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使馆要闻
张军辉临时代办与阿登纳基金会研修班学员座谈交流时的讲话
2022-07-28 12:00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大使馆!很高兴能同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交流,这让我回想起自己在德国汉堡大学留学的时光。那是将近40年前的事,那时候两德还没有统一,欧盟还叫作“欧共体”,没有《申根条约》,也没有欧元。那时候的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不久,GDP不足三千亿美元,只有同期联邦德国的三成,仅占世界经济约2%。在之后的近40年里,我作为外交官多次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家工作,还曾在中国湖北省宜昌市担任副市长,可以说从不同视角亲历了中国、德国、欧洲乃至世界的巨大变化。我得知,同学们希望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中国的国际角色和中德中欧关系。接下来,我就围绕这一个“变”字,逐一解答上述三个问题。

    一、介绍中国发展现状

首先,今日中国“变”化如何呢?2021年,中国GDP突破17万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提高了40倍,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增长贡献率多年超过30%。我们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只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想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新时代中国发展:

一是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使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如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多人。我们还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参保率超过95%。

二是转换发展模式。当前中国人均GDP达1.25万美元,仅是德国的四分之一,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但中国决心将发展立足点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加强气候保护,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已超额完成《巴黎协定》2020年前行动目标。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作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的庄严承诺,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气候保护领域的行动决心。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其中仅2021年当年新注册登记的就有295万辆,是德国电动汽车保有量的近5倍。

三是重视创新。2021年中国研发投入2.79万亿元,较十年前翻一番还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近年来,我们在载人航天、超级计算、北斗导航、量子通信等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高铁、移动通讯、核电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移动支付、共享出行、工业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不断进展,智能生产方式加速升级。

四是促进开放。中国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人认为“双循环”就是自我封闭甚至脱钩,这是对中方政策的误读。在贸易领域,中国是包括德国在内全球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我们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使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正式落地,进一步促进同相关国家贸易。我们还同欧盟达成了地理标志协定,完成了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在利用外资方面,去年中国吸引外资1.15万亿元,同比增加14.9%,是近十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今年1至5月,中国吸引外资5642亿元,同比增幅达17.3%,增速进一步提高。这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

各位同学,

中国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俱进,因而保持了执政地位不变,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逾百年走过的路,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就在于此。中国共产党现有9600多万名党员,是在世界人口最多国家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00多年来一直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哈佛大学连续13年追踪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连续蝉联全球第一。美国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今年发布的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的信任度高达91%,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

这也体现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根据《自然医学》杂志研究文章预测,假如中国“躺平”的话,可能会造成1.12亿人感染,近160万人死亡。而事实是,两年多来,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有所降低的时候,中国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都保持全球最低水平,人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这充分说明中国的防控政策是科学、正确、有效的,也是对人民负责的。必须强调,中国采取“动态清零”政策并非追求零感染,而是以最低社会成本,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现在中国各地疫情防控良好,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关防疫也在动态调整之中,这包括外国人入境政策放宽和增加国际航班。

今年秋季,我们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今后5年发展指明道路。今天,我们还给大家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行动价值》小册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带回去慢慢看。

二、介绍中国国际角色和对外政策

    在中国取得巨大发展进步的同时,世界也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放眼全球,安全挑战层出不穷,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日益突出。但求和平、谋发展始终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为此,中国提出了两大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当前,欧洲重燃战火令人痛心,再次警示迷信实力地位,扩张军事联盟,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安全,必然会陷入安全困境。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坚持反对霸权主义、集团政治、阵营对抗,和平才有希望。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是中方对破解安全挑战的中国思路,包括: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与争端,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等。

700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广泛通商交流,既未屠杀土著居民,也未强占殖民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中,我们依旧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从未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中国还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我们坚定践行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并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推动局势降温。我们支持欧方在劝和促谈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时代转折”不意味着历史倒退,避免铁幕重新在欧洲落下,避免世界重返阵营对立,符合中德、中欧的共同利益。

——全球发展倡议。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交织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各国发展蒙上阴影。全球近70个国家的12亿人口面临疫情、粮食、能源、债务危机,全球过去数十年减贫成果可能付诸东流。

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全面推进减贫、卫生、教育、粮食和能源安全、数字互联互通和工业化等领域合作,已获得100多个国家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响应支持,50多国加入“全球发展之友小组”。上个月,习近平主席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在已有基础上宣布中方创设“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加大对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投入、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发布《全球发展报告》、建立全球发展知识网络等重要举措,为动员全球发展资源、加快落实2030年议程作出中国贡献。过去50年来,中国面向16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了数千个发展援助项目,提供40多万人次培训。

面对反复延宕的全球疫情,我们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中国坚持疫苗的公共产品属性,最早开始对外提供疫苗,迄今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全球使用的疫苗中,每两支就有一支是“中国制造”。

面对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坚持绿色、开放、廉洁,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前,我们已同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13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逆势增长17.8%,为有关国家经济恢复发展提供强大动能。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将可使3200万人摆脱日均生活费低于3.2美元的中度贫困状态。我们有信心将“一带一路”打造成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德国和欧洲与古丝绸之路有着深远渊源。丝绸之路的概念就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者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提出的。如今,共建“一带一路”日益成为中欧合作的一个增长点。其中,中欧班列作为最富成效的项目之一,已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0多个城市,实现月行千列、年行万列,杜伊斯堡港、汉堡港等都是德国的重要节点。这不仅是一条交通线,也是一张贯通亚欧的物流网,更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的纽带。

各位同学,

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发展两大倡议并非要另起炉灶,而是回应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方多次强调,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种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是国际秩序和全球化的受益者,也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三、介绍中德中欧关系

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回顾两国关系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德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开放交流,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书写了一段共同发展、相互成就的成功故事。50年来,双方建立了包括政府磋商在内的70多个对话机制,双边关系定位从“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到“战略伙伴”,再到现在的“全方位战略伙伴”,不断迈上新台阶。德国新政府成立以来,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四次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与朔尔茨总理进行交流,保持紧密战略沟通。中德贸易额由建交之初不到3亿美元,增长至去年2500多亿美元。中国连续六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德国则常年稳居中国在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德之间还建有100多对友好省州(市),赋予了两国关系更多活力和创造力。

尽管中德关系不断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一段时间以来,德国国内和国外的一些势力不断强化关于中国“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三重定位,炒作中德制度竞争;警告防止“对华经济依赖”,甚至主张与中国“脱钩”;聚焦与放大双方意识形态分歧,并以此裹挟压制两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据说,所谓“三重定位”是出于确保“伙伴合作”的动机。这种充满矛盾的对华认知和主张在现实中难以行得通。换位思考,倘若中国在同德国和欧洲合作中既抱着改变欧洲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的目的,又想从合作中获利,德国和欧洲会做何反应?

中德没有历史遗留的问题,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两国合作优势互补的特点没有变,互利共赢的本质没有变。两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建交之初就有,现在依然存在,未来也不会消失。既然这些差异在过去50年没有阻碍中德关系发展,那么未来我们完全可以继续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助力。习近平主席今年5月在同朔尔茨总理视频会晤时指出,中方发展中德关系的初衷不变,同德方加强合作的真诚愿望不变,对中德共同办成更多有意义大事的信心不变。我想这是中方看待变局下中德关系的最明确回应。  

关于中欧关系,中方始终认为,中欧是全面战略伙伴,中欧是彼此机遇,中欧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中国支持欧盟战略自主,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面对地缘政治危机,我们倡导对话和合作,以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形势复杂变化;面对疫后复苏难题,我们倡导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和政策协调,以中欧合作的开放性推动世界经济企稳增长;面对全球性挑战,我们倡导聚焦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攸关人类未来的领域,以中欧对话的广泛性促进全球治理深入发展。这既是中欧作为世界上两支重要力量承担的国际责任,也完全符合双方的根本和长远利益。

各位同学,

你们是各自国家的青年精英,是世界未来的希望。期待你们在这个充满变数、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认清历史发展大势,为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理解、为推动基于相互尊重的共赢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