国际组织,自动免除“碳边界调整体系”对我国产品的碳税,从而实现我国出口产品更便捷的国际流通,促进对外经济和技术发展。同时,加入类似国际组织也免除了我国在碳减排过程中的“碳漏洞”。(李晨浩) 

  参考资料:

  1. 德国联邦经济能源部顾问委员会提交关于推动碳边界调整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https://www.bmwi.de/Redaktion/DE/Publikationen/Ministerium/Veroeffentlichung-Wissenschaftlicher-Beirat/gutachten-co2-grenzausgleich-pressemitteilung.pdf?__blob=publicationFile&v=6

  „Ein CO2-Grenzausgleich als Baustein eines Klimaclubs“(Das Gutachten von der Wissenschaftliche Beirat beim 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Energie (BMWi) am 22. März 2021)

  2. 德国1990年以来碳减排情况:

  https://www.umweltbundesamt.de/daten/klima/treibhausgas-emissionen-in-deutschland#emissionsentwicklung

  3.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https://ec.europa.eu/clima/policies/ets_zh

  4. 欧盟碳边界调整体系:

  https://ec.europa.eu/info/law/better-regulation/have-your-say/initiatives/12228-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

  5. 欧盟碳边界调整体系应与公正的能源交易系统结合成为强大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工具

  https://oecd-development-matters.org/2020/10/27/carbon-border-adjustment-a-powerful-tool-if-paired-with-a-just-energy-transition/

  6. 欧盟采取“碳边界调整体系”政策应对气候变化

  https://www.globalpolicywatch.com/2020/03/climate-change-the-eu-moves-toward-a-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

  

“发现错误4.0”系统

  工业4.0使生产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也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现在,一种“数字保镖”可以帮助更快地发现信息物理系统(CPS)中的错误。

  工业领域数字化进程蓬勃发展,也被称为工业4.0,具有许多优点:从之前通过辅助系统提高工作的安全性转变为如今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从而实现低成本定制生产。但其中有一个陷阱容易被人们忽略:如果技术无法平稳运行,上述优点也是难以做到的。

  快速发现问题的根源通常并不容易。使用数字化工业系统,想要排除故障就像在大海捞针一样。这正是尤里卡计划(EUREKA)“ Flex4Apps”项目存在的意义。来自德国和比利时的项目合作伙伴开发了一种解决方案,可用于监控和优化工业领域中的信息物理系统。

  在信息物理系统中,许多不同的设备和机器相互通信和交互,以便独立制定决策和执行任务。因此,它们容易出现各种不规则行为:这些可能是软件错误、硬件故障或网络攻击所导致。

  这正是“Flex4Apps”项目发挥作用的地方,可以将其想象为一个“看门人”。它被置于信息物理系统各个组件之前,并确保各组件正确完成所有操作。借助现代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实时地从传感器和机器人连续生成的数据中检测出不规则性。具有实用性的是,这一安全预防措施是技术中立且可扩展的。这意味着可以灵活添加来自不同制造商的各种组件,并将其包括在错误分析中。此外,“Flex4Apps”以可视化的方式显示数据,以便软件或硬件的提供者可以更好地定位问题,并因此更快地解决问题。为此,该项目团队在2020年被EUREKA-ITEA授予“卓越奖”。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使来自信息和电信技术领域企业的信息物理系统更加安全可靠。这不仅节省时间,还节省了开发和维护成本。将来,借助人工智能,信息物理系统可能会变得更加高效:演算法将进行自我学习如何解释和纠正被发现的错误。(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bmbf.de/de/finde-den-fehler-4-0-13974.html

  

德国增加对私人充电桩的资助

  自2020年11月24日起,联邦政府资助私人用户住宅建筑中购买和安装电动汽车专用充电桩,每个充电桩可获得900欧元的补助金。由于需求旺盛,原计划的2亿欧元的资助资金不断增加,总额现已达到4亿欧元。

  负责协调管理工作的国家充电基础设施控制中心(Nationale Leitstelle Ladeinfrastruktur)负责人约翰内斯·帕拉斯(Johannes Pallasch)表示:“我们对用于住宅充电基础设施的资助计划取得巨大成功感到高兴。我们欢迎为该计划加倍增加资金的决定。在家充电是“整体充电基础设施系统”的基石之一。居民区中的充电桩越多,社会将接受电动汽车越普及。”

  截止到2021年2月25日,已提交申请超过30万个充电点,相当于2.7亿欧元的资助额,每天平均提交2500份申请。

  资助对象可以是房主,也可以提供有需求申请的租户。有资格获得资助的充电桩要确保能输出功率11千瓦的电能;电力必须来自可再生能源;充电桩要接入电网中,从而确保任何时间充电稳定性。

  只有在提交申请批准后,才能购买充电桩,安装验证后,政府将支付900欧元的资助款。除了购买充电桩价格外,安装和联网的费用也属于资助费用范围。(孙国旺)

  参考资料:

  https://nationale-leitstelle.de/news/

  Förderprogramm für private Ladestationen wird um 100 Millionen Euro aufgestockt

  

第七届德国电动汽车专业大会举行

  2021年3月9日,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BMVI)组织的第七届电动汽车专业大会在柏林在线召开,约有2,000名与会者参会,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长安德烈亚斯·绍伊尔(Andreas Scheuer)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电动汽车在2020年,尤其是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在德国取得了非常积极的发展。尽管发生了新冠肺炎大流行,对整个汽车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2020年在德国总共注册了超过430,000辆新电动汽车,其中约21万辆为纯电动汽车。这意味着每七辆新登记的车辆就有一部电动(BEV)或电辅助驱动(PHEV)的汽车。(根据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Kraftfahrt-Budesamt)公布的数据:2020年德国全年注册新个人汽车PKW数量为290万辆)

  电动汽车专业大会汇集了德国市县政府,市政公司,公用事业,运输公司以及参与车队运营和车辆停放的管理公司,以通过沟通电动汽车实用技巧、技术解决方案和完善的技术支持、推动从BMVI的资助项目中产生的行动建议来支持德国各地无排放交通的发展。大会由NOW 有限公司组织,活动合作伙伴是汉诺威市、不伦史威克市、哥廷根市和沃尔夫斯堡市。

  绍伊尔部长在致词中呼吁通过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的资助框架进一步在德国各市县、企业中推广各种电动出行方案。同时,他指出在过去的5年中,大约有200多个方案被交通部选中并获得项目资助,其中一半以上已经实施完成。正如他所说,在德国各个市县中要进一步更换环境友好的交通工具(范围从公共交通巴士、街道清洁车或垃圾收集车以及可持续物流领域),而推广这些电动汽车需要更好的实施方案,联邦交通部希望进一步在这200个获得资助的实施方案基础上在全德国范围更广泛地支持更多的实施方案。

  会议承办方NOW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库尔特·克里斯托弗冯克诺布斯托夫(Kurt-Christoph von Knobelsdorff)表示:由德国联邦交通部支持推动的电池驱动汽车在德国已进入市场化阶段,从目前迅速增长的登记注册电动车数量就可以看出来。当前,进一步推动面向电动汽车应用的研发项目、支持电动汽车实施方案、市县公共交通车队电动汽车化以及将来把提供包括充电等基础设施的服务扩大商业化都是继续发展的方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电动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向简单、安全可靠和覆盖面广等方向努力。

  除此以外,德国未来进一步对电动汽车的推动计划还包括:

  呼吁在手工业和中小型企业中推广电池电动商务车,目前该领域约112项申请已被批准。

  德国各市县公共交通车队转换为清洁排放车队的资助费用达将近3000万欧元。

  关于车辆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另一批研发项目将持续到2021年3月结束,此前结束的一批研发项目反响积极,申请数超过立项数多倍。电动汽车在过去五年中的预算计划投入包括了BMVI支持的1,000多个研发项目以及通过这些项目把超过18,000辆汽车和约8,000个基础设施单元提供给电动汽车车队使用。

  关于下一步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在Now有限公司的运营框架下,德国计划到2023年建成包括1000个地点的公共快速充电网络,到2021年底建成约50000个快速及普通充电网点。此外,德国还将加速建设私人充电设施并完善相关的财政支持举措和法律管理制度。总之,德国电动汽车用户将来要能方便地找到充电桩并进行安全可靠地充电,然后还能便捷地付款。(李晨浩)

  参考资料:

  https://www.now-gmbh.de/aktuelles/pressemitteilungen/elektromobilitaet-gemeinsam-gestalten-7-fachkonferenz-elektromobilitaet-vor-ort-des-bmvi/

  

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发布德高校创业情况

  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Stifterverband)近日发布“创业雷达2020”,这是该联合会第五次对德国高校创业、资助情况进行调研和比较,强调高校对德国创新的意义,揭示在营造高校创业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创业雷达项目由德国联邦经济能源部和MARGA和KURT MÖLLGAARD(科学促进)基金会资助,科学基金联合会具体实施,自2012年首次报告以来,不定期开展了5次调研。

  创业在德国被认为是高校将科学、创新成果转移向社会的重要机制之一。此次创业雷达的调研对象为2019年间60%的德国高校,这些高校覆盖了五分之四在德大学生。

  在总体数据上,2019年共有高校创业项目7648件,注册的创业企业为2176家,每万名学生中有10.5人开展了创业,创业发生的知识转移为984件(其中186件涉及知识产权如专利)。与2012年初次调研相比,如今创业资助已经成为德国众多高校明确的目标,制度性基石大大增加,在很多地方支持的措施也更加专业,相关证明数据包括:高校创业企业首次超过2000家;为有志开展创业人员服务的全时人工近700人;高校开展了近7500场创业相关活动,参与人数超过20万。

  在国家资助方面,通过EXIST-Potentiale计划,2019年德国有142家高校获得联邦经济部1.5亿欧元的创业资助款项。

  在促进创业具体高校排名上,慕尼黑工业大学在综合性大校中排名最高,阿伦应用技术大学在中等高校中排名最高,莱比锡商管研究生学院在小型高校中得分最高。

  目前还不清楚新冠疫情以及已启动的新资助方案对大学创业发生的影响,相关研究将发布在下一期的“创新雷达2022”。(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gruendungsradar.de/

  

德国科研人员发表对冠状病毒复制、转录复合体的新认知

  近日,德国莱布尼茨实验病毒学研究所(海因里希-佩特研究所,HPI)科研人员通过质谱法对冠状病毒复制复合体和转录复合体(RTC)进一步进行表征。研究重点是nsp7和nsp8两种调节蛋白,以及它们在各种α和β冠状病毒中不同的复合体。这两种非结构新冠病毒蛋白在复制和转录复合体中与RNA聚合酶以及其他酶发生相互作用,并对其调节。nsp7+8复合体在不同新冠病毒的结构可塑性仍在讨论中。HPI研究所研究人员对7种α和β属冠状病毒(包括新冠病毒)中的nsp7+8复合体进行了研究,将研究结果——nsp7和nsp8复合体的化学计量(Stöchiometrie)特征和拓扑(Topologie)特征——发表在知名杂志《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冠状病毒的nsp7+8复合体可以分为3类,可以是异三聚体(Heterotrimere)、异四聚体(Heterotetramere)或者两者结合,显示了不同的拓扑。同时观察到,在高蛋白质浓度下,新冠病毒的nsp7+8主要为异四聚体。论文第一作者Boris Krichel博士表示,“借助我们的数据和序列、结构分析,可以建立解释不同nsp7+8结构组成的模型。这有助于在冠状病毒转录复合体中更好的理解nsp7和nsp8的功能、定位”。该项研究是HPI科研人员与德国吉森大学、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European XFEL)、汉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单位合作下开展。(周顺杰)

  

花粉传播提升新冠病毒感染风险

  近日,由德国慕尼黑工大和慕尼黑亥姆霍兹中心(德意志健康和环境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课题组研究发现,花粉传播能提高新冠病毒的感染几率。该项结果是通过大规模调查得出,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2020年北半球春季新冠病毒的爆发和花粉传播时间重合,该国际研究团队由此开展了大规模调查:科学家希望查找空气中花粉浓度和新冠感染数量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包括:

  作为环境影响因素,花粉对感染率有相当大的影响。

  研究中,将空气中花粉浓度、气象条件、感染数量等新冠感染率(或新冠检测中阳性总数)的变量每日进行观察。在研究中,科学家还考虑了人口密度和封锁效应等因素。最后154名参与的科研人员分析了5大洲31个国家130个站点的花粉数据。课题组指出,空气中花粉可以解释平均44%的感染率方差(统计概念),空气湿度和温度也发挥了影响。没有封锁措施的区域,当花粉浓度每立方米提高100,则感染率增加4%。在试验期间,德国某些城市每天的花粉浓度最高可以达到500每立方米,导致感染率提高了约20%。相同浓度下,实施封锁措施地方的感染率仅为未封锁地区的一半。

  传播的花粉降低了人体防御能力

  原因在于花粉传播降低了人体对呼吸道病毒的防御,表现为感冒或流涕。当病毒(包括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受入侵的细胞产生信号蛋白,引发抗病毒干扰素和炎症反应。同时吸入花粉和病毒会使产生的抗病毒干扰素减少,同时影响有益的炎症反应。对于花粉是否过敏,不影响相关结果。

  科研人员表示,要警惕春季花粉传播期对疫情的不利影响,建议佩戴口罩防范花粉和病毒。(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tum.de/die-tum/aktuelles/covid-19/artikel/article/36478/

  

德国科研人员发现2种新冠病毒抑制剂

  3月3日消息,德国波恩大学一个药剂师研究团队于近期发现了2种能够抑制新冠病毒SARS-CoV-2繁殖的活性成分家族。候选药物显示能够关闭病毒的关键酶,即所谓主要蛋白酶。该研究基于实验室试验,药物研发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杂志。

  波恩大学药物研究所教授Christa E. Müller表示,“主要蛋白酶是新冠药物研发极具希望的起始点”,“如果能够阻止这种酶,就能够阻止病毒在人体细胞内的繁殖”。医药化学家根据主要蛋白酶的结构和病毒繁殖机理设计了大量潜在的抑制剂。该校此类抑制剂研究小组的负责人Michael Gütschow教授表示,“有效抑制剂的条件是,抑制剂能够与主要蛋白酶结合的足够牢固,并能阻断其活性中心”。

  在试验方法上,科研人员为高通量测试开发了新的荧光测试系统,通过添加一种基质(Substrat),如果蛋白酶分解催化耦合,则会发出可测荧光;反之,如果抑制了蛋白酶的活性则不会发出荧光。

  在筛选出两种极具前途的活性成分组后,科研人员合成了新的化合物,使之可以向口香糖一样粘合在(病毒)主要蛋白酶上,并阻断关键的催化中心。部分新化合物还能发挥额外作用,能够抑制帮助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人体自身的酶。

  除牵头单位波恩大学外,维尔茨堡大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所也参与了该项研究。(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uni-bonn.de/neues/054-2021

  

德国蛋白质组学技术快速识别新冠疾病生物标记物

  近日,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与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进一步开发质谱技术,可在几分钟内对样品中上千种蛋白质进行检测。应用潜力上,以检测新冠疾病患者血浆为例,新技术已经测定了11种至今未知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标记了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研究结果发表在专业期刊《自然-生物技术》。

  人体内活跃着上千种不同的蛋白质,外界刺激如病菌或药物会对蛋白质的活性造成影响。因此细胞、组织或血液中的蛋白质构成,即蛋白质组能帮助科研人员进一步了解疾病,帮助诊疗。为获取这种所谓的“蛋白质指纹”,科学家采用的是耗时且成本高昂的质谱法。柏林夏里特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Markus Ralser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开发了新的“Scanning SWATH”质谱技术,检测过程更快也更经济,每天可检测上百个样品。原理上,科学家首先改变了质谱仪中的电场,生成极其复杂的数据;再通过新开发的基于神经网络的计算机算法从数据中提取所需的生物学信息。该技术帮助科学家同时确定样本中上千种蛋白质,并成倍节省检测时间,检测结果也更加精确。

  该技术的应用场景广阔,从基础研究到大规模寻找有效药物,以及鉴定可评估病患个体风险的生物标记物。后者在进行新冠疾病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夏里特医院30名不同严重程度的新冠患者的血浆,并与15名健康人的蛋白质类型进行比对。通过检测,科学家发现了54种(根据这些蛋白质的浓度)可以显示新冠疾病严重程度的蛋白质,其中43种在早期可以测定会发生严重新冠疾病。11种为此前未知的蛋白质,未知蛋白质多数是免疫系统对病毒产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会提高血液凝结的趋势。该技术如应用于疾病诊断可更有效检测新冠疾病的进程。

  Ralser教授认为,对血液进行质谱检测未来会成为常规血象检测(血细胞计数)的有益补充,“蛋白质组检测的成本也小于全血细胞计数”,该(蛋白质组)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如疾病早期发现等。(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charite.de/service/pressemitteilung/artikel/detail/protein_fingerabdruck_in_minuten/

  

德国CureVac疫苗面临的审批困境与希望

  新冠病毒变异正推动德国第三波新冠浪潮,这也给疫苗开发带来了困难,欧洲药品管理局( EMA)要求正在进行审批的疫苗开发商“CureVac”提供其疫苗对新冠变异病毒防护功效方面的准确数据。根据CureVac公司最近的公告,目前一切都按计划进行,今年夏天可以对第一批患者接种CureVac疫苗,届时其研发的新冠疫苗“CvnCoV”可以在大型数据库中显示疫苗如何有效抵抗病毒变异。CureVac公司还宣布,本周其疫苗首次获得实验室阶段的成功:最新的小鼠实验研究表明,CVnCoV可以有效防御南非变异病毒。

  1. CureVac 疫苗处在“滚动批准过程”

  CureVac作为德国充满希望开发出新冠疫苗的公司,德国政府向CureVac投资了上亿欧元资金帮助其新冠疫苗的研发。CureVac在德国国内以及英美等竞争对手已经推出了疫苗并已经进行了上亿次的疫苗接种,CureVac疫苗仍在审批当中,根据该公司近期的公告,CureVac的新冠正在取得良好进展,与审批相关的第2b期及第3期的试验已经在36000名来自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受试者身上进行,已经在与欧洲审批机构EMA进行滚动审批流程,打算在今年第二季度提交最终数据包。

  作为“mRNA“技术的发明者和先驱CureVac在长期新冠疫苗开发竞争中如何失去优势,由领跑者变成迟到者,对此德国医学药物委员会主席Wolf-Dieter Ludwig认为,在疫苗开发之初,CureVac在管理方面的定位并不理想,来自德国国内的疫苗开发竞争对手BioNTech可以更好地应对出现的疫苗上市预期压力, BioNTech从一开始(2020年4月)选择与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合作并从中受益,而CureVac直到2021年一月份才与药业巨头拜耳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拜耳药业巨头在研究和批准过程中为CureVac提供支持,而与欧盟监管机构的合作方面是CureVac短板。

  2. EMA审批新规对CureVac疫苗的影响

  由于新冠病毒变异,欧洲药品管理局调整了新冠疫苗审批要求时候,拜耳与审批相关的先前经验为CureVac带来回报。因为有了新冠变异病毒突变,大流行病也发生了变化,传染性更强的突变病毒更为危险,欧洲药品管理局同时调整了对疫苗批准的要求。根据德国电视一台援引欧洲药品管理局的书面声明,该机构已要求所有疫苗开发人员调查他们的疫苗是否可以提供针对新病毒变体的保护。药物委员会主席路德维希认为这对CureVac增加了一个审批上的要求,对疫苗抗击变异病毒保护能力的增加这意味着CureVac必须提高有效性,与已经批准的疫苗制造者来说CureVac面临更严格要求。实际上,EMA的决定意味着CureVac必须收集更多的数据。临床试验期间发生的任何新冠疾病都必须仔细检查,并对病毒进行测序。 CureVac公司宣布:“要评估我们的研究并评估疫苗的有效性,我们需要针对每种病毒类型进行一定数量的感染模拟,以达到统计上相关的数量级。为此,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是不同变种病毒进行不同处理,这就是我们进行测序的原因。” CureVac疫苗研究负责人Peter Kremsner宣称对病原体进行测序由此带来疫苗开发周期的拖长不是 CureVac的研发方面的不顺,而是因为目前市面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已批准疫苗,已经被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数不断增加,CureVac疫苗能得到的潜在的受试对象越来越少。(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curevac.com/2021/03/23/curevacs-covid-19-impfstoffkandidat-cvncov-zeigt-in-praeklinischer-challenge-studie-schutzwirkung-gegen-virusvariante-b-1-351-suedafrika-variante-von-sars-cov-2/

  https://www.tagesschau.de/wirtschaft/unternehmen/curevac-update-impfstoff-corona-101.html

  

德国疾控中心RKI发布新冠变异病毒在德国最新传播数据

  为了快速了解在德国新冠变异病毒在德国传播情况,德国疾控机构RKI在第8周(2月22.-28日)期间对新冠检测中呈阳性样品进行了单独变异病毒检测。

  分布在德国不同地方五个实验室小组(Amedes,LADR,Limbach,Sonic Healthcare,Synlab)共26个实验室进行了475,174例新冠PCR测试,其中34,103为阳性(阳性率为7.2%),对阳性样品抽取了来自德国不同地域的26,260例进行了新冠变异“点突变分析”(N501Y,E484K,K417N和delH69 / V70),其中有效评估样本为24,707个(无效样品通常是由于初始样品中的病毒载量不足)。在这24,707个样品中有11,401个中检测到英国变异病毒B.1.1.7(46.1%)变异病毒,248个南非变异病毒B.1.351((1.0%)变异病毒,298个N501Y变异病毒(其中仅仅检测巴西变异变异毒株,样品中还可能还有其他变异病毒),变异病毒占阳性样品比例为48.4%。

  可以评估德国的当前状况,迄今为止的数据和分析表明,最近几周B.1.1.7变异病毒的比例已显着增加,第5周为18%,第6周为22%,第7周为26%,本周已经超过40%,最近几周来自其他欧洲国家情况一样,预计病毒变种B.1.1.7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加到50%以上,B.1.1.7将成为德国最常见的新冠变异病毒。(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rki.de/DE/Content/InfAZ/N/Neuartiges_Coronavirus/DESH/Bericht_VOC_2021-03-03.pdf?__blob=publicationFile

  

全球暂停阿斯利康疫苗接种情况及德国应对办法

  一、阿斯利康疫苗在欧洲及全球暂停接种情况

  目前阿斯利康疫苗在欧洲有20个国家被停止接种,包括荷兰、保加利亚、丹麦、德国、法国、爱尔兰、冰岛、意大利、拉脱维亚、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塞浦路斯、立陶宛等国家宣布暂停使用阿斯利康疫苗接种,主要欧洲国家中只有英国和奥地利尚继续保持对阿斯利康疫苗的信任。在欧洲之外,印尼宣布推迟接种阿斯利康疫苗,目前,仅有加拿大仍公开支持阿斯利康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3月17日发表声明,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血栓与阿斯利康疫苗有关。英国的医疗监管机构表示,注射阿斯利康疫苗是安全的,欧盟和英国约有1700万人接种阿斯利康第一剂疫苗,截至3月15日止,报告的血栓病例不到40例,未超过正常情况下的预期。欧盟药品管理局(EMA)负责人埃默·库克(Emer Cooke)3月16日表示,EMA仍然深信阿斯利康疫苗在预防新冠方面的益处胜过与之相关的副作用产生的住院和死亡风险,到目前为止,欧盟当局没有证据表明阿斯利康新冠疫苗会导致血栓,发生的病例不高于一般人群病例,该疫苗的利益大于风险。

  德国联邦卫生部3月16日宣布,基于德国疫苗审批机构保罗-埃里希(PEI)的建议暂停阿斯利康疫苗接种,同时强调该决定不是基于政治而是在疫苗运动中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对公民可能受损负特殊的责任而作出的决定。德国疫苗审批机构保罗-埃尔利希研究所称,截至3月11日,德国一共登记了11起血栓案例,其中4人死亡,这些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对这些数据仍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二、德国阿斯利康新冠延缓接种疫苗引起后续的问题

  1、如何处置阿斯利康疫苗浪费问题

  据科赫研究所(RKI)发布的数据,截至3月15日,德国已有160万人接种了阿斯利康疫苗,尚存140万剂。目前德国共获得12,495,345剂新冠疫苗,其中有3,062,400剂来自阿斯利康,但阿斯利康疫苗仅有54%的剂量被使用。如果阿斯利康疫苗被彻底停用,将会浪费140万阿斯利康疫苗,算上预计在4月4日前交付的2,150,400剂阿斯利康疫苗,德国将有350万剂疫苗积压浪费。

  2.处置阿斯利康疫苗三种可能的应对办法

  目前有三种处置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继续使用阿斯利康疫苗,德国联邦卫生部在3月17日表示,会遵循欧洲药品管理局的建议,欧洲药管局(EMA)在18日大概率不会叫停阿斯利康疫苗,这意味着德国会继续使用阿斯利康疫苗,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问题是,一旦重新出现疫苗接种后的死亡病例,保罗-埃里希研究所不得不再次建议停用疫苗,从而造成决策反复无常;第二种办法是限制阿斯利康疫苗使用范围。鉴于已查明打疫苗后产生血栓患者主要为20至50岁的女性,这部分人可能被排除在阿斯利康疫苗接种的范围之外,或者在接种前对他们就接种风险进行相应的警告。德国疫苗常设接种委员会(Stiko)的负责人托马斯·默滕斯(Thomas Mertens)表示,该委员会可能会根据今天欧洲药物管理局的决定而对疫苗接种建议作出调整。只要确定疾病和疫苗之间确实存在因果联系,那么未来可能会对一部分群体进行接种限制或者警告;第三种办法是停用阿斯利康疫苗,虽然欧盟停用疫苗决定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一旦真的停用,那么一方面德国的疫苗接种进度将会进一步推迟,同时造成另外一个重要遗留问题是已经接种了第一剂阿斯利康疫苗的人如何接打第二针。德国目前为止已经有至少160万人接种了第一剂阿斯利康疫苗。德国目前只有217人完成了两剂阿斯利康疫苗的注射。德国疫苗常设接种委员会已经发出过建议,不要混合使用疫苗。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的官网上也说明,不建议接种两种不同的疫苗。针对混合接种的安全性,英国专家几个月前开启了一项研究,但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结果。一旦阿斯利康疫苗被长期停用,已接种的人该怎么办,目前尚无定论,专家们正在就此进行讨论。(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bundesgesundheitsministerium.de/coronavirus/faq-covid-19-impfung/faq-impfung-astrazeneca.html

  https://www.n-tv.de/mediathek/videos/panorama/Astrazeneca-koennte-bestimmte-Gruppen-gefaehrden-article22433324.html

  https://www.spiegel.de/gesundheit/paul-ehrlich-institut-wie-die-behoerde-ueber-impfstoffe-entscheidet-a-bc9d0094-7e20-4b21-9ba0-e204bded5e0d

  

睡眠不足会增加感染新冠的风险

  新冠大流行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了特殊挑战:许多医生和护士每天都与被感染的病人接触,必须应付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身的卫生防护。早前已有研究表明,参与新冠患者护理的医务人员自身罹患该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最大的危险因素是与该病毒反复接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Hyunju Kim领导的团队研究发现,缺乏睡眠和工作压力大也会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2020年7至9月,研究人员对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美国的2844名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包括他们的工作条件、睡眠习惯和健康状况,所有受访者均与新冠患者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其中568人报告自己曾感染新冠病毒。

  在对这568名受访者进一步调查后发现,他们晚上的睡眠时间相对更少,日间有更多的午睡需求,有一个或多个睡眠问题,同时不少人每月至少会感到一次工作倦怠。为了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研究团队调查的睡眠时间、睡眠问题以及工作倦怠感并不仅针对新冠大流行期间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参考了受访者上一年的情况。这些受访者夜间的平均睡眠时间为六到七小时。

  研究人员根据调查数据发现,每增加一小时的夜间睡眠,新冠患病风险就会降低12%。另一方面,那些声称自己经常难以入睡并保持睡眠状态,需要服用安眠药的人,患病风险比没有睡眠问题的人高88%。

  白天午睡所带来的影响目前还不明确:在法国和美国,日间有午睡习惯的医务工作者感染新冠的风险略有增加。而在西班牙,情况则相反。研究人员说:“在白天小睡的习惯可能也是一种文化差异。在某些国家,可能是压力和睡眠不足的标志,而在其他国家,这是一种传统,例如西班牙的午睡。”

  工作压力会导致患病风险增加,病情更严重,病程更长。与那些没有工作倦怠感的人相比,那些每天经历这种倦怠的人感染新冠的可能性要高两倍。受访者表示,他们感染后的症状更为严重,同时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无论这些受访的医务工作者与新冠病患接触的频率如何,研究结果均适用。同时也需指出,调查仅记录了受访者的自我评估,因此可能受到记忆失真的影响。

  Kim及其团队解释说:“早前的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疾病,因为工作压力会影响免疫系统并改变皮质醇水平。以前,睡眠不足也是导致诸如流感和普通感冒等传染病的危险因素,但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一种假设是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碍会提高导致炎症发生的淋巴因子和组胺水平,从而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新发现也可能适用于其他生活状况和职业的人,慢性压力会损害免疫系统,这点对于新冠也是显而易见的。(桂潇璐)

  参考资料:

  Hyunju Kim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ore, USA) et al., 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 doi: 10.1136/bmjnph-2021-000228

  https://www.wissenschaft.de/gesundheit-medizin/schlafmangel-erhoeht-covid-19-risiko/

  

献血者SARS-CoV-2病毒抗体的血清学测试(SeBluCo研究)

  研究背景

  记录已经与SARS-CoV-2新冠病毒接触过的人口比例对于评估德国进一步的疫情发展趋势和制定民防措施非常重要。在SeBluCo研究中,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与13个献血服务机构和两家病毒学研究所合作,自2020年4月开始每14天检查一次来自德国28个地区大约5,000个献血者的样本,以确定是否存在SARS-CoV-2病毒抗体(血清阳性)。

  目前的研究情况与研究结果

  到目前为止,此项研究已检查了93,488个样本。现在可以估算出被检查人群随时间推移的感染率的发展情况:根据德国传染病防治法(IfSG)向卫生部报告的疫情数据曲线,与血清阳性率的波动是相吻合的。血清阳性率经历了第一波上升后,整个夏季保持稳定。自2020年11月以来,血清阳性率明显上升,今年3月份达到最高峰,为7.8%。应当指出,在感染后不超过3-4周就可以检测到特异性抗体。因此,与活跃感染相比,血清阳性率的检测结果具有延迟性。

  该研究暂未记录针对SARS-CoV-2病毒的疫苗。但是,根据实验室分析结果,可以对检测到的抗体中哪些可能是由于接种疫苗所产生的进行分类。今年1月到3月,参与此项研究的献血者中疑似接种疫苗的比例有所增加,在3月的前两周中,这一比例略高于3%,主要来自于(接种疫苗的)医护工作者,他们的献血意愿很高。

  感染如何按性别,年龄和居住地传播?

  ▪男女之间的血清阳性率在统计学上没有显着差异。

  ▪血清阳性率的年龄分布存在差异:年轻献血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上的人群。

  ▪研究结果显示,弗莱堡、巴伐利亚西北部、巴伐利亚东南部和德累斯顿地区的血清阳性患者比例最高。

  研究结果对于新冠大流行进一步发展的意义

  由于在所检查的样本中具有SARS-CoV-2病毒抗体的比例仍然较低,因此,在当前日新增病例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仍有很大一部分人仍可能被感染。

  献血者支持监测

  献血者是18岁至72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随机选择血液样本,并进行匿名检查。记录献血者的出生年份,性别和居住地区。该研究将继续每14天在德国范围内对献血者进行一次检测,直到今年4月底。

  研究合作伙伴

  DRK西部献血服务站

  马格德堡大学输血医学和免疫血液学研究所

  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免疫学和输血医学研究所

  吉森大学和马尔堡大学输血医学和血液治疗中心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大学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

  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

  埃森大学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

  Haema AG

  巴伐利亚红十字会献血服务站

  巴登-符腾堡-黑森州献血服务站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心脏和糖尿病中心巴特奥因豪森实验室和输血医学研究所

  NSTOB献血服务站

  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输血医学与基因治疗研究所

  冠状病毒国家咨询实验室-柏林Charité病毒学研究所

  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医学病毒学研究所(桂潇璐)

  参考资料:

  https://www.rki.de/DE/Content/InfAZ/N/Neuartiges_Coronavirus/Projekte_RKI/SeBluCo_Zwischenbericht.html

  

目前经欧盟批准在德国使用的4种新冠疫苗的比较

  根据RTL电视台官网3月12日报道,目前经欧盟批准在德国使用的4种新冠疫苗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开始后数月,人们盼望已久的新冠疫苗终于在去年11月出现了,虽然这也是在多家制药企业的多重同步努力下取得的结果。

  在欧盟委员会首先向BioNTech公司和Moderna公司的新冠疫苗发出了的最初批准之后,2021年1月底欧委会又向瑞典 - 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的新冠疫苗开启了绿灯。而2021年3月中旬还将有第四新冠疫苗获得欧盟委员会的批准,它的特点是:强生公司的新冠疫苗是唯一一个只需要注射一针就能产生预防效果的疫苗。这些新冠疫苗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下文将简单阐述。

  1. Biontech/Pfizer(辉瑞)公司疫苗: BNT162b2

  疫苗类型:mRNA疫苗。“ m”代表信使(英文messenger),“ RNA”代表核糖核酸(英文Ribonucleic acid)。mRNA是Covid-19病原体成分的构建引导物,并借助微小的脂肪微小滴粒进入人体细胞。然后它们产生病毒蛋白质,并使人体针对该病毒蛋白质产生免疫反应。

  预防效果:95%。但人们尚不清楚疫苗的保护期能持续多长时间,以及被接种者是否仍可以将病毒传播下去。来自以色列和英国的研究表明,Biontech疫苗中的有效成分至少可以显著减少被病毒感染。

  接种时间间隔:两剂疫苗间隔约三周。

  接种对象:Biontech / Pfizer疫苗适用于16岁及以上的人群。

  副作用: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副作用可能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疲倦,头痛,肌肉痛和发冷,关节痛,发抖以及注射部位发热和肿胀。

  每剂费用:约12欧元

  冷却贮藏条件:必须在零下70度的温度下运输和存储。但是,根据两家公司的最新信息,即使在摄氏负25到负15摄氏度下,它也能保持稳定两周有效。

  对风险人群的影响:在所有年龄段和其他人口统计学不同的人群均表现良好。 65岁以上人群的效率为94%。

  德国获得的疫苗数量:截至目前德国将从欧盟接收至少6410万剂,以及后续额外3000万剂选购权。

  小结:疫苗具有非常高的有效率。

  不过疫苗必须存放在零下70度的地方。但是,辉瑞公司强调说,该公司在疫苗的冷藏存储和运输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已经拥有相应的全球基础设施可以满足相应要求。但关于针对严重疾病的防护以及阻止接种者的病原体进一步传播能力方面的问题仍未得到解答。

  2. Moderna(莫德纳)公司疫苗: mRNA-1273

  疫苗类型:mRNA疫苗

  预防效果:94%。尚不清楚疫苗的保护期能持续多长时间,以及被接种者是否仍可以将病毒传播下去。

  接种时间间隔:两剂疫苗间隔约四个星期。

  接种对象:尽管该公司最近开始在12-17岁的儿童中测试其疫苗,但Moderna的疫苗专为18岁以上的人群设计。

  副作用:轻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严重的副作用。副作用可能是:注射部位疼痛,疲倦,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痛,发抖,恶心/呕吐,腋窝部位肿胀/压痛,注射部位发热和肿胀/发红。

  每剂费用:约18美元或15欧元

  冷却贮藏条件:在正常冰箱温度下可稳定30天。摄氏零下20度,最多可以储存六个月。

  对风险人群的影响:老年人的有效性略低于所述的94%。

  德国获得的疫苗数量:截至目前欧盟将从Moderna接收1.6亿剂,德国将获得5000万剂。

  小结:非常高的有效率。Moderna公司疫苗在具有的物流优势方面得分,因为它不需要像Biontech疫苗这样的苛刻冷藏条件。

  3. AstraZeneca(阿斯利康)公司疫苗:AZD1222 bzw. ChAdOx1

  疫苗类型:载体疫苗。有效成分是基于黑猩猩感冒病毒抗体的弱化版本。它含有表面蛋白的遗传物质,Sars-CoV-2病原体可以通过该物质与人细胞对接。对接的细胞也在这里构建引导并协助形成病毒蛋白质,然后人体对其产生免疫反应。

  预防效果:在第一期研究中,该剂在第二剂14天后显示出约70%的有效性。在新一期研究中,在两次注射之间的间隔明显拉长(多于14天)之后,第二次疫苗接种后有效性达到82%。但尚不清楚疫苗的保护期能持续多长时间,以及被接种者是否仍会将病毒传播下去。

  接种时间间隔:两剂疫苗间隔至少四个星期。由于延迟第二针接种的效果更好,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等待长达十二周后接种第二针。

  接种对象: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向18岁以上的人群推荐该疫苗。目前,该疫苗的有效成分还在6至17岁的未成年人中进行测试。

  副作用:根据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研究显示,注射后身体疼痛,注射部位疼痛,疲劳,头痛,关节痛和身体发冷是最常见的副作用。但是,总的来说副作用很弱至中度,并在短时间内会消退。正如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在上周五(3月12日)列举的几起英国副作用病例(500万例中的41例)显示的,阿斯利康疫苗有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根据EMA要求,疫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清单应包括过敏和过敏性反应。

  每剂费用:1.78欧元

  冷却贮藏条件:可以在2至8度的冰箱温度下运输,并可以存放几个月。

  对风险人群的影响:由于最初关于对老年人有效性数据很少,因此德国疫苗接种常设委员会(STIKO)最初仅向65岁以下的人群推荐了阿斯利康疫苗。同时,来自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研究数据显示,即使注射了阿斯利康疫苗第一剂之后有效成分也可以将住院风险降低94%。同时,STIKO目前已调整了建议接种疫苗的年龄限制,不限于65岁以下了。

  德国获得的疫苗数量:截至目前德国将从欧盟获得5630万剂。

  小结:总体保护作用略低于Biontech / Pfizer和Moderna的两种mRNA疫苗。但是,阿斯利康公司的AZD1222疫苗具有一个主要优点:它具有耐高温且易于使用的特性。因此,它也可以在物流资源较少的国家使用,免除复杂的冷链运输和贮藏条件。另外,该疫苗比mRNA疫苗便宜得多。

  4. Johnson & Johnson (强生)公司疫苗: Ad26.COV2.S

  疫苗类型:载体疫苗。载体疫苗需要病毒作为基础,才能将信息运送到体内。就拿强生公司的新冠疫苗来说,它是一种无害的人类普通感冒病毒。它含有一种表面蛋白的遗传物质,利用该物质可以将Sars-CoV-2病原体与接种者的身体细胞对接。细胞构建引导并协助形成病毒蛋白质,让身体产生免疫反应。

  预防效果: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数据,强生疫苗可在接种28天后提供66%的保护,免于中度或重度Covid-19新冠肺炎患病。根据FDA的说法,接种疫苗的人在同期更将受到高达85%的保护,免受严重至危及生命的新冠肺炎患病侵害。

  接种时间间隔:只需要一剂疫苗。

  接种对象: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向18岁以上的人群推荐该疫苗。

  副作用: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注射部位的疼痛,疲劳,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发烧和发冷是最常见的副作用。

  每剂费用:约8.50美元或7欧元

  冷却贮藏条件:可以在2至8度的冰箱温度下运输,并可以存放几个月。

  对风险人群的影响:对免于因新冠肺炎的严重疾病住院治疗的有效率为85%,即使在老年人中也是如此。

  德国获得的疫苗数量:截至目前德国将从欧盟获得3670万剂。

  小结:虽然强生公司的疫苗总体保护作用比Biontech / Pfizer和Moderna的两种mRNA疫苗略低。但是,由于疫苗只需单剂量注射,存储方便和较低的价格,它也具有着决定性的优势。(李晨浩)

  参考资料:

  https://www.rtl.de/cms/biontech-moderna-astrazeneca-und-johnson-johnson-corona-impfstoffe-im-vergleich-4656281.html

  

德国新冠肺炎疫苗接种进展情况及与世界各国的比较

  截至3月8日,德国已有约五百万公民首次接种了新冠肺炎疫苗。下文简述了德国各个联邦州以及世界各地的疫苗接种率的进展情况。

  德国自2020年12月27日开始在萨克森·安哈尔特(Sachsen Anhalt)州为公民接种抗新冠病毒SARS-CoV-2的疫苗,与德国相比世界上其它国家已更早地开始接种新冠疫苗。据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在其网站(https://www.rki.de)上报道,到3月11日,已有517万德国公民获得了第一次疫苗接种。

  如下图(截至3月11日的数据)所示,在德国联邦各州之间相比较,不来梅市和萨兰德州的疫苗接种率排在前列,而勃兰登堡州排在最后。

  德国全国疫苗接种总量已超过700万剂(含第一针及第二针),根据疫苗的划分接种过程显示,第一次接种的比例逐渐下降,这有利于第二次接种。

  从观察下图德国每日注射疫苗的数量(截至3月11日)看出,疫苗接种的趋势是数量越来越大,目前至少每天有超过20万人获得接种。图中所见的“凹痕”是表示周末报告的数据(一般是较工作日数量偏少的)。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德国各州的疫苗接种率在实施过程中确有差异。不仅如此,各州还会按不同的顺序来实施疫苗接种,虽然这些顺序在疫苗接种委员会(STIKO)确定的优先次序中都是同一优先档次的。比如在一些联邦州,目前优先给养老保健院的居住者接种疫苗,但在另一些州却优先为从事保健职业的护理员接种疫苗。这也是德国各州疫苗接种率有差异的另一个因素。

  全球范围内比较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率(如下),各国疫苗接种率也极为不同。截至目前,塞舌尔已经超过了以色列在疫苗接种比较中排名第一。德国甚至没有进入前20名。下中的世界各国(仅部分排名前列国别及德国)疫苗接种率显示了一个国家的疫苗接种人数和居民量的比例。

  (李晨浩)

  参考资料:

  1.https://www.aerztezeitung.de/Politik/Deutschland-Bundeslaender-im-Vergleich-So-oft-wurde-bereits-gegen-COVID-19-geimpft-415936.html

  2.https://www.rki.de/DE/Content/InfAZ/N/Neuartiges_Coronavirus/Daten/Impfquotenmonitoring.html;jsessionid=420E568F46F459D13CDE00E1B54DAFE0.internet101?nn=13490888

  3.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vid-vaccinations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