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科技创新 > 德国科技创新简报
德国科技创新简报 总第38期
2021-02-02 20:06

驻德国使馆科技处 2021年第1期

本期主要内容

  科技创新战略、计划和举措

  1.德国政府开展2021年创新对话

  2.德国联邦教研部启动绿氢先导项目

  3.德国教研部推出“基于超导量子位的德国量子计算机” 联合研究项目

  4.德国启动“创新德国 未来计划”中的首个项目领域——量子技术

  双边合作

  5.中德召开科技合作联委会第25次会议

  研发前沿

  6.德国国家科学院发布基因数据库开放使用倡议

  7.德国高端科研奖——“莱布尼兹奖”2021年获奖者名单公布

  8.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日本设立第一家海外实验室

  9.量子技术进入应用市场

  行业和社会动态

  10.2020年TTCSP全球智库排名(德国)情况

  新冠疫情专栏

  11.德国联邦教研部推出新的COVID-19药物研发资助计划

  12.全球主要国家及德国对新冠疫苗技术专利保护权处置情况

  13.德国图宾根生物技术公司CureVac与拜耳药业签署新冠疫苗合作协议

  14.德国病毒学家德罗斯滕认为阻止变异病毒传播必须把握好“时间窗口”

  15.德国联邦政府公布新冠疫苗订购状况

  16.德国图宾根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致命弱点,为新冠药物的研发铺平道路

  17.德国联邦政府新冠疫苗接种问题解答

  

德国政府开展2021年创新对话

  1月20日,德国联邦政府的第五次创新对话如期举行。联邦政府高层与会人员有德国联邦总理默克尔、联邦财政部长朔尔茨、联邦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联邦卫生部长施潘、联邦教研部长卡利切克、总理府部长布劳恩。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提升和长期保持(德国)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弹性”,针对重点是德国的卫生部门和汽车工业。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卫生部门必须能够在危机情况下保障(德国人民医疗)供应安全,包括药品和医疗技术的供应。在这一方面,医疗体系的快速数字化能发挥重大作用,包括对必需品存储的智能设计。同时,数字基础设施在安全交换敏感健康数据方面能发挥核心作用。  在汽车行业的机构性变革中,必须要考虑防御风险的弹性措施。对此,与会者认为保障行业价值链的长期安全是关键。从弹性角度出发,理想情况是核心技术部件供应来源的多样化。相关例子包括,促进电池和微电子产品在欧洲的生产,通过循环经济方法,对诸如电池等回收,保障价值链中的稀缺原材料和实现对关键进口物资的独立性。

  此外,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弹性不等同于经济的自给自足,在众多领域要紧密欧洲和国际合作。本次会议中还讨论了由创新对话机制发起的两项创新政治举措的进展情况,分别是联邦跨越创新署和量子计算路线图。

  德国政府开展的创新对话(Innovationsdialog)是德联邦政府高层每年与经济、科学界代表的小范围会议,邀请嘉宾近20人;是为数不多的德国联邦总理参加的国家创新活动,由德国工程院(acatech)承办。本次来自科学、经济届人士共17人,包括诸如德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工程院院长、马普学会主席、弗劳恩霍夫协会主席、宝马公司董事会主席、德国宇航中心主席等知名人士。(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de/suche/fuenfter-innovationsdialog-in-der-19-legislaturperiode-resilienz-von-lieferketten-und-wertschoepfungsnetzwerken-1841406

  

德国联邦教研部启动绿氢先导项目

  德国联邦教研部网站报道,本周三(1月13日)教研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推出三项绿氢资助项目。联邦教研部认为这些项目是对德国实施国家氢战略的重要贡献。三个项目总资助金额约为7亿欧元,是教研部有史以来在能源转型领域规模最大的资助倡议。

  联邦教研部部长在宣布这些项目时指出:“我们的先导项目(Leitprojekt)表明,德国始终致力于发展氢经济。绿色氢是对气候友好的德国长期增长(所需)的关键原材料。”她把发展绿氢视为德国的世纪机遇。

  上述绿氢项目是创意竞赛的成果。教研部在2020年夏季以“德意志氢共和国”为主题,与来自科学和商业领域的合作伙伴一起征集大型工业项目的构想。活动收到了32个创意草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个项目。2020年底前一个独立的专家小组评估了先导项目的草案,并确定它们符合条件。这意味着从2021年春季开始的四年内,将有200多家合作伙伴在这些项目框架下开发未来的氢技术。

  发展绿氢对德国经济而言意味着巨大的价值创造潜力。生产、运输和使用绿色氢的技术可以为德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增值,并且有机会使今天污染最严重的领域:工业、运输和供热对环境更加友好。

  为了使绿氢能够尽快大范围使用,要求先导项目均消除了会阻碍成功实现高效氢经济的障碍。迄今为止,绿氢的价格还远高于化石替代品-对氢技术的发展仍在全速推进。教研部正通过这些先导项目推动相关技术发展。

  三个先导项目的主题分别为:

  项目“H2Giga”支持研究水电解槽的批量生产技术,使绿色氢的生产具有竞争力并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问题。

  项目“H2Mare”支持研究借助风力发电机直接生产氢气和氢衍生产品(甲烷、甲醇、氨、燃料)的技术,而无需直接在海上建立电网连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氢气生产成本。

  项目“TransHyDE”研发、测试短距离和中长距离氢运输的可能性,以便能够展示从生产到运输再到使用的高效氢经济模式。(陈南) 

  参考资料:

  BMBF bringt Wasserstoff-Leitprojekte auf den Weg. 13.01.2021, https://www.bmbf.de/de

  

德国教研部推出“基于超导量子位的德国量子计算机”联合研究项目

  量子计算机将有效地解决许多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制药行业复杂分子性能的测算以及任务/程序优化问题,包括汽车行业的制造过程优化以及金融领域计算优化问题。由德国卡尔斯鲁厄技术学院(KIT)主导的“基于超导量子位的德国量子计算机”联合项目最近获得德国教研部的立项,联邦教研部将为该项目提供1450万欧元的资助,其中300万欧元由KIT支配,该联合项目成员卡尔斯鲁厄技术学院外还包括纽伦堡大学、于利希研究中心、巴伐利亚科学院的瓦尔特·迈斯纳研究所、慕尼黑工业大学、英飞凌和弗赖堡弗劳恩霍夫应用固体物理学研究所。

   “基于超导量子位的德国量子计算机”( German Quantum Computer based on Superconducting Qubits,简称 GeQCoS) 联合项目旨在研究新型量子处理器,这种处理器将由多个超导量子比特经过组件改进而成,其基本原理是:量子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量子比特(简称Qqubit)在无电阻的超导电路中产生电流,电流几乎不受外部干扰,可以长时间保持其量子特性。

  项目重点是改进处理器组件,改进电子组件主要增强连通性,即提高各个量子位之间的连接数量,同时增加量子位质量,以便能快速有效地产生所需量子态。通过使用新型材料制造量子比特,期望能出现具备更好复制能力以及更高质量量子比特。为了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研究人员正在紧密合作研究替代组件,更改架构、耦合机制以及提高计算精度,这项技术在量子计算机领域中受到极大关注,IT人员尤其重视这一领域的进展,因为能大幅提高编程过程中的错误定位和缺陷识别,这当中存在大量(计算)任务,避免出现干扰位,保证量子位质量持久不受影响。将来通用量子计算机能自己提出大量的问题,不仅仅限于特殊的小问题,这种量子计算机可以比常规计算机快出指数级倍数的速度进行计算,硬件和软件都要进行根大幅改进,才有可能设计出建构测算现实问题的模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联合项目中将开发可扩展的组装程序,并促进优化芯片外壳的开发,量子处理器将在巴伐利亚州科学院瓦尔特·迈斯纳研究所的原型机上进行测试,获得相关的最新科技认识,同时会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来提高德国和欧洲的量子产业生态。项目所开发的量子处理器,将尽快为科技创新的第一批用户提供硬件和软件服务。(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kit.edu/kit/pi_2021_006_technologien-fur-leistungsfahigere-quantenrechner.php 

 

德国启动“创新德国 未来计划”中的首个项目领域——量子技术

  为摆脱新冠危机的后续影响,德国制定了一揽子刺激计划,其中近一半的资金, 合计超过600亿欧元流向教育、研究和创新等未来相关领域。1月6日,联邦教研部长卡利切克宣布启动未来计划(Zukunftspaket )中的首个项目领域——量子技术。卡里切克表示, 量子技术对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潜力,能促使德国在世界竞争中获得独立性,获得更多技术主权。此次从经济和未来计划启动的首笔支出合计约1200万欧元,用于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这笔支出是德国近年来对量子技术开展资助的延续,包括自2018年启动的“量子技术——从基础到市场”,2019年联邦教研部开展的旗舰项目“QuNET ”倡议计划(大型量子通信项目,涉及信息安全),2020年启动的量子计算战略计划。

  未来五年,联邦政府将从经济计划和未来计划中提供20亿欧元的巨额资金发展量子技术。通过量子计算路线图(Quantencomputing-Roadmap),联邦政府将与科学界、工业界共同开发实现未来计划的行动建议措施,并于今年1月开展的联邦创新对话中提出。联邦教研部的此次项目措施,有助于路线图的快速实施。(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bmbf.de/de/zukunftspaket-fuer-das-innovationsland-deutschland-11825.html  https://www.bmbf.de/de/karliczek-mit-quantentechnologien-zu-mehr-technologischer-souveraenitaet-13489.html  

  

中德召开科技合作联委会第25次会议

   2021年1月28日,中德两国召开科技合作联委会第25次会议。因新冠疫情影响,此次会议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与德国联邦教研部国际合作司司长苏珊•伯格共同主持会议,两国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21家单位代表与会。

   叶冬柏司长介绍了中国近年科技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回顾了中德两国科技交流情况和创新合作成果,特别提到新冠疫情期间,双方相关领域高级别专家多次举行视频会议,加强疫苗交流合作,相关企业共同进行疫苗、药物研发。叶司长希望双方科技创新在中德合作的引擎作用,继续发挥好联委会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作用,加强政策交流、战略规划沟通,增信释疑、凝聚共识;发挥政府磋商的引领作用,加强工作层面沟通,为两国政府间磋商做好准备工作,在气变、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学等领域寻找双方合作的结合点,携手应对全球挑战;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合作交往,扩宽合作渠道。德国苏珊•伯格司长对此表示赞同,同时介绍了德国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最新情况,希望继续深化同中国在气候保护在内多个领域的科技合作,并引入到今年两国政府间磋商中。

  会上两国科学院、科研机构代表以及科技管理部门官员分别做主题发言,介绍了相关领域合作进展情况和未来规划,双方共同祝愿尽早取得抗疫胜利,恢复科技合作常态化。(周顺杰)

  

德国国家科学院发布基因数据库开放使用倡议

  利奥波第那( Leopoldina)科学院是德国国家科学院,负责向德联邦政府提供科学咨询。2021年1月28日,该院发布公告,倡议科研人员可开放使用基因数据库。  遗传信息可以通过高通量方法快速解密,并在可公开访问的数字序列信息(DSI)数据库中获取。这些基因信息用于比较分析,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例如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抗生素研究中。当下,在执行《名古屋议定书》(全称为《关于遗传资源获取与公平平等分享使用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过程中,正在讨论如何平衡国际上使用数据带来的经济利益,议题包括了访问限制和有偿使用。

  利奥波第那国家科学院28日发布了特别立场文件“保持开放获取数字序列信息——多边利益共享和开放科学”,认为限制将极大损害相关研究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保障世界范围的自由研究,应当继续保持DSI数据库的可公开访问。新冠病毒大流行表明,序列信息交换在研究新型病原体中对科学进步发挥了重要贡献。此外,DSI数据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工具,可用于跟踪生态系统的变化。文件起草人之一,德国马普海洋微生物研究所Rudolf Amann教授表示,“信息的价值首先来自于能对不同数据进行比较,访问限制将与物种保护的目标以及科学开发的原则相悖”,同时相关限制还会对自然、药物研究(如抗生素)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专家们主张,在利用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利益时进行公平的平衡,强调获取序列信息进行研究不能受到(使用)费用的限制或者将研究经费用于利益平衡。目前由于近一半的序列信息缺少数据源,使情况更加复杂,科学界应当制定解决方案解决数据溯源问题。声明文件认为应当在《名古屋议定书》框架下进行利益共享设计,该设计既不能损害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不能破坏开放科学。德国国家科学院在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成员均为享誉全球的著名科学家,最近我国中科院高福院士当选2020年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leopoldina.org/en/press-1/press-releases/press-release/press/2768/

  

德国高端科研奖——“莱布尼兹奖”2021年获奖者名单公布

  

       2021年度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奖(以下简称莱布尼茨奖)近日正式公布,一共有1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四名女性科学家,六名男性科学家。在十位获奖者中,人文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学各有两位,另外4位获奖者来自生命科学领域。 获奖者有两位来自马普学会研究所,两位来自亥姆霍兹联合会研究中心(其中一个为德国航天航空中心),其他6位获奖者均来自德国不同的大学。 2021年莱布尼兹奖共有131位科学家被提名,最终选出10位获奖者,他们分别是: 

  获奖者

  研究领域

  阿赫塔尔·阿西法

  (Akhtar Asifa)

  表观遗传学

  (Epigenetik)

  伊丽莎白·安德烈

  ( Elisabeth André

  计算机科学

  (Informatik)

  朱塞佩·凯尔

  ( Giuseppe Caire)

  理论通信工程

  Theoretische Nachrichtentechnik

  尼科·艾森豪威尔

  (Nico Eisenhauer)

  生物多样性研究

  (Biodiversitätsforschung )

  维罗妮卡·艾林

  (Veronika Eyring)

  地球系统建模

  (Erdsystemmodellierung)

  卡特琳娜·哈瓦蒂

  ( Katerina Harvati-Papatheodorou)

  古人类学

  (Paläoanthropologie)

  斯蒂芬·

  (Steffen Mau)

  社会学

  (Soziologie)

  罗尔夫·穆勒

  ( Rolf Müller)

  药物生物学

  (Pharmazeutische Biologie)

  于尔根·鲁兰德

  ( Jürgen Ruland)

  免疫学

  (Immunologie)

  沃尔克·斯普林米尔

  (  Volker Springel)

  天体物理学

  ( Astrophysik)

  2021年度莱布尼茨奖将于3月15日通过网上虚拟形式颁发。    莱布尼兹奖是德国最重要的科学研究奖,设立于1985年的莱布尼兹奖目的是改善杰出科学家的工作条件,扩大他们的研究机会,减轻他们的管理工作量,并使他们更容易聘请到高素质的后起之秀参与科研。莱布尼兹奖仅在第三方的推荐才能得到提名,而非本人直接申请,获奖者由负责莱布尼兹项目遴选委员会(Auswahlausschusses für das Leibniz-Programm.)汇总各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提名,给出推荐者名单,由中央委员会裁定(Hauptausschuss)最终确定获奖名单。

   莱布尼兹奖是目前世界上奖金额度最高的科学奖项之一,该奖项的奖金高达250万欧元,该奖由德国政府1985年设立,委托DFG组织实施,每年颁发一次,每次通常不超过10人,至今已有415 位德国杰出科研人员获此殊荣。获奖者可在最多7年时间里完全自主使用奖金,迄今为止,已有8位“莱布尼茨奖”获得者后来又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物理,2020年)、史蒂芬·海尔(Stefan Hell,化学,2014年)、格哈德·埃特(Gerhard Ertl,化学,2007年)、西奥多·汉施(TheodorHänsch,物理学,2005年)、豪克里斯提安·吕斯莱-弗豪德(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医学,1995年)、埃尔文·內赫和贝尔特·萨克曼(Erwin Neher/Bert Sakmann,医学,1991年)和穆特·米歇尔(Hartmut Michel化学,1988年)。(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nachrichten.idw-online.de/2020/12/10/leibniz-preise-2021-dfg-zeichnet-vier-wissenschaftlerinnen-und-sechs-wissenschaftler-aus/

  https://www.dfg.de/gefoerderte_projekte/wissenschaftliche_preise/leibniz-preis/index.html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在日本设立第一家海外实验室

  2月21日消息,作为目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非盈利科研机构,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宣布在日本设立第一家海外实验室,也是DFKI 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合作伙伴是具有20多年合作历史的大阪府立大学。此前日本曾以DFKI位于凯撒斯劳滕的沉浸式量化学习实验室(Immersive Quantified Learning Lab)为榜样搭建了自己的学习实验室。  DFKI凯撒斯劳滕分部的负责人兼大阪府大学特聘名誉教授Andreas Dengel表示,通过在日本设立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实验室,将进一步加深与日本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已经建立的良好关系和合作,同时扩大DFKI在日本的品牌(影响)。(周顺杰)

  背景: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成立于1988年,拥有三个分部,分别设在德国凯撒斯劳滕,萨尔布吕肯,不来梅,在柏林设有项目办公室,在下萨克森州拥有一家实验室,在吕贝克、圣温德尔和特里尔分别设有分理处。DFKI在以人工智能方法为基础的创新软件技术领域,是德国领先的亲商业研究机构,在国际科学领域也是最重要的“卓越中心”之一。2019年,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财务规模达到5750万欧元,其项目领域涵盖从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到面向市场、客户的产品功能开发,从事创新软件方案研发的员工约1080人,分别来自超过65个国家。其成果同样斐然:科研团队中催生了140多名教授,衍生了超过98家公司(约2500个高质量工作岗位)。

  参考资料:

  https://www.dfki.de/web/news/niederlassung-japan-opu/

  

量子技术进入应用市场

  新技术正在扩展“技术”本身的边界,将“技术”带入一个新的维度。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杂志》(Fraunhofer. Das Magazin)2020年第4期刊登电子物理/光学博士Robert Bauer的一篇专业文章,介绍量子技术进入市场的应用情况,其主要观点是:量子技术将会改变几乎所有行业与制造业;量子传感技术是定义测量精度新“边界”的一个例证;量子测量传感技术能够防止资源浪费。以下为该文内容摘录:

  传感器技术是当今和未来行业的关键,无论是物流、生产还是过程自动化,都需要传感器进行监视、检测、测量、保护和保存数据。传感器解决方案推动了数字化和创新,软件的快速开发(例如“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和“深度学习oder Deep Learning”软件)创造了新的软件工业4.0的机会。

  工业应用对传感器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迫使传感器硬件不断发展和完善,处理器性能的极大提高不断带来全新的传感技术解决方案。量子技术将给所有行业带来重大变化:从汽车行业到化学工业再到金融领域。量子技术的商业化已经开始启动,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延续下去,成为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应用研究部门、工业界以及政府决策部门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1.量子效应创造全新的测量方式

  量子效应通过利用各个量子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全新的测量方法。量子技术正在改变原来的技术“边界”:在以前无法测量特定信号的地方,现在可以使用量子效应从信号噪声中捕捉到更多微小信号,量子可以同时采取不同的状态(“叠加”)或者说量子可以几乎同时在不同位置存在。另外,借助数字化手段可以在单个量子水平上进行统计评估,组合上述技术可以将测量精度推向新的高度。这使量子传感器成为工业未来的关键技术,并为现有测量技术方面的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2.量子传感器技术是一项关键技术

  德国SICK公司借助量子传感技术拓展了其核心业务,也是该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在1950年代,欧文·西克(Erwin Sick)发明了一种可用于测量烟囱中烟雾密度的设备,通过这种设备可以测算有害颗粒和气体含量,从而确定排放上限,减少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SICK目前正在德累斯顿提供用于粉尘测量技术的传感器解决方案,新的设备上安装有量子传感器组合。与数字传感器解决方案结合使用可通过评估传感器数据来提供其他信息,这使得在实时条件下可以以极低的密度对极小的颗粒进行分类。

  3.量子传感器进入应用市场

  量子传感器能够测量尺寸为五分之一微米的颗粒,传感器记录有关颗粒大小、颗粒分布、颗粒浓度、速度和方向的数据。使用量子传感器使得在半导体工业中可以检测到机器本身产生的污染物,这在以前是无法通过在线对此进行检测,现在可以实现实时记录数据并防止出现物量(Yieldproblem)问题。此外,可以连续实时测量粉末生产过程中的最小颗粒,例如在水泥工业中,颗粒大小对最终产品至关重要,如果颗粒尺寸不正确,则混凝土在后期会无法达到其预期强度。传统的方法是定期取样并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分析,这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如果结果不令人满意,则不得不批量处理这些已经生产出来的“废”产品,现在使用量子传感器可以实时进行分析,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并且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随时在线调取相关数据。

  除了半导体行业和水泥行业外,公共建筑也是量子测量技术广泛可用的潜在领域:例如,量子传感器将能够检测出地铁中粉尘极限值并可以最佳对地铁通风系统进行控制。

  文章最后指出,很多其他的领域都可以应用上量子技术,在量子技术转化到市场应用过程中,竞争非常重要,单个企业无法建立起量子应用市场,竞争才能促进这个行业的繁荣。(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fraunhofer.de/content/dam/zv/de/publikationen/Magazin/2020/Fraunhofer-Magazin-4-2020

  

2020TTCSP全球智库排名(德国)情况

   近日,具有业内权威性的TTCSP(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主导开展)发布2020年全球智库报告。报告共涉及全球智库11175个,其中美国智库2203个(数量排名第一),中国为1413个(第二),印度有612个(第三),德国266个(第七),整个欧洲共有智库2932个。

  德国此次入选全球顶尖智库综合排名的数量为9个,分别为: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Friedrich-Ebert-Stiftung,政党基金会,与社民党有关联但独立)、 阿登纳基金会(Konrad-Adenauer-Stiftung,政党基金会,与基民盟有关联但独立)、 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总部位于柏林,廉政监察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德国发展研究所(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发展政策智囊团)、 科学与政治基金会(Stiftung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外交与安全政策相关,半官方组织)、 德国对外关系委员会(Germ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 波恩国际转化中心(Bon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Conversion,扶持和促进来自被人们转化的军事或国防部和民用的技能,技术,装备,金融和经济资源的过程转化)、 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Heinrich-Boell-Stiftung,与绿党相关)。

  德国入选分类研究领域的全球顶尖智库情况如下(部分):   顶尖国防与国家安全智库:德国科学政治基金会(SWP,本领域第20位)、阿登纳基金会(KAS,46位)、艾伯特基金会(FES,83位)、德国乔治·马歇尔欧洲安全研究中心(隶属美国,96位)。 顶尖本国经济政策智库:德国经济研究所(Deutsches 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第2位)、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18位)、莱布尼茨经济研究所(Leibniz-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24位)、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Europ?ische Wirtschaftsforschung,46位)、杜塞尔多夫竞争经济学中心(Düsseldorf Center for Competition Economics,98位)、生态经济研究所(Institut für ?kologische Wirtschaftsforschung,114位)、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所(Macro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130位)。 顶尖能源和资源政策智库: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22位)、发展研究中心(Center for Development Research27位)、生态研究所(Ecologic Institute,33位)、Agora能源转型(Agora Energiewende,42位)、生态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Ecological Economy Research,54位)、墨卡托全球公域与气候变化研究所(MCC,59位) 顶尖环境政策智库:生态研究所(Ecologic Institute,本领域排名第1位)、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第3位)、伍珀塔尔气候、环境、能源研究所(Wuppertal Institute for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Energy,第9位)、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14位)、生态研究所(?ko-Institut,50位)、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Boell,70位)、Agora能源转型(71位)。 顶尖国际发展政策智库:德国发展研究所(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艾伯特基金会(FES)、阿登纳基金会(KAS)、德国全球和区域研究中心(German Institute for Global Area Studies)、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所(Macro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顶尖国际经济政策智库: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所(Macro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研究所(Friedrich A. v. Hayek Institut)、墨卡托全球公域与气候变化研究所。 顶尖科技政策智库:马普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s,排名第1位)、发展研究中心(Center for Development Research,7位)、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 Foundation,40位)。 顶尖社会政策智库:马普社会研究所(MPIFG,第16位)、艾伯特基金会(FES,23位)、阿登纳基金会(KAS,63位)、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 Foundation,68位)。 (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19&context=think_tanks

  https://nachrichten.idw-online.de/2021/01/29/global-think-tank-ranking-drei-jrf-institute-2020-erneut-unter-weltweit-besten-denkfabriken/

  

德国联邦教研部推出新的COVID-19药物研发资助计划

  德国联邦教研部长卡里切克表示“我们仍处于艰难时刻”,因此作为社会整体“竭尽全力抵御大流行是正确和必要的”。1月6日,德国联邦公报正式公布了5000万欧元的初步预算,进行针对新冠疾病药物治疗方案的项目征集,申请截止日期为2021年2月17日。卡利切克部长明确表示,“战胜大流行我们需要有效和充足的疫苗,但同时需要有效和充足的药物来治疗已患病人员”,同时“不得不估计,在高(疫苗)接种率情况下,人们继续罹患新冠疾病”。

  自2020年初德国已经开始了对新冠疾病治疗药物的资助。目前学界对病毒、疾病和可能的治疗方案取得进展,开发了全新的活性成分,现在需要对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临床验证以及推动产品生产。新资助将明确用于临床试验阶段,以及进一步开发直至获得上市批准。项目执行期最晚可至2023年12月31日。(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bmbf.de/de/neues-foerderprogramm-zur-covid-19-arzneimittelentwicklung-vorgestellt-13498.html  

  https://www.bmbf.de/de/karliczek-weiterer-schub-fuer-covid-19-medikamentenforschung-13495.html

  

全球主要国家及德国对新冠疫苗技术专利保护权处置情况

   一、新冠疫苗专利独享与疫苗供应问题

  全球已有多种新冠疫苗上市,约5000万人已接种了新冠疫苗,但是疫苗仍不能满足需求,尤其在许多较贫穷的国家,免疫接种进展缓慢,因为疫苗缺乏,无法供应,因此有人提出暂停疫苗专利保护制度,以便其他公司也可以生产疫苗,从而快速增大疫苗供应。

  新冠疫苗的专利保护,是基于WTO成员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达成的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即所谓的TRIPS协定(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TRIPS,中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1995年1月1日开始生效),根据该协定药品或疫苗研发者享有广泛的权利,专利保护期长达20年,在专利保护期内,仅允许研发者生产制造他们开发出的药品或者疫苗。

  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对疫苗的排他性保护意味着很多人措施疫苗接种机会而丧失性命,许多国际组织和个人,包括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都呼吁公开获取数据和信息。一些国家已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出申请,希望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可以对疫苗的生产采取专利国际例外规则,但遭到国际制药公司的反对。

  二、对暂停疫苗专利权的反应

  1、疫苗专利批评者认为,应该公开疫苗专有技术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佐尔坦·基斯(Zoltán Kis)是研究疫苗生产新途径的专家,他得出的结论是,应该公开疫苗专有技术和专利,这样会解决疫苗缺乏的问题,如果将疫苗技术提供给不同的制造商,可以生产更多的疫苗,这对于战胜新冠流行病是一件好事。

  第一种观点认为,新冠疫苗开发得益于史无前例的庞大资助,制药公司在全球大流行的情况下不应该再坚持利润最大化。无国界医生组织指出,制药行业一再声称,知识产权是突破新冠疫苗和药物开发瓶颈的原动力,但这是误传,实际上,制药公司在开发新冠药物方面得到数十亿甚至更多的税收优惠以及基金捐助资金,这种是史无前例的资助才是新冠疫苗的主要推动力。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新冠疫苗是“公共产品”,得益于政府对公立机构的基础研究支持。日内瓦全球卫生中心联合主任苏丽·穆恩(Suerie Moon)指出,几十年来,公立大学为快速研发新冠疫苗奠定了研究基础。她认为各国政府首先应该有责任要求制药公司交出其疫苗新技术,以便全世界尽可能多的的制造商可以开始生产疫苗,她呼吁在当前紧急情况下将疫苗技术作为“全球公益产品”来共享,以使世界上每个人都受益。同样,人权观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各国政府负有人权义务,尽可能多地确保共享公共资助的科研成果带来的好处,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与生活。202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发出过呼吁,要求专利拥有人将疫苗专利汇集成一个共同的资源库(Pool),将这一条款纳入各国与各制药公司签订的疫苗合同中,但没有一家制药公司同意专利共享。

  而反对的声音来自制药公司,他们认为公开专利会失去投资动力,疫苗不可能这么快推出。制药公司不想放弃专利独享权,制药行业代表在过去几个月反复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才会使发明成为可能,这是促进投入的唯一途径。美国辉瑞公司(Pfizer)总裁阿尔伯特·布尔拉在2020年5月份曾表示,无法支持无知识产权保护的疫苗开发,这种倡议不但是错误而且是危险的。瑞士日内瓦国际药品协会(IFPMA)总经理托马斯·库埃尼(Thomas Cueni)表示,如果制药公司被告知在新冠大流行中取消药物开发知识产权保护,他们不可能全力以赴投入创新,这样会大大推迟疫苗开发出来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快就推出了可用的新冠疫苗。

  三、对疫苗及药物专利保护的替代方案

  有专家提出对制药行业获取新冠疫苗生产方面的报酬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来自美国华盛顿只是生态国家组织的经济学家詹姆斯·洛夫(James Love)说,制药行业获利制度需要改变,以改善疫苗的供应,他认为一种方案是建立一个全球基金,从中支付用于开发疫苗或者药物的补贴;另外一种方案是,如果制药公司公开自己专有的疫苗疫苗或药物发明专利,得以让其他公司生产销售该公司发明的疫苗或药物,这种情况下原创公司可以从别的公司销售收入中分得一定份额的报酬。洛夫承认,这种方案操作起来会有困难,但现在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制药公司有放弃对药物/疫苗发明专利独享权的打算,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传统的专利独断现状,在当前的大流行特殊情况下,洛夫认为有必要通过“强迫”的形式促使制造公司分享其专有技术。已经有不少国家也要求这样做。2020年南非和印度向世贸组织提出了申请,希望有关各国家/地区可以暂停对抗新冠大流行病的疫苗和药物产品专利独享权。世贸组织成员国中有一半以上支持这项申请,但这还不够,因为只有四分之三得多数成员国同意才能通过,2021年3月,负责“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理事会的成员将对此进行正式审议。欧盟、美国、日本和英国等都反对中止专利保护,因为药物开发公司主要位于这些富裕国家/地区,这些国家捍卫目前的专利保护系统。

  四、德国反对暂停新冠疫苗专利 

  德国默克尔总理虽然在2020年4月表示,生产新冠疫苗并将其分发到世界各地是一种全球公共福利 但是德国负责相关事务的联邦司法部目前宣布,没有证据表明是由于保护知识产权而妨碍了疫苗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并认为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生产最重要准则必须是(产品发明)权利人自愿转让生产许可权限,德国联邦司法部坚持将知识产权保护看作是对私营公司开发疫苗的市场激励措施。这意味着,德国反对新冠疫苗暂停专利。(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tagesschau.de/wirtschaft/patente-impfstoffe-101.html

  https://www.ndr.de/nachrichten/info/Die-Jagd-nach-dem-Impfstoff-8-Wem-gehoert-der-Impfstoff,audio815718.html

  

德国图宾根生物技术公司CureVac与拜耳药业签署新冠疫苗合作协议

   今天(1月7日)德国拜耳制药公司和德国图宾根生物技术公司CureVac签署了开发新冠疫苗合作和服务协议。两家公司宣布,拜耳支持Curevac其候选新冠疫苗的进一步开发,并计划在获得批准后向全球提供数亿剂疫苗。

   拜耳将在欧盟和某些其他市场支持Curevac,合同规定Curevac保留(欧盟)销售疫苗的许可权,但拜耳获得欧洲以外其他市场的许可持有优先权。

   Curevac总裁Franz-Werner Haas说,拜耳凭借其专业知识和基础设施,可以帮助Curevac候选疫苗“CVnCoV”更快地分发给更多需要接种的人。拜耳董事会成员斯特凡·奥利希(Stefan Oelrich)说,新冠疫苗的需求量很大。

   Curevac是全球从事新冠疫苗开发公司之一。欧盟已从该生物制药公司订购了4.05亿剂疫苗。但是Curevac疫苗尚没有获得批准,Curevac疫苗目前正在进行3期研究,测试对象有数万人。该公司预计将在2021年第一季度末取得首批测试结果。

   在制药行业中,一些小型开发公司通常与大型公司联手合作。德国BioNTech 和美国Pfizer合作的疫苗已经在欧盟获得批准,美国Moderna疫苗也获得了欧盟批准使用证书,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也有望获得批准。

  像BioNTech一样,CureVac的候选新冠疫苗使用基于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活性成分,也称为信使RNA,mRNA疫苗与常规疫苗不一样,mRNA疫苗不需要病原体或其成分,而是给一些人体细胞提供病毒RNA遗传信息的一部分,由此为单个病毒蛋白(也称为抗原)建构(细胞)蓝图。(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zeit.de/wirtschaft/2021-01/corona-impfstoff-curevac-bayer-partnerschaft-impfstoffentwicklung-pharmaindustrie

  

德国病毒学家德罗斯滕认为阻止变异病毒传播必须把握好“时间窗口”

   德国柏林夏立特医院病毒研究所所长、病毒学专家克里斯蒂安·德罗斯滕(Christian Drosten)认为,在英国首先发现的传染性更强的新冠变异病毒至今为止在德国扩散并不严重,德罗斯滕认为存在一个时间窗口,把握好这个时间窗口,才可以将该变异病毒的扩散遏制在萌芽状态,必须及时采取行动,迟一步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英国封锁措施(Lockdown)已显示出阻止变异病毒的效果。      德罗斯滕认为, 根据现有的数据,该变异病毒确实比以往的新冠病毒更具传染性,但在具体传染程度的“量”上,尚需要对这种所谓的传染更快的病毒进行观察,德罗斯滕从他个人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该变体的传染性比最初所认为的要小得多,刚开始时,认为该变异病毒传播速度比原先的病毒高出50%到70%。

  随着其他国家先后发现变异病毒,德国现在加强了新冠变异病毒的跟踪检测,但德国检测新冠病毒变异并不针对每个新冠检测样本。据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的数据,迄今为止,德国六个州的检测样本中查出了共计20例在英国发现的变异病毒“B.1.1.7”。德罗斯滕说,未来数周变异病毒在德国的发展还有待收集数据,然后才能得出确切结论,他估计,新冠变异病毒约占德国新冠感染病例的1%,甚至更少。

  德罗斯滕强调,几乎所有病毒都会发生变异,这是正常现象,变异并不一定意味着与该病毒相关的病毒特征自动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sueddeutsche.de/politik/corona-news-nrw-impfungen-1.5177654

  

德国联邦政府公布新冠疫苗订购状况

  已经有两种新冠疫苗获得批准正式在德国接种,同时在年内会有更多的候选疫苗在德国获批使用,德国联邦政府通过其官网介绍了主要疫苗厂家疫苗发展情况以及德国从中得到的疫苗订购数量:

  1.Biontech / Pfizer疫苗

  2020年12月21日在欧盟获得批准,通过欧盟分配给德国至少6000万剂,同时德国获得3000万剂单方购买选择权。

  当前状态:已获得批准使用。

  2.Moderna疫苗  

  2021年1月6日获得批准,通过欧盟分配给德国5050万剂,同时德国正在与该公司谈判商讨单独追加购买。

  当前状态:已获得批准使用。

  3. AstraZeneca疫苗 通过欧盟分配5600万剂。

  当前状态:所有与批准相关的数据包已递交给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进行审核,并于2021年1月12日提交了批准申请)

  4. Johnson&Johnson疫苗 

  通过欧盟分配德国3700万剂。

  当前状态: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正在审核与审批相关的第三阶段研究的第一批数据包;尚未提出批准申请。

  5. CureVac疫苗

     通过欧盟分配给德国至少4200万剂, 同时提供德国2000万剂购买优选权。

  当前状态:与批准相关的第三阶段研究于12月开始;尚未启动数据提交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审核阶段。

  据此,德国已经订购到的疫苗数量为2.955亿剂。德国政府强调新冠大流行期间,主要通过欧盟集中采购疫苗,即以欧盟伙伴集体行动方式获得疫苗。(施显松)

  (以下为德国疫苗供应示意图)

  参考资料:

  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de/aktuelles/stand-corona-impstoffe-1835338

  

德国图宾根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致命弱点,为新冠药物的研发铺平道路

  新冠疫苗为战胜新冠提供了希望,但疫苗只能起到预防作用,对已经患上新冠的人,新冠疫苗无能为力。 德国图宾根的研究人员解密新冠病毒的重要信息,发现新冠病毒繁殖弱点——需要一种特殊的酶,这一新发现为新冠药物的研发铺平道路。

  德国图宾根大学生物信息学家发现新冠病毒的致命弱点:新冠病毒穿透人体细胞后则需要一种特殊的酶才能生长繁殖,研究人员以此作为开发针对新冠药物的突破口,将人肺中的免疫细胞暴露在新冠病毒中,新冠感染能到肺部,虽然此项观察目前只是在电脑模型中进行,但此方法已经取得了成效。一旦病毒穿透了人体细胞,它就会“迫使”人体细胞制造某些物质并将这些物质供给病毒,只有这样,病毒才能在人体内发展和繁殖。

  这些物质为一种酶,名称较为复杂——鸟苷酸激酶1(简称GK1),它对新冠病毒繁殖中特别重要,正因为新冠病毒对此物质的依赖性,图宾根的研究人员模拟实验中通过切断这种酶的供应,从而“饿死”新冠病毒。

  这种方法对于开发有效的药物至关重要,意味着制造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对于人(人体细胞)来说鸟苷酸激酶1(GK1)并不具有直接依赖性,至少可以短期内关闭(停止供应)这种酶。据称,德国汉堡弗劳恩霍夫研究所(Das Fraunhofer-Institut in Hamburg )已对研究人员培养出的库存多种活性成分进行测试,确定其中最合适活性成分,一个好的消息是——所有这些活性成分均已获得通过。但是,药物上市需要时间,研究人员预计最早要到今年年底,但也有可能要到明年才能推出相关药物。(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mdr.de/brisant/corona-medikament-tuebingen-100.html

  

德国联邦政府新冠疫苗接种问题解答

  1月25日,德国联邦政府通过其官方网站以“FAQ”(常见问题)形式就新冠疫苗接种问题就行了解答,包括疫苗接种的组织安排问题如怎样预约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问题、疫苗开发和审批过程以及德国对疫苗研发的资助等,其中就不同类型新冠疫苗的原理就行了详细解释,现摘录其重要信息如下: 

  1.活疫苗(Lebendimpfstoffe) 活疫苗所含的病原体仍可以繁殖,但已对其致病特性进行了抑制即所谓的“减毒”处理,这种设计已经应用于针对腮腺炎,麻疹和风疹的疫苗。

   2. 死(灭活)疫苗(Totimpfstoffe) 灭活疫苗含有死去的即不再能够繁殖的病原体,也包括仅包含这些病原体的成分或单个分子的疫苗,根据生产的类型和纯化的程度分为全病毒病毒、分裂或亚单位疫苗,例如抗甲型肝炎为全病毒,流感的疫苗可以是分裂疫苗或亚单位疫苗。 

  3. 载体疫苗(Vektorimpfstoffe) 载体疫苗由对人体无害的病毒组成,这种病毒充当“无害”的运输手段(载体)将新冠病毒遗传信息带入人体细胞中。载体不能或仅非常有限地在人体中繁殖,人体免疫系统为了能够增强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必须与病原体的分子(抗原)接触。这种设计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用来自载体病毒包膜(保护罩)的一个分子与来自病原体的包膜的分子进行交换,其中靶向分子 (Vektor)作为载体;另外一种方法是,制造包含有关病原体一种或多种蛋白质分子(抗原)结构的信息载体(靶向分子),然后在人细胞中读取该信息,产生病原体的抗原并将其呈递给免疫系统,从而触发疫苗接种期间所需的免疫应答。对载体进行这些更改时,需确保其对人类和环境都是安全的。载体疫苗已经成功地针对埃博拉病毒开发出来即“ Ervebo”疫苗。

  4. 基因疫苗(mRNA-Impfstoffe) 

  信使核糖核酸疫苗(mRNA-Impfstoff)不需要病原体或其成分(抗原)。通过疫苗接种,mRNA(信使核糖核酸)为肌肉组织中的细胞传达生产单个抗原的信息。 与病毒感染相似,人体肌肉组织内的细胞根据mRNA的蓝图开始制造作为抗原提供给免疫系统并触发免疫反应的蛋白质。由于这种方法细胞只是生产单个蛋白质,因此没有感染病原体的风险。 关于mRNA疫苗是否会改变基因组的问题专家的解释是:由于mRNA是一种信使分子,无法整合到细胞的DNA中,理由是RNA与DNA化学结构不同,mRNA进入细胞后很快就会被降解,不会改变人类基因组,对生殖细胞(卵细胞或精子)不会造成危害。(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de/themen/coronavirus/coronavirus-impfung-faq-1788988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