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使馆要闻
吴恳大使与德国工业联合会“青年领袖项目”代表座谈时的致辞(全文)
2022-04-26 17:00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各位青年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德国工业联合会的邀请,很高兴有机会同德国经济界的杰出青年朋友们进行交流。

我知道,德国经济界的朋友们都非常关注对华关系,尤其是近年来,曾给中国和欧洲带来繁荣和福祉的全球化正在不断遭遇逆风,危机和变数叠生的世界不可避免的也给中德经济合作带来新的挑战甚至风险。中德关系能否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中继续保持稳定无疑也直接关系到双方企业界的切身利益。一段时期以来,德国国内围绕对华关系及对华政策的讨论也有很多。在此,也感谢德国工业联合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向德国经济界的青年精英们阐述中方对中德关系特别是中德经济合作的看法。

今年10月,我们将迎来中德建交50周年。回望过去50年中德关系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情况,双方有理由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时刻。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德关系在过去50年里超越了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成为中欧关系中最为活跃和最富活力的一组双边关系,当然也归功于两国在经贸领域卓有成效的合作。两国贸易额由建交之初全年不到3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2400多亿欧元,德国不仅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连续六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德建交的50年,也是中国快速发展的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大量外资企业赴华投资,其中就包括很多在座各位所在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在华投资的德国企业已超过5000余家。德国企业赴华投资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完善和科技创新,你们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贡献者。反过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也给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提供了市场机遇,通过贸易和投资获得了可观的商业收益。据最新统计,2021财年中国市场创造了达克斯四十强企业16%的全球营业额。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等德国汽车企业在华销量全球占比均超过30%,中国成为其最大的单一销售市场。可以说,中德在过去50年的合作书写了一个相互成就的成功故事。

近年来,德国各界关于经济安全和对华依赖的担心增多,有些人士甚至还将对华经济关系上升到“制度竞争”层面。“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三重定位相信各位都不陌生,这一“定位法”现在很时髦,包括欧盟及德国新一届政府,甚至包括拜登政府,在定位对华关系时都采用这种提法。坦率讲,这种充满相互矛盾的对华认知甚至政策极易让人困惑甚至无所适从,给双方的交往与合作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无疑也会制造出更多的焦虑与不安。在这个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保持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可预期是各国经济界的最大关切,这同样适用于中德关系。

首先我想指出,中德、中欧关系的底色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不应成为阻碍双方未来合作的绊脚石。我们庆祝建交50周年,不只是为了盘点过往,更旨在为未来合作寻找方向,“相互尊重、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无疑是过去50年中德成功合作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能够接受每个人都应拥有宗教信仰自由,为何不能容忍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国情选择不同的制度和发展道路呢。国与国交往正如人与人相处,要超越分歧和差异,凝聚合作共识,就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彼此的选择和关切,而非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或试图去改变对方。

中德合作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水平,根本上在于两国合作的互利共赢本质。中国德国商会2021年的“商业信心调查”也显示,70%以上的受访企业计划扩大在华投资。今年2月,宝马宣布增持合资公司华晨宝马的股份至75%,并将双方合资合同延长至2040年。奔驰继去年在北京新建的技术研发中心投入运营后,又于今年3月宣布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巴斯夫在中国广东的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也在加快建设。与此相对,德国也正在成为中资企业的投资热土,例如全球领先的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和蜂巢能源先后落户德国,这不仅缩短了供应链,同时也创造了就业和税收。

我们理解欧洲维护自身经济技术竞争优势的合理关切,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中国的发展权利,包括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权利,也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确保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的重要推动力。竞争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理性正确看待。中德、中欧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对方的共赢之路。高筑壁垒或像个别国家那样用不正当手段打压对手不是处理竞争的正确之道。

其次,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中德密切的经济联系是经济全球化的缩影,双方产业链由“互补”到“互融”,这是市场规律和商业决策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果说存在经济依赖,那么这种依赖不会是单行道,德国企业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中国企业同样也需要同欧洲和德国的合作。违反经济规律的产业链转移和人为脱钩,既不明智也不现实,不符合中德两国任何一方的利益,更不会带来安全和繁荣。一个彼此脱钩的世界只会变得更加不稳定。

我充分理解德国企业家对地缘政治危及甚至绑架经济合作的担心,中国经济界对此同样抱有担忧,尤其当我们看到个别国家动辄挥舞经济制裁大棒,挑起贸易战、关税战,甚至将全球化武器化。但如因此就否定经济全球化甚至主动搞相互经济脱钩,用德国的俗语讲就是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并倒掉,会给世界和本国经济造成更大伤害。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最新报告指出,美国无论在贸易还是投资领域对欧洲的重要性都要超过中国,如果说到依赖性,这是否可以解读为欧洲对美国的经济依赖要更大呢?因此,我认为不应过度夸大所谓对华经济依赖性。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德作为亚欧大陆两端最大经济体深化互利合作,既能实现自身发展,也将为全球经济注入信心和动力。中德合作在疫情下展现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是两国经济高度互补、利益深度交融的生动写照。虽然疫情给双方人员往来造成不便,但困难只是暂时的,疫情总会过去。中国绝不会像某些西方媒体所言要自我隔绝,中国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关上。我们也欢迎各位今后能有机会赴华工作和生活,相信中国会给你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做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高质量发展,全力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推动低碳转型。中德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巨大合作潜力,经济界应把握机遇,继续做大务实合作的蛋糕。中国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外资企业,中国未来发展潜力的释放依然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在今年三月份召开的两会期间,中国政府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即无论世界局势如何演变,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不会改变。双循环发展格局绝非要搞自我封闭,中国将会继续坚定不移地融入世界经济。我们已经连续五年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自贸区内制造业条目已清零,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的准入限制越来越少,去年11月,安联集团中国首家独资外资保险控股公司获批。今年3月,德意志银行成为首家接入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欧盟银行。我们欢迎更多的德国服务业进入中国市场。

最后,我想再简要谈谈当前的乌克兰危机。欧洲重燃战火令人痛心,这场冲突不仅对欧洲的政治安全带来深刻影响,由此引发制裁对全球金融、能源、交通、供应链稳定更是进一步造成冲击,让疫情下的世界经济更加雪上加霜。这场地缘政治危机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勇气和团结合作,但更需要冷静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避免让铁幕重新在欧洲升起,不要让世界重返阵营对立,不要让全球化进程被逆转,符合中德、中欧双方共同利益。中国愿为推动和平解决这场危机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欧洲保持和平稳定同样符合中方利益。

青年意味着未来,也承载着中德关系发展的希望,未来的世界向何处去也是当代青年精英们应该思考的时代课题。希望你们能够以开放多元的心胸看待文化和制度差异,以积极理性的视角看待竞争。正如我在《柏林报》撰文指出的,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建桥者,而非筑墙者。两国年轻人应该成为伙伴而非对手,共同为增进国际合作与相互理解贡献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