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恳大使在中下莱茵地区工商大会 “对外经济战略论坛”上的演讲 |
2022-06-16 20:00 |
尊敬的特诺伊斯主席, 尊敬的佩特劳斯克行政长官, 尊敬的霍伊斯根主任,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战略论坛活动。中下莱茵地区工商大会不仅是北威州工商大会的重要一员,代表着约7.5万家企业的利益,而且它还是促进中德合作的桥梁之一,不少会员企业都与中国开展有密切合作。感谢中下莱茵地区工商大会创造这样一个机会,我愿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与北威州经济界的朋友坦诚交流。 主办方为我设定的题目是“变革中的贸易?不确定性时代的中德经济关系展望”。确实,我们身处的世界正进入一个动荡变革的时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突出。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逆风,以往令我们熟悉并给中欧带来福祉和繁荣的自由贸易和开放合作理念似乎正在受到质疑,保护主义、阵营对立和鼓吹脱钩的非理性冲动在抬头,经济合作被政治化甚至武器化的现象也在增多。这无疑给同为世界贸易大国的中德两国及两国经济合作带来新的挑战。 在这个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保持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可预期是各国经济界的最大关切,这同样适用于中德关系。我注意到一段时期来德国政界、经济界和智库媒体围绕未来对华政策和对华经贸关系的争论,坦率讲,在大变局时代下的中德合作之路该如何走,如何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这同样是我作为中国大使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从过往中寻找启示、认识规律、把握方向,历史向来都是最好的教科书。 今年10月,中德将迎来建交50周年纪念日。回顾中德关系半个世纪的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双方谱写了一个共同发展、相互成就的成功故事。50年来,中德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开放交流,建立了包括政府磋商在内的70多个对话机制,中德领导人保持密切交往,双边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双边贸易额由建交之初1972年不到3亿美元增长至去年2500多亿美元,中国连续六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中德合作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水平,根本上在于两国合作的互利共赢本质。双方也都从中受益,对华出口为德国创造近百万个工作岗位,德国企业的对华投资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德关系的50年启示我们,对话交流、加强合作是中德关系的正道,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中德合作最宝贵的经验。虽然时代风云变幻,两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的差异客观存在,但双方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共同利益远多于分歧。中国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让德国感受到竞争压力,但中德合作优势互补的特点没有变,互利共赢的本质没有变,未来合作前景依然广阔。双方在先进制造业、服务贸易、数字经济、能源转型、新能源汽车、健康卫生等领域都有巨大合作潜力可挖,在抗疫、推动疫后经济复苏及应对气变、绿色治理等方面也有加强合作的空间。只要双方牢牢把握对话合作的主基调,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变局时代下的中德关系依然将行稳致远。 女士们,先生们, 多年来,两国工商界始终是中德合作的支持者和先行者。德国是对华投资金额和项目数最多的欧盟国家,5000多家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2010年以来,德国也日益成为中国企业赴欧投资的热门目的地,目前有2000多家企业在德国投资。目前,中国在电子电气、汽车、机械制造等德国支柱产业的最大或第二大出口目的国,达克斯四十强企业全球16%的营业额在中国市场产生。可以说,在两国工商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德经济已深度融合,并给两国企业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不可否认,中德合作路上也不总是鲜花和掌声。近年来,欧洲和德国一些人士对华认知发生了变化,开始更多强调对华关系的竞争面和分歧面,质疑甚至否定对华合作。相信各位对“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三重定位都不陌生,这一“定位法”现在很“时髦”。坦率讲,这一2019年推出的充满相互矛盾的对华认知甚至政策已经让人产生困惑甚至无所适从,给双方的交往与合作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不加以调整,无疑还会制造出更多的焦虑与不安。 中方理解欧洲维护自身经济技术竞争优势的合理关切,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中国发展的权利,包括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权利,也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确保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的重要推动力。竞争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理性正确看待。虽然中国在一些领域走向产业链高端,但大多数领域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双方合作仍有很大的互补性。中德和中欧合作完全可以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对方,实现1+1>2。技术封锁或像个别国家那样用不正当手段打压对手不是处理竞争的正确之道。 一些人士动辄将“制度竞争”挂在嘴边,以“贸易促改变”政策失败为由,要求德国新一届联邦政府重新审视并改变以往历届政府的对华合作政策。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能够接受每个人都应拥有宗教信仰自由,为何不能容忍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国情选择不同的制度和发展道路呢?国与国交往正如人与人相处,要超越分歧和差异,凝聚合作共识,就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彼此的选择,而非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选择或试图去改变对方。从这个意义上讲,“贸易促改变”从一开始就设错了目标,但贸易和经济合作能更好地将不同制度和文化国家联结起来,让彼此更好地相互理解和接近,这种积极意义不应被抹杀。 女士们,先生们, 中德经济合作究竟是相互成就、共同成长,还是零和博弈、你输我赢,解答好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讨论双方今后如何合作至关重要。我充分理解疫情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德国企业家对供应链稳定和地缘政治危及经济安全的担忧,中国经济界对此也有同样担忧。尤其当我们看到个别国家动辄挥舞经济制裁大棒,挑起贸易战、关税战,甚至将全球化武器化。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受到的伤害显然要比德国企业更大,但如因此就否定经济全球化甚至主动搞相互经济脱钩,用德国俗语讲就是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并倒掉,将给世界和本国经济造成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