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德国人看中国
德国心理学家索尔曼:为什么我爱研究中国人?
2021-06-08 00:04

  三年前,一本名为《中国见闻:心理学视角的中国行》的书籍在德国出版。大红封面上印有金色标题,配上一张老北京胡同的照片,看似是一本典型的中国游记,不过,深入读下去,这本书却有些与众不同:作者在记录中国经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国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包括他们如何理解事物、与人交往,甚至解决冲突。

  本书作者乌尔里希•索尔曼(Ulrich Sollmann)是一名职业心理治疗师,同时长期为德国政商界人士担任咨询顾问。多年来定期造访中国的他,目前已有两部心理学书籍被译成中文出版,并在今年开始了《中国见闻:心理学视角的中国行》一书在中国的出版准备工作。

  是什么契机促使他写下这本书?为何在书中选择中国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一本研究中国人心理的书籍在德国的受众群体如何?这些问题的答案,要从十年前索尔曼的第一次中国行说起。

  

  “填补一段关于中国的空白”

  在德国波鸿开设心理治疗诊所的索尔曼,同时也是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会员。这所成立于1996年的德国机构致力于通过与中国合作伙伴联合举办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推动中国心理治疗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大约十年前,索尔曼第一次受邀来到中国北京参加一场心理学工作坊。

  “身处陌生的文化环境之中时,我总是喜欢步行。”索尔曼说,于他而言,观光游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与沿途相遇的人打交道。因此,他选择不乘公交,不坐地铁,真正用脚步丈量一座城市。尽管多年过去,他依然清晰记得在北京的一个多星期时间里,他穿梭在大大小小的胡同中,从钟楼走到故宫,一路结识有趣的人们,留下了种种美好回忆。“从那时起,我意识到,我想要更多地走近中国人,感受他们的文化。这不仅是出于职业需要,更是基于个人情感。”第一次中国行结束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成书的想法在他心中萌发。

  如读者所见,索尔曼最终出版的并不是一本单纯的游记,而是他以心理治疗师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人所做的观察和思考。“在德国,市面上关于中国的书籍琳琅满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等,不一而足。不过,真正直接着眼于人们的心理和经历的作品,似乎还没有。”索尔曼表示,因此,填补这段空白成了他撰写这本书的最大动力。“因为我想让更多德国人看到,中国并不只有政治、经济和历史,这里还有许许多多鲜活生动的人们,就像你我一样。”他说。

  “为看待中国提供更立体的视角”

  遗憾的是,索尔曼发现自己的看法在德国并非主流。“近年来,在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关于中国的观点呈现出明显的对立阵营趋势:要么‘抨击中国’(China-Bashing),要么‘热爱中国’(China-Loving)。”他指出,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媒体中尤为明显,进而也影响到了大批民众。

  “总有许多人批评中国,同时也有人热爱中国。”索尔曼表示,这些年,种种关于中国的偏见误解和刻板印象甚嚣尘上,但据他观察,这些偏见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而随着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索尔曼在讨论中国议题时也时常面临“你是支持还是反对中国?”的拷问。“两者都不是,”他解释道,对他而言,真正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是在“抨击中国”和“热爱中国”之间发掘更多可能。因此,借由这本书,他也希望能对媒体中大量关于中国的片面报道进行补充,从而帮助人们看到一个政治和经济视角之外,更加立体的中国。

  “我们的观点也许不尽相同,因为我们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之中,但重要的是要保持联系。因为只有不断交流,才有可能摒弃差异,实现共同成长。”索尔曼表示,未来他会继续写作,以便将自己的理念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同时,和许多受疫情影响中断国际旅行的人一样,索尔曼也急切盼望疫情稳定后再次前往中国。“不只是我自己,如果有人向我咨询要不要去中国,我会对他们说:但去无妨!”

来源:北京周报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