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大使专栏 > 大使演讲、报告
吴恳大使在《商报》“亚洲商业洞察”活动上的主旨发言(全文)
2021-11-03 11:00

很荣幸出席一年一度的“亚洲商业洞察”活动,感谢《商报》的邀请。今年的议题很丰富,我能感受到各方都很关注亚太地区经济形势,特别是疫情下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欧洲企业对华经贸投资前景。中国高度重视同德国和欧洲的合作,虽然中德、中欧合作范畴非常广泛,但经贸合作始终是最重要支柱之一,我愿利用今天的机会,就德国商界关心的对华合作话题进行交流。

首先,我想谈谈疫情下中德经济合作现状。疫情不可避免地对中德经贸合作及人员交往造成影响和阻碍,但双方通过灵活务实方式保持各层级沟通,合作步伐并未放慢。双方高层始终保持着经常性沟通,对话交流频次甚至超过疫情前。双方还成功以视频方式举行了第六轮政府磋商,确保中德关系始终运行在协调、合作、稳定的轨道上。为帮助在华德国企业恢复正常经营,从去年起中方就为德方企业人员及其家属往返中德之间开通“快捷通道”,迄已有数百家企业和近5000人受益。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冲击陷入停滞背景下,中德双边贸易额始终保持逆势上扬,去年达到2121亿欧元,今年前三季度更是同比增长近30%,全年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德国商会调查显示,42%的在华德企业2020年实现盈利增长,25%维持了2019年的业绩水平, 72%的受访德国企业计划继续扩大在华投资。中国较早并较好控制疫情、保持经济正增长,为德国企业和德国经济抗击疫情冲击提供了有力支持,反过来德国企业坚持对华合作,也为中国经济在疫情下保持活力做出了贡献。中德合作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也成为两国经济高度互补、利益深度交融的生动写照。当前,各国均面临抗疫情、促经济、保民生的共同挑战,中德作为亚欧大陆两端最大的经济体深化互利合作,既能实现自身发展,也将为稳定地区乃至全球经济注入信心和动力。

其次,我想回应一下外界对中国新发展格局的误读。“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部分人士及媒体有关中国 “自我封闭”、对西方搞“脱钩”的主观臆测,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我们不否认有应对全球保护主义抬头和维护本国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的考虑,但想要搞脱钩的不是中国,而是西方某些大国,对中国搞经济孤立和科技封锁。中国学习借鉴他国有益经验,例如欧盟建设内部市场的经验,进一步盘活和释放自身内部市场潜力,目的只是为加强本国经济抗风险和抗脱钩能力,绝不意味着我们回到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时代。在此我想以“汽车”为例更直观地解释一下什么是“双循环”。双循环就像是汽车的前后轮,驱动轮的稳定非常重要,但只有四个轮子良好联动,才能够行稳致远。汽车不是只依靠两个轮子前进,中国也不会只依靠国内市场发展,我们将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并实现全球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良好互动。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让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更让“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的观念深入人心。就像池塘里的水一样,只有源源不断保持流动,才能让水保持清澈。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绝不会关上,相反还会越开越大。

第三,我还想再谈谈如何看待竞争矛盾的问题。不能否认,随着中国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客观上在一些领域确实让欧洲和德国感受到了竞争压力,我们也理解欧洲维护自身经济技术竞争优势的合理关切,这本身无可厚非。中国有发展权利,包括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权利,也应该得到各方充分的尊重。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确保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的重要推动力。有一些竞争并不奇怪,关键是要理性正确看待。虽然中国在一些领域走向产业链高端,但绝大多数领域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优势互补仍是双方未来合作的主要特点。中德、中欧之间不是“你失我得”的零和游戏,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对方的共赢之路。中国有句老话,叫“自胜者强”,高筑壁垒或像个别国家那样用不正当手段打压对手不是处理竞争的正确之道。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大规模、最具成长性的市场,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中国市场足够大,完全容得下中德、中欧双方的企业。中国有句谚语,“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在当前保护主义和本国优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这句富有哲理的谚语给我们指明了如何相处和合作的道路。只要双方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大方向不变,继续提升双向开放水平,中德、中欧经贸合作能够在高水平上取得新的进展。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