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科技创新 > 德国科技创新简报
德国科技创新简报 总第32期
2020-09-11 20:06

驻德国使馆科技处  2020年第7期

(新冠疫情专刊)

本期主要内容

  1.德国关注俄罗斯新冠疫苗面市

  2.德国地方卫生部门在新冠危机期间新增约5900名工作人员

  3.抗新冠肺炎毒的一种“毒药”

  4.德国神经病学学会发布S1级(初级)指南“新冠疾病中的神经病学表现”

  5.全球多家机构联合成立欧洲冠状病毒加速研发联盟

  6.辉瑞和BioNTech公布BNT162b2疫苗I期试验数据

  7.德国民众多数赞同返德人员有新冠检测义务 ——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的新冠监测器

  8.德国疾控机构发布Bad Feilnbach“新冠当地监测”项目抗体研究成果

  9.德科学家细胞生长信息通信专利有助新冠疾病治疗

  10.德国弗里德里希·洛夫勒研究所测试牛对新冠病毒的敏感度

  11.谁来承担新冠疫苗可能的带来的伤害?

  12.德国专家谈“康复后第二次感染”

  13.关注疫苗注射器的准备情况

  14.关于新冠政策与政府支持率的相互关系—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

  15.德国科研人员讨论疫苗接种的紧迫性和存在的巨大研究需求

  16.强生旗下的制药子公司杨森在德国获准开展新冠疫苗临床二期实验

  17.德国科学家关于SARS-CoV-2病毒刺突蛋白的新发现

  

德国关注俄罗斯新冠疫苗面市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8月11日宣布了该国研发的新冠疫苗获得国家卫生部门批准,成为世界上首个批准新冠疫苗的国家。俄计划在9月或10月在教师和医生群体中开展疫苗接种。此外还有疫苗出口计划,据介绍已与20国有所接触。

  德国学界多数对此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原因在于这款名为Gam-COVID-Vac的俄罗斯疫苗仅在少数人群中进行了测试,而通常获批所需的III期大规模试验才刚刚开始。同时,德国官方坚持自己和欧盟的医疗体系标准,总体持谨慎态度。

  德国官方:

  据德国联邦卫生部消息,德国目前没有与俄罗斯就疫苗开展谈判。在媒介问询中,联邦卫生部明确表态“在欧洲,疫苗的批准需要证明药物的质量,需要从临床试验中获得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充分认知。”联邦卫生部长斯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并不是要以任何方式成为第一人,而是要拥有一款有效且安全的疫苗。”为了使人们对疫苗充满信心,需要非常精确地进行必要研究。就目前所知,俄罗斯疫苗尚未经过充分测试。他表示,过早开始可能也很危险。

  学界代表:

  德国疫苗监管单位保罗艾利希研究所所长Klaus Cichutek认为缺乏III期大量试验数据的批准存在风险,只有在这一过程(III期)才能检测出罕见副作用。

  德国联邦医学学会主席Klaus Reinhardt对这一疫苗的批准表态更加严厉,认为“没有关键的第三步测试(就接种疫苗),这是对人类的高风险实验”。在(疫苗研发的)当前阶段对整个人群接种疫苗是不负责任的。

  部分学者对于俄罗斯疫苗态度含蓄。著名病毒学家马尔堡大学教授Stephan Becker表示,从研发理念上,(俄罗斯)这款疫苗与其他竞品没有优劣之分。同时对于疫苗宣称的应当没有任何副作用,Becker表示难以置信。

  德国政界:

  德国自由民主党议会议员兼全球卫生小组委员会副主席Andrew Ullmann表示:在未公布研究结果的情况下批准疫苗不仅会危害患者健康,而且还会动摇民众对接种有效性的信心。历史证明,“缺乏透明度和(对)副作用(的描述)是疫苗反对者和阴谋论的温床”。

  德国媒体舆论:

  有媒体将俄罗斯对疫苗的批准和中国在解放军群体接种疫苗相提并论,认为在安全角度上都不可取,在当前情况下,俄罗斯疫苗不可能在欧盟获得批准。此外,舆论认为疫苗已成为获取政治声望的工具,并指向美国和俄罗斯,普京希望借此扭转其在民意测验中的下降趋势。(周顺杰、李卓亚)

  

德国地方卫生部门在新冠危机期间新增约5900名工作人员

  新冠大流行中,德国各地的地级市和县的卫生机构在当地防控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城市联合会和县市联合会进行的一项调查进行了一项联合调查,以确定各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ÖGD)的人员配备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各地的356家卫生部门目前共计有约1.39万个职位,由医生和非医务人员担任。面对新冠大流行,各地卫生部门又新增了5900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密切接触者跟踪、新冠检测和隔离管理。

  德国城市联合会负责人赫尔穆特·迪迪(Helmut Dedy)表示:“卫生部门的人员需求量很大,但并没有超负荷运转。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成功应对了大流行的挑战。” “现实中地方卫生部门的办公配备比部分公开辩论中谈及的情况要好得多。”

  迪迪欢迎联邦政府在5年内向各地卫生部门提供4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认为由于新冠疫情迫切需要这样做。 “我们能够在短期内抽调其他行政部门的人员增加卫生防控人员数量。但是,在整个大流行期间,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手,以便继续尽可能有效地与病毒作战。联邦财政支持承诺是一个好信号。此外,我们德国需要更多的医生。为此,联邦各州必须迅速建立更多的医学培训能力。培训必须更多地考虑公共卫生服务的特殊职能。

  德国356个地方卫生部门中有252个参加了该项调查。由于参与程度很高,因此结果可以适用于各地的所有卫生部门。调查结果详细如下:

  在全国范围内,各地共计拥有3300多个公共卫生官员专职职位,平均每个卫生办公室的职位不足10个。此外,还为医疗专业人员、卫生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医疗和非医疗人员提供了超过1.16万个全职职位。各地卫生局总共有1.49万个工作职位。

  现有人员中,医生占据了大约2900个岗位(入职率87%),非医务人员约有1.1万个岗位(入职率为94.5%)。总体而言,各州的卫生部门现有约1.39万个工作岗位。由于部分人员从事非全时工作,总雇员数高于已有工作职位数。由于人员流动或招聘专业人员的困难导致一些职位空缺。

  截至6月15日报告日,除现有工作岗位外,另有约5900名工作人员临时在卫生机构工作-主要从事密切接触者跟踪、新冠检测和隔离管理。已大规模抽调市县行政区其他部门的员工增援地方卫生部门。另外还通过雇用或通过“行政协助”流程抽调了其他工作人员。 大多数卫生当局已计划额外雇用医生、以及其他医疗辅助人员、文员和其他非医疗工作人员。

  德国城市联合会认为,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而言,德国对新冠大流行的良好应对还归因于感染链的及时阻断和卫生部门对接触者的追踪管理。调查显示,在全国13个联邦州中,可以将卫生部门工作人员临时增加5900名左右。(陈南)

  参考资料:

  http://www.staedtetag.de/presse/mitteilungen/093316/index.html

  

抗新冠肺炎毒的一种“毒药”

  人体免疫系统是抵抗新冠肺炎的关键,免疫系统是起着防御作用,研究者惊喜地发现,免疫系统的“肮脏炸弹”——即一些毒素也可以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武器,为新冠患者提供抗毒效果。

  德国耶拿大学医学院的尼尔斯·里德曼(Niels Riedemann)教授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严重感染疾病中补体系统(Komplementsystem)的作用,他已经在禽流感中进行了相关研究,他的研究结果在“ Sars”(非典性肺炎)和“ Mers”(中东呼吸症)冠状病毒流行病得到证实。里德曼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对照研究表明,对补体系统的研究之路非常有效。中国、法国和美国的临床医生最近在《自然》(Nature)和《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都有类似研究成果发表,这些研究清楚表明,重病的新冠肺炎患者可以在关键时刻阻断补体系统获得康复机会。

  有众多迹象表明,新冠肺炎患者不是普通的肺部感染并且新冠病毒同“流感”病原体并非同质,死于器官受损的患者尤其是血管病的新冠病人病理特征清楚表明,新冠肺炎是一种(免疫)系统性疾病,是一种免疫疾病。新冠患者的气管和肺部的炎症只能算是病程的最初特征,临床数据越来越多显示,重症监护的新冠肺炎病患中有10%-20%致命伤不是肺部损伤,而是无法控制免疫系统紊乱,一方面,免疫系统过分发生反应,血液中的许多炎症参数被大量推高;另一方面免疫系统被严重削弱,因为过分免疫系统反应会让整个系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目前一种新的根治疗法(durchgreifende Therapie)就是旨在从免疫系统入手寻找突破点:找到在免疫系统失效之前的介入方式,专业术语将之比喻为找到合适的“调节螺钉”。

  长期以来,关于抗体、吞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等免疫体系的医学研究中补体系统一直被忽视,补体系统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现在被称为是人体防御系统中最古老的部分。补体系统的武器非常简单,是大约有40种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蛋白质。它们最重要的任务是:与血液中的病原体结合,并将其喂入各种吞噬细胞,而这些吞噬细胞属于原始先天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补体系统一经激活,便在信使物质的帮助下将其他免疫细胞吸引到感染源那里。至关重要的是,补体系统的反应速度要快于免疫系统的其他任何部分,它站在最前线,而且它自身也极具侵略性,这一点在对危重脓毒症患者近二十年观察中得到初步证实:补体系统反应过度,则会严重损害器官。

  里德曼的候选对象是补体因子C5a,它不是补体系统的唯一起点,而是特别具有攻击性的分子和协调其他免疫调节信使物质(Cytokine)的关键因子,里德曼称C5a为免疫系统的“肮脏炸弹”,因为C5a实际上是有毒的,甚至会自残,它会强化炎症反应,在人体内出现大量病毒后,C5a会潜入血管阻止最初的病原体。 C5a也诱导原发性免疫细胞,例如嗜中性粒细胞,继而攻击受感染的血管内皮细胞,此外,组织因子会加速血液凝结。血细胞结块反过来会增加C5a因子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免疫学上的螺旋上升式反应最终导致新冠患者出现血管损伤和阻塞。

  里德曼说对所有重病的新冠肺炎重症监护患者C5a的值进行严格监控,他将一种合成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精确地结合到早期的活性蛋白上,将其阻断,从而阻止螺旋运动。里德曼在十五对近400名患者进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该抗体基本上可在严重感染中起作用。到目前为止,里德曼的研究结果尚处在证实阶段,添加针对新冠患者多器官疾病C5a的抗体就能阻止病患尚未得到最终确认。但是,国际上医学界评论界认为,阻止 C5发生反应后,临床上能立即改善和减弱全身的炎症过程,观察补体系统的突变以及因此带来损伤可以预防严重的病程。

  有迹象表明新冠病毒能够模拟补体蛋白的作用,从而加速血管损伤。四分之一的黄斑变性患者的,其视网膜因过度活跃的补体系统受损而死于新冠肺炎,而在没有这种补体障碍的同类患者中,这一比例为8.5%。另外医生也指出,不可忽视的事实是,肥胖和糖尿病作为新冠肺炎患者严重病程两个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通常也与补体系统紊乱有关。(施显松)

  参考资料: https://www.faz.net/aktuell/wissen/medizin-ernaehrung/ist-unser-immunsystem-der-schluessel-gegen-covid-19-16899335.html?premium

  

德国神经病学学会发布S1级(初级)指南“新冠疾病中的神经病学表现”

  自新冠大流行以来,不仅出于新冠感染的恐惧、物资匮乏等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同时新冠疾病会直接导致如嗅觉、味觉丧失、脑病、缺血性中风、脑出血以及神经肌肉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指南负责人,神经病学学会秘书长Peter Berlit教授介绍,“在新冠疾病初期,我们认为新冠疾病与该专业领域有很少的重叠,认为主要挑战是在封锁期对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但我们很快认识到,神经病学与肺病学、重症监护医学一样是大流行病的中心(课题),新冠疾病与高比例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有关”。 该S1指南为护理新冠病毒感染和有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的患者提供了明确的行动建议。通常建议将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如嗅觉和味觉丧失等,转诊至神经内科诊所,最好是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因为所有神经系统疾病表现都需要快速住院诊断和治疗。同时指南对新冠流行期间,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和保护提供了建议。 由于新冠疾病的神经系统病状容易被重症肺病症状所掩饰,因此指南建议对重症监护和通气的新冠病患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OVID-19)显示,仅重症新冠疾病患者中就有65%有至少一种神经系统问题。 (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nachrichten.idw-online.de/2020/08/18/s1-leitlinie-zu-neurologischen-manifestationen-bei-covid-19-veroeffentlicht/

  指南地址:https://www.dgn.org/leitlinien/4101-ll-030-144-neurologische-manifestationen-bei-covid-19

  

全球多家机构联合成立欧洲冠状病毒加速研发联盟

  德国多家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发布消息,由欧洲创新药物计划(IMI)支持的冠状病毒加速研发联盟(CARE)今日(8月18日)宣布启动,旨在加速研发用于治疗SARS-CoV-2的急需药物。联盟共有来自欧盟、中国、英国、瑞士和美国的37个成员单位,其中德国涉及亥姆霍兹传染病研究中心、法兰克福大学、汉堡大学、吕贝克大学、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拜耳公司等10家机构企业。CARE为期5年,获得欧盟和制药行业提供的7770万欧元资金。

  作为联盟成员,亥姆霍兹传染病研究中心主要提供抗感染药理学方面的知识。由德国传染病研究中心发起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技术单元将负责开发候选药物的活性成分。

  参与项目的吕贝克大学Rolf Hilgenfeld教授团队在冠状病毒结构生物学方面拥有近二十年的专业积累。该团队负责提供高纯度的冠状病毒蛋白样品,以便测试合作伙伴的候选抑制剂并确定有效成分的三维结构。

  位于莱法州的勃林格殷格翰公司负责领导联盟中的病毒中和抗体开发小组,将从其现有抗艾滋病病毒和抗丙型肝炎病毒产品中筛选出抗病毒分子药物,并在与鲁汶大学合作开展的新冠药物项目基础上,对自有分子库进行完整筛选。(李卓亚)

  参考资料:

  https://www.uni-luebeck.de/forschung/aktuelles-zur-forschung/aktuelles-zur-forschung/artikel/startschuss-fuer-internationales-corona-konsortium-care.html

  https://www.helmholtz-hzi.de/de/aktuelles/news/news-detail/article/complete/startschuss-fuer-europas-groesste-initiative-zur-beschleunigung-der-entwicklung-von-therapien-fuer-c/

  https://www.boehringer-ingelheim.de/pressemitteilung/start-fuer-care-konsortium

  

辉瑞和BioNTech公布BNT162b2疫苗I期试验数据

  据两公司最新公布的BNT162b2疫苗 I 期 试验数据,疫苗在试验人群中均显示了强大的免疫原性。对年轻成人(18-55岁)进行30微克剂量疫苗的第二次接种,7天后检测显示,其中和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是一组38位恢复病患血清内抗体GMT的3.8倍,在老年志愿者(65-85)中,这个数值是1.6倍。

  据介绍,接受疫苗接种的受试者体内产生了较宽的抗原表位(Epitope ),在针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抗原的T细胞反应中被识别出来。除此之外,针对受体结合结构域(RBD)和其他S糖蛋白中,疫苗显示了高水平的 CD4+和 CD8+T细胞反应。

  同时在所有人群中,该款名为BNT162b2的候选疫苗显示了良好耐受性,仅不到20%的受试者产生了轻微到中度的发烧现象。基于已有数据,两司决定继续在疫苗的2/3期试验中,给予每次30微克,共2次的疫苗接种。3期试验已于7月开展,计划招募3万志愿者,目前已招募11000名。 BNT162b2 全长编码优化了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其手稿可在MedRxiv预印服务器上查看,此后经同行评议可能发表在科学期刊上。(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finanzen.net/nachricht/aktien/bei-erwachsenen-aktien-von-pfizer-und-biontech-klettern-vorboerslich-pfizer-und-biontech-melden-erfolg-bei-corona-impfstoff-9219515 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0/08/21/2081784/0/de/Pfizer-und-BioNTech-ver%C3%B6ffentlichen-erste-positive-Daten-zu-mRNA-basiertem-Hauptimpfstoffkandidaten-BNT162b2-gegen-COVID-19.html

  

德国民众多数赞同返德人员有新冠检测义务

——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的新冠监测器

  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是联邦农业部下属独立科学机构,该所新冠期间的新冠监测器(Corona-Monitor)是一项涉及德国民众对新冠病毒风险感知的持续(多次)调查,其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社会民意动向,可以作为施政的考量因素。在德国疫情严重时期,在3月24日至5月26日,该所每周通过电话随机问询500名民众,内容包括被调查人对风险的评估及个人采取的防护措施。自6月起,改为每2周对1000名民众进行调查。

  在近期调查中:对于从风险区域返回德国人员是否需要进行新冠检测,调查人群中有91%给予了支持,同时对疫情遏制现行措施的支持也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对于现行的人际间距、口罩要求以及对聚会活动的限制,有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符合当前局势要求。该所所长Andreas Hensel 教授表示,“对这些措施的认可,表明德国民众仍然意识到病毒带来的风险”。

  目前德国防疫措施已经成为民众常规动作,至少90%的受访者明确遵守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间距的措施。在历次调查中,有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使用了联邦政府的新冠警示程序。 较以往变化大的是民众对于新冠信息的了解,自6月以来由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对新冠疫情进展非常了解,而在最近调查中比例下降到52%。对于目前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上,约三分之二的人认为恰如其分,约29%的人认为报道过多。

  在过去的暑期,民众对新冠担忧侧重点稍有不同,目前对社会关系和身心健康的担忧略有增加,而对自身经济状况的担忧相对保持了稳定。 (周顺杰)

  

德国疾控机构发布Bad Feilnbach“新冠当地监测”项目抗体研究成果

  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网站8月25日消息,该所发布了“新冠当地监测”项目在Bad Feilnbach地区的抗体研究成果。该项目从2020年6月23日至7月4日,从当地登记人口中抽取代表性随机样本,邀请2153名成年居民志愿参加该研究项目的数据收集。

  在研究过程中,Bad Feilnbach当地没有发现新冠急性感染病例。Bad Feilnbach的成年居民中6.0%的人发现新冠抗体阳性,证明经历过感染。在女性(6.0%)和男性(6.1%)中,检测出抗体的频率大致相同。

  无症状病例情况: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中有14.5%没有典型症状,有85.5%的患者至少有以下症状之一(发烧在38°C以上、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肺炎、流鼻涕、咳嗽、呼吸疼痛、喉咙痛、气味/味觉障碍)。

  未报告病例数情况:该研究发现的感染病例是Bad Feilnbach目前已知确诊病例的2.6倍。

  确诊感染后现在抗体情况:此前通过核酸检测呈阳性确诊(根据受访者在调查问卷中描述)的成年人中,目前未检测到抗体的占39.9%;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没有免疫力。(陈南)

  参考资料:

  德国RKI8月25日新闻发布会,https://www.rki.de/DE/Content/Gesundheitsmonitoring/Studien/cml-studie/Factsheet_Bad_Feilnbach.html

  

德科学家细胞生长信息通信专利有助新冠疾病治疗

  科研认为,病毒通过使用、操控其感染细胞的通讯渠道来促进自身的繁殖。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及其大学医院的生物化学和病毒学家首次完成了感染新冠病毒细胞的通讯全貌。藉此,科学家在细胞培养实验中,通过使用多种抗癌药物(已经临床验证),将药物使用在细胞众多通讯通道的交汇节点,成功阻止了病毒的繁殖。科学家已经对此申请专利。

  磷基团在细胞中的信号传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生化作用,如刺激细胞生长和引发新陈代谢。磷基团与蛋白质的结合、分离,使得一个蛋白质的变化引发下一个的变换,从而实现信号阶梯传递。细胞核这种“动作”的目的通常是打开和关闭基因。科学家研究观察到了新冠病毒引发的细胞通讯的改变,分析了细胞中磷酸化蛋白质的整体情况。其结果是,病毒使用了外部生长信号进入细胞内部的信号通路,如果阻断该通路,则病毒将不再繁殖。

  课题组成员Christian Münch博士表示,有很多有效抗癌药物可以破坏不同生长信号的传导路径,他们在细胞中测试了其中5种有效成分,所有5种成分都导致了病毒复制的停止。另一位Jindrich Cinatl教授表示,目前实验停留在培养细胞层面,尚无人体试验,但从这方面可以很快开展临床试验。

  目前这种特定抑制剂中断通讯通路的方法治疗新冠疾病,已由科学家通过INNOVECTIS公司申请专利。该公司为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子公司,作用是实施知识转移和商业化。(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muk.uni-frankfurt.de/91312082/Blockade_zellul%C3%A4rer_Kommunikation_stoppt_SARS_CoV_2?

  

德国弗里德里希·洛夫勒研究所测试牛对新冠病毒的敏感度

  鉴于新冠病毒起源和传播途径还没有明确的科学解释,德国联邦动物卫生机构——弗里德里希·洛夫勒研究所开展了家畜在大流行中潜在影响的研究。其中世界第一份针对牛的研究报告显示,其对新冠病毒的敏感度很低。研究结果发表在bio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

  研究认为,新冠病毒具有人畜共患病特征,因此动物感染病毒是潜在风险来源。此前弗里德里希·洛夫勒研究所对猪、鸡、豚鼠进行了测试,此次对牛进行了通过鼻粘膜的实验室病毒感染。与之前三种动物未发现病毒复制不同,接受传染的6头牛中有2头显示低水平的病毒复制,以及随后形成了抗体,剩余4头牛没有感染迹象。此外另有3头密切接触的牛也没有感染迹象。

  研究结果表明牛对新冠病毒的敏感度很低,不会传播病毒,不会传染人类,但是不排除病原体通过变异加以适应。洛夫勒研究所病毒诊断所所长Martin Beer表示:"目前(在牛群中)没有担忧的理由,我们会对发展变化保持关注"。截至现在,世界上尚无牛新冠感染病例。(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nachrichten.idw-online.de/2020/08/26/sars-cov-2-friedrich-loeffler-institut-testet-empfaenglichkeit-von-rindern/

  

谁来承担新冠疫苗可能的带来的伤害?

  26日,柏林日报如题报道了制药行业不希望为新冠疫苗接种带来的不良后果负责,而是由欧洲纳税人买单。

  欧盟委员会的一位发言人向该报介绍:“在与(疫苗)公司的初步合同中规定了赔偿条款,应对出现制造商被判支付赔偿金的情况”。该条款出炉的原因是“疫苗生产商在与时间赛跑,以较正常情况更快的速度生产疫苗”,即12到18个月,而不是(通常)10年或更长。因此欧盟认为有必要降低制造商在面临索赔时的成本风险。“为平衡制造商所承担的高额风险,初步合同规定各成员国在特定条件下负担疫苗生产商可能的赔偿”。

  近几个月来,制药行业一直在游说免除新冠疫苗造成损害时的责任。欧洲制药工业协会联合会(EFPIA)的分支欧洲疫苗(Vaccines Europe)的一份备忘录曾针对新冠疫苗指出“开发和应用的速度和程度导致,卫生服务供应方不可能建立起与之前通过广泛临床研究而获得的同等数量的基础数据”。因此,要求制造商承担承担疫苗可能造成不可估量风险是不合理的。该协会呼吁面对疫苗可能造成的伤害,欧盟和各成员国对此免除(疫苗商)责任和负责赔偿。

  目前制药商并不因该条款而免责,该欧盟发言人表示,初步合同中的规定的赔偿,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未来疫苗的安全性妥协”。欧委会并未准备更改(疫苗相关的)责任条款。 欧委会和四国集团(德、法、意、荷)对外签署的第一份初步合同是与阿斯利康制药的疫苗合同。合同内容处于高度保密,据柏林日报信息,是绕过一些部门在最高层面签署。

  作为欧洲药品管理局董事会成员,Yannis Natsis在接受柏林日报采访时对这样不透明的交易表示关注。“与制药行业开展的谈判过程,这样的保密程度惊人。我们需要和要求通过公众对谈判加以控制”。他认为,由纳税人偿付可能造成的损害,这是不可接受的。令其担心的是与阿斯利康草草签订的合同可能成为未来欧盟所有医药合同的“蓝本”。欧盟委员会则表示,新冠疫苗合同不会破坏欧盟当前的规定,相关责任指令仍然有效,公民权利将得到保护,(疫苗)公司仍可能面临指控。欧盟发言人表示,对于正在谈判的合同没有遵守产品责任指令的控诉是错误的。

  德国医生学会主席克劳斯·莱因哈特(Klaus Reinhardt)也主张加大透明度。Yannis Natsis进一步表示,不够透明会酿成人们对疫苗接种的拒绝,引发真正的卫生紧急情况,而德国作为轮值主席国应发挥决定性作用,促使对此类敏感问题的对话。 德国因对制药行业的过度友好而受到欧盟诸多成员国的批评。一名参与谈判的内部人士对柏林日报表示,许多国家因德国对制药行业门户大敞表示愤怒。(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berliner-zeitung.de/wirtschaft-verantwortung/corona-impfung-wer-zahlt-fuer-moegliche-schaeden-li.101215

  

德国专家谈“康复后第二次感染”

  本周一,全球首例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病例成为头条新闻。一名曾在今年3月底确诊感染新冠并于4月中旬康复出院的33岁男子,8月中旬从西班牙返回香港后接受检测,结果再度显示阳性。香港大学对该消息予以证实,但还没有发表科学论文,因此尚不完全掌握病例详细情况。

  德国病毒学会主席、海德堡大学分子病毒学系主任巴滕施拉格(Ralf Bartenschlager)教授认为,新冠病毒二次感染“并不令人惊讶”,从季节性冠状病毒中已经知道,患者可被反复感染且没有永久免疫力。

  今年5月,阿姆斯特丹大学发表了一项研究,该项目针对季节性冠状病毒对10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项目开始时,这些参与者年龄在27至40岁之间。研究期内,10人都曾被四种季节性感冒冠状病毒之一感染过数次,其中包括被相同的病毒或其轻微变体多次感染,累计平均每位参与者被一种冠状病毒感染的次数为13次。

  巴滕施拉格教授表示,季节性冠状病毒在人群中相对稳定,每年冬天约有15%的感冒由它们引起,众所周知,它们只能触发较弱的免疫反应。这意味着抗体在几个月后会再次减少,因此季节性冠状病毒的再度感染非常普遍。

  同样对于Sars-CoV-2,研究人员也观察到数月之后抗体水平下降。本周,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发布的德国巴伐利亚州Bad Feilnbach地区抗体研究结果显示,在此前新冠检测呈阳性的确诊患者中,目前有40%的人血液中未检测到抗体。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认为,在被Sars-CoV-2感染后,人体可在与该病毒再次接触时迅速做出反应。因为除抗体外,T细胞也会构成免疫保护且能够保持较长时间。

  巴滕施拉格教授个人认为,新冠病毒将会变为地区性(病毒)并与人们共存。他强调,这不是一个危险讯息,因为即使无法确保人体免受再次感染,但体内仍会形成快速免疫反应,足以“相对较早地控制病毒,降低重症概率”。

  在香港的这起二次感染病例中,患者并未表现出疾病症状。香港大学表示,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24处不同。这说明,尽管突变的病毒能够再次在人体内传播,但不会导致患病,因为免疫反应可对其施加控制。此外,比利时、荷兰也相继报道了再次感染的病例。

  目前,很多科学家不愿对香港的病例做出评价。对于是否会对疫苗产生影响,世卫组织表示应首先研究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巴滕施拉格教授指出,目前正在开发中的疫苗不能提供完全的抗感染保护,但可以确保病程较轻。按照他的观点,预防疾病要比预防感染更为现实,通过接种疫苗控制疾病、避免严重病程的可能性更大。阿斯利康与牛津大学合作开发的ChAdOx疫苗正处于临床测试的最后阶段,其在猴实验中也表明不能预防感染,但可以预防病毒的致病作用。(李卓亚)

  

关注疫苗注射器的准备情况

  随着疫苗进展的深入,疫苗、罐装瓶、冷链运输以外,疫苗注射器的准备情况出现在社会视角中。德国商报介绍,部分制造商警示疫苗接种所需要数十亿的注射器,为不出现供应紧张,相关国家要现在开始计算需求。此前,欧洲生物安全网络曾根据欧洲人口(近4.5亿?)计算需要约10亿支注射器。

  文中提到的制造商包括全球最大的注射器生产商美国的 Becton Dickinson(BD)公司,该公司希望德国联邦政府能够核算德国在这方面的需求,因为需要将6到12个月的交货时间计算进去。在药物输送器具方面,BD和德国医药技术公司B. Braun以合计75亿欧元的营业额占据了除中国以外世界市场的80%(中国有本国的注射器生产商)。目前BD已经和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签署了供应合同,共获得约3.3亿支注射器的订单,此外公司宣称也和日本在内的十数个国家、机构签署了注射器和针头的供应协议。这些合同都是由这些国家的卫生体系集中采购。

  德国方面,据联邦卫生部介绍,联邦将参加欧盟计划中的注射器和针头联合采购计划。欧盟确认,目前正准备疫苗接种器具的联合招标。在需求方面,德国联邦和州政府正在进行协调。

  业界认为,鉴于疫苗接种的紧迫性,为了节省生产时间,新冠疫苗将不会以预装注射器形式生产,而将用安瓿瓶多剂量承装。接种时就需要两倍数量的针头,因为按规定,疫苗需用一个针头吸取,再用另一个针头注射。B. Braun公司董事成员 Lugan就此并不担心针头生产能力不足。但对于注射器产能,Lugan表示疫苗将会用容积较小的注射器(1-3毫升),这类注射器仅占可用产能的一部分。据 Lugan的数据,德国年产注射器约40亿支,其中仅三分之一为小容量的。B. Braun公司表示将不会出现注射器短缺的情况,公司已经做好转换生产线、增加产量的方案。事实上,目前市场上的注射器是供过于求,原因在于因新冠疫情就医人数的减少。

  对德国注射器的实际需求,B. Braun公司以群体免疫预测,至少对70%的人口接种疫苗,每人两次。Lugan估计在第一波对医护人员和危险人群的2次接种中,需要约3500万剂。提前计算需求,是B. Braun公司认为,政府要避免因为供应瓶颈出现而不得不转向国外低成本供应商,如防护口罩曾出现的情形。(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handelsblatt.com/unternehmen/industrie/corona-pandemie-es-braucht-nicht-nur-impfstoffe-sondern-auch-spritzen/26146500.html?ticket=ST-8642036-NOpjynQNJTeSvpyzzAtf-ap4

  

关于新冠政策与政府支持率的相互关系

——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

  近期,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IfW及其他知名研究机构,通过对了来自全球的新冠疫情政治影响数据分析,认为采取严格遏制措施和成功防范疫情的政府成为此次疫情危机中最大赢家。而拖沓的政府,为了发展经济采取宽松措施,则在选民中表现糟糕,特别是在感染数量持续上升时。感染数量的变化是近几个月来民意调查数据的主导因素,超过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此研究报告时间跨度为今年的1月到7月,数据来自35个国家,包括20个发达经济体和15个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占到了全球经济产出的65%。研究报告成员来自包括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英国华威大学、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 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

  调查显示,在疫情开始的2、3月间,几乎所有政府的民意测验发生剧烈变化:在感染数量急剧上升的国家,支持率迅速下降,特别是在政府未采取严格遏制疫情措施的情况下。在疫情暴发3个月后,感染病例增长缓慢国家的平均支持率比迅速增长的国家超过了10个百分点。作为IfW 研究中心主任和本次研究成员之一的Christoph Trebesch认为“疫情管理差的政府大大减少了连任的可能”。研究对象中包括了先意大利和阿根廷这些对疫情暴发迅速采取限制措施的国家,以及像巴西、瑞典和美国这些采取宽松对策的国家。通过对这些国家各因素统计学关系的分析,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吉列尔莫·奥尔多涅斯(GuillermoOrdo?ez)认为,“感染数量的增长和宽松的危机政策导致政府声誉的严重丧失”。

  研究人员认为,疫情的不断升级使经济受限远不如健康威胁对选民的影响大。健康在身处大流行的选民中居于主导地位,如感染数字和病亡数字。在疫情中,选民的耐心非常有限。

  针对研究结果, Trebesch的预测是,如果感染病例下降,则能大大增加美国总统特普朗的连任机会,而对其他即将教育性的选举如智利、新西兰、葡萄牙和玻利维亚都将受到疫情严重影响。(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nachrichten.idw-online.de/2020/09/07/corona-politik-wie-regierungen-zustimmung-gewinnen-oder-verlieren/

  

德国科研人员讨论疫苗接种的紧迫性和存在的巨大研究需求

  位于汉堡的德国科学院联盟(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Hamburg )是包含8家地方科学院的联盟组织。该科学院展开了主题为疫苗接种行动紧迫性和巨大研究需求的讨论,并于近日发布了讨论及建议稿。

  其主要观点为,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传染病传播是现代医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直接作用有预防、控制传染病传播、降低疾病病程,间接作用还有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在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时,疫苗和通常的卫生措施是抗疫的唯一方法。就疫苗发展现状来说,目前有针对25种以上人类病原体和针对众多动物病原体的疫苗,但其认为疫苗接种的潜力远未发挥。一方面是疫苗接种率不足;另一方面是新疫苗开发的潜力巨大,这一点需要在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转化研究方面做进一步努力。此次新冠疫情对于疫苗接种来说,是发展的机会,同时也显现存在的障碍和风险。

  文稿中面向科学、政策、社会公共,讨论主题有:1、疫苗接种后,如何更好的掌握免疫反应;2、如何改善疫苗以兼顾特定人群非常规的免疫反应;3、针对尚未清楚免疫机制的病原体或难以防御的病原体的疫苗开发;4、如何简化疫苗接种,及其对免疫防御的影响;5、鉴于人畜共患病病毒的存在,疫苗研发和使用需要在人类医学和兽医领域进行协调;6、德国疫苗接种率的现状,以及对记录疫苗接种缺口的记录机制;7、加强社会和行为科学的研究;8、针对卫生工作者的疫苗接种;9、通过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疫苗接种率;10、欧洲疫苗接种建议的多样性,是机遇还是障碍。针对上述议题,最终给出了相应方向性建议。(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nachrichten.idw-online.de/2020/09/08/akademie-veroeffentlicht-diskussionspapier-zur-dringlichkeit-von-impfungen/

  

强生旗下的制药子公司杨森在德国获准开展新冠疫苗临床二期实验

  杨森的候选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血清26型(Ad26)载体疫苗。 2a期研究验证安全性、耐受性(例如注射部位的肿胀或局部炎症)以及触发免疫反应的能力。杨森正在对550名年龄在18至55岁的健康成年人以及6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进行单剂量和两剂量方案的SARS-CoV2候选疫苗Ad26.COV2.S测试。根据流行病学数据,选择了德国、西班牙和荷兰的研究中心进行测试,并与负责的卫生当局密切合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截至2020年9月3日的数据,全球共有34种候选COVID-19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是COVID-19疫苗产品持续开发的重要标志。保罗·埃利希研究所(Paul Ehrlich Institute)预计,未来几个月内将在德国进行更多COVID-19候选疫苗的进一步临床试验。对抗大流行将需要一系列疫苗产品以确保充足的供应。(陈南)

  参考资料:

  https://www.pei.de/DE/newsroom/hp-meldungen/2020/200908-klin-pruefung-janssen-covid-19-impfstoff.html

  

比预期更敏捷

——德国科学家关于SARS-CoV-2病毒刺突蛋白的新发现

       在疫苗研发和新冠疾病治疗上,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是主要切入点,病毒通过刺突蛋白才能穿透细胞。德国疫苗监管部门保罗·埃尔利希研究所的科学家和其他研究伙伴(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法兰克福的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利用高分辨率呈现和计算机辅助技术对病毒自然表面的刺突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刺突蛋白超乎想象的运动灵活性。其结果发表在8月18日的《科学》在线版。 人们已知,新冠病毒通过其表面刺突蛋白才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特殊受体结合,从而实现感染。这些尖峰状的结构是疫苗开发的中心:它们充当抗原,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德国科学家通过低温电子断层扫描、子断层平均法和分子动力学等技术,在自然环境中以近乎原子的分辨率对病毒分子进行结构分析。期间对1000个不同的病毒创建了266个冷冻电子断层图,平均每个表面含40个刺突(尖峰),通过图像处理,从4万个尖峰中获得了重要的结构信息: 1、刺突顶端的球形或V型在自然条件下呈现了用于疫苗开发的重组蛋白结构;2,对于刺突颈部,即将刺突球形部分固定在病毒表面的结构,是新的发现,对这一部分的认知还比较少。科学家发现,这一“柄部(Stiel)”非常灵活,在影像中很少直立于表面,二是向各个方向倾斜。科研组将这一柄部划分为4各区域,如“髋”、“膝”、“踝”以及嵌入病毒表膜的“脚”,证明了这些区域可以执行弯曲的动作。 保罗·埃尔利希研究所教授Jacomine Krijnse Locker刺突的结构形象为气球,能够移动搜寻与靶细胞对接的受体。分析同时表明,刺突的“柄部”有许多聚糖链,使其免受中和抗体的侵害。这将有助于了解刺突蛋白的免疫学特性,有助于有效疫苗的研发。(周顺杰)

  参考资料:

  https://www.mpg.de/15269201/sars-cov-2-spike-protein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