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德国人看中国
专访德国汉学家培高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各国人民利益
2022-06-24 10:35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2022年是金砖“中国年”,即日起,南方都市报、N视频推出特别策划“携手向未来——回访和总书记面对面的国际友人”,听他们讲述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交往故事,分享他们所见证的,中国近年来在推动践行多边主义、携手抗击疫情、促进经济复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大国担当。本期专访德国汉学家、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原德方院长培高德(Cord Eberspächer)。

“他聚精会神地倾听每位专家的发言,边听边做笔记,然后非常详细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柏林会见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同他们就加强中德语言文化交流进行座谈。时任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培高德,近日接受了南方都市报、N视频专访。他表示,与习近平主席的这次会面交流,很多细节他都记得,也让他感触颇深。

上世纪90年代末,培高德曾来到北京进修中文。2003年,从德国汉堡大学博士毕业后,培高德在柏林普鲁士文化遗产秘密档案馆任职,期间与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共同开展“普鲁士-德国与中国”项目。2010年至2020年,培高德担任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一职。

在培高德看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有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想了解中国文化,并努力学习中文。与此同时,他认为,中方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未来全球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及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培高德。


【专访培高德】

“从会面中明白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方法”

南都:2014年那次会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培高德: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柏林会见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同我们就加强中德语言文化交流进行座谈。

我仍然非常清楚地记得很多细节。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愿意在一次外事访问中,与来自学术界的人会面,并倾听他们的意见,这是相当不易的。参加座谈的德方与会人员,有的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有的是从事汉语教学的专家,还有的是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座谈开始前,习近平主席与我们一一握手,亲切交谈。他在倾听我们演讲时非常专注,边听边做笔记,然后非常详细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

南都:这次座谈你有什么收获?

培高德:我记得我当时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在国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我提了一个问题:如今传播中国文化时,是否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结合?习近平主席回答了我的问题。

他的回答让我明白,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民和文化。要继续探讨今天的中国与其历史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就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更好地结合,并以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外传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现在越来越多德国人愿意学习中文,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所以更要继续做好对外文化交流。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南都:在你看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想学习汉语?

培高德:我认为这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有关。当我开始学习中文时,家人和朋友不理解我的做法,他们当时认为,中国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学习中文没有什么用处。我入职孔子学院后,我告诉身边的德国朋友,我很多年前就开始学习汉语了,他们都一致认为这是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也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中文,才能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

南都:请谈谈你的研究经历。

培高德:我是历史学家,也是汉学家,目前在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欧比较史、中国与西方、中德关系史等相关课程。与此同时,我也在德国波恩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教授相关课程。最近几年,我致力于中国近代史及其全球关系、中德关系史以及19世纪、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尤其关注对中国定型观念的历史研究等。

2010年至2020年间,我担任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一职,结束这段工作后,我到波恩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授课。后来,湖南要建立一个国际化的交流中心,需要一些有国际化视野和经验的人来帮助他们。到湖南师范大学工作对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给学生们教课对我而言也是非常开心的体验。我的中国学生们非常活泼、有趣,他们对祖国的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我想,我一定能和这些年轻的学生们共同取得一些研究成果,我也会尽所能帮助他们打开通向世界的窗户。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全球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南都:你如何看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

培高德:我认为,中方的每个倡议都是朝着和平、理解和合作的方向提出的。在当今国际局势下,建立可以彼此沟通、交换意见的框架是十分重要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突破一些障碍。两周前,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举了一个例子,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胸怀“我们为和平而来”的宗旨,将中国之行视作人类登月一样神圣和崇高。这次访问缓和了东西方关系,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这个历史事件也给如今的国际社会提供了很多启示——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我们都有共同的命运,我们之间相互影响。

正如中方在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时指出的,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未来全球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及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南都:作为汉学家,你对文化传播和交往有何期待?

培高德:我觉得德中两国其实都需要进一步思考,未来应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如今的中国。希望德中两国未来加大语言交流合作和中西方比较研究,也期待两国年轻人能加强交往,传承友谊。

期待全球疫情早日结束,德中两国人民进行深入交流,互相了解,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相信,只要中西方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

来源:南方都市报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