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首页
中德关系 使馆简介 领事服务 留学德国 新闻服务 中德经贸 科技创新
 
首页 > 大使专栏 > 大使接受采访
吴恳大使接受德国《公务员报》采访答问实录
2022-01-11 11:00

2022年1月11日,德国《公务员报》(Behörden Spiegel)刊发吴恳大使就中德中欧关系、中国对外开放、能源政策、涉台问题等接受该报采访文章《相互理解需要彼此尊重》(Respekt gehört zur Völkerverständigung)。采访答问实录如下:

您作为外交官,常年客居欧洲国家工作生活,请问您如何看待欧盟?

的确,我个人外交生涯的一半是在德国及奥地利、瑞士、荷兰度过的,可以说同德国、同欧洲结下了不解之缘。回望这段经历,关于欧盟和中欧关系,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两对“变”与“不变”。第一个“变”是欧洲一体化进程变迁之巨,取得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丰硕成果,如欧洲单一市场、申根区、欧元区的建立等。第二个“变”是中欧关系发展之快。仅以经贸合作为例,2020年双边贸易额近6500亿美元,中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当前,中欧间每两天的贸易额就赶得上双方建交时一年的贸易额。

与此同时,不变的是,中欧之间没有重大利害冲突,没有地缘政治矛盾。不变的是,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支持欧盟独立自主,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

自1972年建交以来,中德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但在人权、自由及国际法等方面仍存在分歧,请问双方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建交以来,中德各领域交流合作日益深化,双边关系定位从“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到“战略伙伴”,再到现在的“全方位战略伙伴”,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德国则常年稳居中国在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这充分说明,合作始终是中德关系的主流。中德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不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分歧很正常。意见分歧不是双边关系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而是理解和友谊的“试金石”。两国关系经历风雨考验,不断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在于双方避免零和博弈,实现互利共赢。中方愿同德方牢牢把握对话合作的主基调,确保双边关系行稳致远,以更积极的姿态迎接中德建交50周年。

请问您如何评价默克尔执政的16年?中方是否期待新政府延续默的对华路线?

默克尔总理任内,中德关系取得了显著发展,这既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同她务实理性的对华合作政策密不可分。

中国一如既往地视德国为重要合作伙伴,愿同新一届政府、议会及各党派保持密切对话与合作。我们期待德国新一届政府能继续奉行积极务实的对华合作政策,共同推动两国关系保持稳定深入的发展势头。同时,中德关系远超双边范畴。当前,在维护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和应对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方面需要各国间更多的信任与合作,中德应为此继续做出努力。

中国市场将继续对德国企业开放,允许更多政治经济参与,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这些都符合德方利益。请问中方在多大程度上能做到?

一方面我们正在并将不断提高开放水平。中国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外商投资法已进入第三个年头,采取了持续减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有序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等一系列真招实策。在专利保护方面,中国已是知识产权大国,保护知识产权也是中国自身的需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去年初报告表明,中国2020年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第二年高居全球之冠。根据最新《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在创新领域全球排名上升至第12位,是全球排名前30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开放是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密码”,坚持扩大开放对中国来说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另一方面德国对中国市场开放保持积极预期。我刚已提到,中国已连续第五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德国商会民调显示多数德企对在华业务持乐观态度,超过70%的企业计划加大在华投资,近60%的企业预计其利润将增长,96%的企业表示没有撤离中国的计划。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背景下,这种乐观的市场氛围说明中国对外开放水平赢得了德国企业的认可。去年底达成的中欧投资协定原本可以更好实现对双方企业投资合作的有力促进和保障,遗憾的是,该问题被人为设置了政治障碍。

中国宣布在境外将不再新建煤电厂,在国内着力依靠太阳能、风能,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能源转型?中国在核电厂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习近平主席2020年提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去年又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的庄严承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气候保护领域的行动决心。我们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工作,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中方有意加强对大型企业的监管约束,强化社会主义特征,然而经济界精英有些不同声音。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请问中方遵循怎样的蓝图?

你提到的中国近期加强监管的举措,针对的是相关企业滥用垄断地位损害竞争、创新和消费者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这有利于为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我也注意到,近年来欧盟也在探索并主张加强对大型数字企业的规范化监管。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正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着力解决现实存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问题,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从未像现在这样明确威胁要“入侵台湾”,继美国、英国、法国之后,德国也派舰航赴中国南海。您认为应如何维护稳定和秩序?

首先我必须纠正,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包括德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不存在所谓“中国威胁入侵台湾”的说法。“台独”分裂是当前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也是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各方应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

我们也注意到德国派舰过航南海。当前南海局势总体稳定,航行和飞越自由得到依法保护,这是中国和周边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外部势力介入只会给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带来不必要的干扰,我们呼吁域外国家切实尊重地区国家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努力。

您如何评价中国在德国的形象以及德国在中国的形象?

随着中德关系不断推进,两国各领域和人员交流不断扩大深化,双方互利合作为两国人民和世界不断带来获得感,中德在彼此心中的形象日益丰富立体。同时必须指出,在德国的中国形象与实际的中国有较大差异。坦率讲,这种认知差距同媒体的倾向性报道是有较大关系的。我相信,两国人民能够凭借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智慧和勇气,不断增进彼此认知。中国驻德国大使馆通过推特、照片墙等社交平台,致力于展示真实多元的中国形象,我们欢迎广大德国民众予以关注。

假如您没有成为外交官,您会做什么?

我热爱体育运动,小时候在中长跑方面也有点运动天赋。如果没有走上外交职业道路,也许会努力训练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目前,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这将是全世界冬季运动员的高光时刻,我也预祝他们取得好成绩。

最后您还想说些什么?

非常高兴与你进行交流,感谢《公务员报》对我进行采访,希望这有助于增进德国民众对中国的客观全面认知。


(德国《公务员报》主要面向德联邦、州、乡镇各级政府,公法服务机构及各级议会、经济团体、行业协会、工会组织和外国驻德机构等发行,每月出版一期,发行量逾11万份,广泛覆盖各类公立机构决策层和工作人员读者近40万人。)

推荐给朋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