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大使专栏 > 大使接受采访
驻德国大使吴恳接受德《外交杂志》封面专访
2019-11-01 03:07

  2019年第11期德国《外交杂志》隆重推出嵌入式“中国专刊”,并对吴恳大使进行封面专访,全文如下:

  一、大使先生,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对中国来说,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近8亿中国人成功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达70%,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国还建立了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球可再生能源最大投资国,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员最多的国家和第二大出资国。同时,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只有欧盟的1/4,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挑战。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我们愿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始终作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二、六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政府对外经济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一带一路”进展如何?德国能否从中受益?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目前,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近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商共建共享”等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一带一路”合作将使沿线国家物流时间减少12%,贸易增长2.8%至9.7%,760万人将因此摆脱极端贫困。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合作非但不是个别人所构陷的“债务陷阱”,反而帮助很多国家走出了“不发展的陷阱”。

  中德“一带一路”合作起步早、合作实、前景好。德国是亚投行创始成员国和最大的域外出资国;“中欧班列”至今共开行1.5万多列,其中近四成往来于中德之间,已成为中德共建“一带一路”最有成效的项目;德意志银行、西门子、福伊特、宝马、DHL等大批德国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并受益于“一带一路”合作和物流建设;中德在沿线第三方市场合作前景广阔。今年上半年默克尔总理访问汉堡港时表示,中国对汉堡港的发展起到显著作用,可以汉堡为例,讨论如何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相信“一带一路”合作将成为中德互利合作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三、47年前,中德建立外交关系。如今,中国是德国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如何进一步深化两国友好关系?

  中德关系自建交以来不断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德、两国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德关系在高水平上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两国元首和总理保持了高密度互访,各领域、各层级对话磋商机制达到70多个。前不久,默克尔总理对中国成功进行了第12次访问。虽然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去年中德贸易再创历史新高,据中方统计高达1800多亿美元。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德国连续43年保持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德国企业去年对华投资项目新增近500个,充分说明双方互利合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展望未来,双方一是要继续坚持双向开放,秉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两国经贸合作扩容升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打造数字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双方创新合作的新亮点。二是坚持全球视野,秉持平等、开放、合作的原则,为中德关系注入更多战略内涵。面对国际形势中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中德两国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两个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德合作意义已远超双边范畴,并为世界和平、发展与繁荣作出贡献。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秉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精神,激励中德两国人民相遇相知,全面加强文化、教育、体育、旅游、青少年等各个领域的人文交流,不断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四、习近平主席在G20大阪峰会等多边场合多次表示,中国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具体有哪些举措?这能为中德未来合作提供哪些新机遇?

  40多年来,改革开放不断给中国发展注入巨大活力,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现在中国制造业已基本放开,现代服务业准入限制持续减少,金融业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在今年6月G20大阪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宣布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一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并不断给负面清单“瘦身”,扩大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开放。二是主动扩大进口,今年11月将举行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三是持续改善营商环境,2020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新的《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四是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五是大力推动中欧投资协定、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争取早日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目前,共有5000多家德国企业在华经营,他们无疑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措施的首批受益者。宝马、巴斯夫先后提高在华投资股比或建立独资工厂,安联将在华设立首家外资独资保险公司,德意志银行也获准成为首家在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国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愿同德国企业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做大合作蛋糕。也希望德方能坚守开放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五、在今年初召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中国提出加强多边合作,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中方目标是什么?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置身事外或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正是基于上述判断,中国提出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始终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愿同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在开放中合作,以合作求共赢,以对话解争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谋全球发展繁荣。

  六、当前,国际贸易深受中美贸易争端影响。中方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贸易战没有赢家,中国不愿打、但也不怕打贸易战。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经济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和互惠互利关系,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需要远大于摩擦。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中美经贸分歧最终还是要通过沟通协商来解决。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切实落实两国元首大阪会晤共识,摒弃零和思维,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基础上,通过有诚意、守信用、重规则的对话磋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

  七、“中国制造2025”工业战略目标是使中国经济在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10个前沿领域领先世界。中国还计划到2049年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国家。您觉得这有多现实?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成绩斐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但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水平上与世界主要工业国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制定了一些透明、开放的产业规划,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更好地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类似规划,比如德国“工业4.0”战略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参考。中国工业水平提升也必然会促进世界市场扩大,为各国创造更多合作机遇,欢迎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发展建设进程。

  八、“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主席重点推进的一个领域。您能介绍有关具体措施吗?

  习近平主席有句话在中国家喻户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形象地反映了中国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的强烈呼声,表明了中国政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鲜明态度,以及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坚定决心。如今,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已写入中国宪法,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找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比如中国浙江省对一万个行政村进行了环境整治,其中约一千个村已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相关工程还获得了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九、中国正在普及“全民教育”,有哪些具体措施?能否介绍一下中德教育领域合作情况?

  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各阶段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水平。目前,中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95%,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德国是最早同中国合作办学、最早同中国互认学历学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据统计,中国现有在德留学人员约6万,是德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德在华留学人员超过8千,多年来稳居欧洲前三地位。两国建有550多对高校校际交流关系,德国有19家孔子学院。前不久,施特拉尔松德孔院还成功与当地专业机构合作,首次将高质量中医药引入德国药房,默克尔总理亲自致函祝贺。可以说,中德教育合作交流密、形式多、成果实,未来大有可为。

  十、近年来,中德文化交流日益频密。同时,中国文化、艺术和影音产业发展迅速,备受关注。您能否推荐一些优秀作品?

  中德两国近年来在现当代艺术、戏剧、展览和作品译介等领域交流成果丰硕。2015年“中国8”当代艺术展,2017年“德国8”成为双方在对方国家举办的最大规模当代艺术展。《中国导演观点》等戏剧理论作品在德出版,填补了中国当代戏剧在德国图书市场的空白。2017年,实验京剧《浮士德》和今年12月即将在柏林首演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则是中德两国在戏剧领域合作的有益尝试。此外,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2017年有了最新德文译本,此后两年内五次加印,销量达近7000册;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和《流浪地球》德文译本也都已上市。最近在中国热映的动画电影《哪咤》也引发德国媒体高度关注,希望这个中国神话形象早日与德国观众见面。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