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翻译家李博瀚:搭建文化沟通的桥梁 |
2023-08-24 10:25 |
李博瀚是中国外文出版社的德文专家。多年来,他参与过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内的中国领导人著作、政府白皮书等重要文献的德文版翻译、改稿工作,也曾翻译过一些文化类作品。 李博瀚日前在接受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采访时说,他对翻译的痴迷来自于他对语言文字的热情。通过翻译工作,他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在他看来,中国不断提出新的理念与倡议,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李博瀚说,他从小酷爱学习外语,他觉得中文很神秘,有很大的吸引力。从1992年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算起,李博瀚已经和中文打了30多年的交道。他说: “中国吸引力已经很大,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都说,博大精深的汉字特别是象形文字反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传统(文化)。” 2014年,李博瀚翻译的第一本中文书籍《汉语习语趣说》正式出版。中文习语趣味诙谐,其背后往往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故事。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文习语往往成为外国人理解中文的难点。为了将一些成语的意思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外国读者,在翻译这本书时,李博瀚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介绍说: “比如,‘塞翁失马’从文字字面的翻译是需要的,但是一定还要说明后面的故事。有一些俗语除了字面翻译,我们还可以借用相近的德语俗语,比如说‘牛刀杀鸡’,需要字面的翻译,给德国读者介绍中文的原意,之后我们就可以用‘用大炮打麻雀’这么一个德语的说法。德国读者看到‘用大炮打麻雀’,他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从2011年开始,李博瀚以自由译者身份参与了中国外文出版社图书翻译项目,曾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及其他重要图书德文版的翻译改稿工作。从2022年起,他担任中国外文出版社德文部全职改稿专家,参与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等图书的翻译改稿工作。在翻译过程中,书中的许多故事都给李博瀚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他也被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感动。 通过多年的翻译工作,李博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对初心的坚守与源源不竭的创新动力。同时他也注意到,中国不断提出新的理念与倡议,例如,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李博瀚说: “我觉得中国是一个学习型的国家。中国共产党表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不断地提出新的理念和倡议,比如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还有在世界舞台上一些新的多边合作的机构,中国推出(倡导)低碳绿色文明,这些对世界的发展起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李伯瀚主要向海外尤其是德国受众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基本路线、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等等。为了将它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世界,李博瀚仔细钻研语言转换技巧,灵活处理不同的句式。他介绍说: “现在中国发展这么快,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所以我负责的那些政治文献的翻译就越来越多。比如说,我们翻译了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新常态这方面的一本书,(或者)还有很多白皮书。如果是政治文件的话,经常会出现一些(翻译起来)很难的长句子,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不能一字一字(句)地直接翻译成德语。我们按照德国读者的习惯来翻译,当然也需要注意原文的那些重点,不要让德国读者误会了。” 近年来,由于李博瀚在政治文献领域的翻译成绩卓然,今年他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的称号。在李博瀚看来,要把中国客观地介绍给世界,需要通过译者和媒体创新表达方式,将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老百姓真实的生活面貌介绍给世界,用易于对方接受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他说: “怎么才能客观地介绍中国?我们觉得可以考虑制作更多的外文视频,来介绍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用一种比较有趣的、幽默的方式给他们介绍,这样的话就比较符合年轻人的习惯。现在中国发展那么快,国外的报道有限,所以要依靠媒体更详细地介绍(中国)老百姓具体的生活面貌,会给德国的读者或者观众很大的启发。” (来源:环球资讯广播,中国外文出版社供图) |